十年间,建筑业农人工减少1500万,离开建筑工地的农人工去哪了?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截至2023年底,全国有近3亿农人工。
与10年前比较,建筑业农人工少了1500万。
采访创造,重体力、高收入的建筑业不再是农人工的首选,更多人从建筑业涌向了做事业或返乡就业。
专家建议,农人工涌现就业新趋势后,干系配套政策方法也应跟上。

这个工种十年骤降1500万人他们都去哪了 汽车知识

8月下旬的沈阳,暑气未消。
58岁的张军拎着水壶走在工地坑洼的小路上,额头渗着汗珠。
退休在即,张军感慨万千,当月朔同出来干工地的七八个兄弟,如今只剩他一人。
他细数,4个大哥退休后返乡养老,两个青壮年去了厂里打工,还有一人转行当了快递站理货员。

建筑工地收入高、门槛低,曾是农人工打工首选,如今情形涌现了变革。
一壁是高学历青年农人工不愿进工地,一壁是大龄农人工干不动、留不下……

张军工友的拜别,正是这一变革的真实投射。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23年农人工监测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2023年全国农人工总量29753万人,个中建筑业农人工占比15.4%。
相较于2014年,27395万农人工中有22.3%从事建筑业,有超过1500万人离开建筑业。

有的等退休,有的想转行

8月20日天不亮,张军被疼醒,最近他的腰椎滑脱症又犯了。
想着还有不到两年就可以退休了,他咬咬牙翻身,半睡半醒地安歇着。
如今,他是工地上年事最大的一个,从辽宁朝阳带他出来的包工头赵大哥已70多岁、回老家带孙子去了。

2019年开始,全国多地发布建筑业“清退令”,60周岁以上男性、50周岁以上女性被禁止进入施工现场从事建筑施工作业。
这几年,工地招工越来越年轻化,新来的小伙子再也不“张哥”“张叔”地叫着张军,而是唤他“张大爷”。

“现在不像我们那个时候,啥活儿给的钱多就干啥,苦点累点都不怕。
”张军说。

早上6点,张军喷了药就准备开工。
本日他要把几处台阶抹平赶完。
如今这样的工地“零活”没人乐意干,全包下来,均匀每个月得手4000多元。

入行40年,张军在工地上见证了建筑业的辉煌。
第一次上工地时,张军才18岁,小学毕业没啥技能,但有使不完的力气,让学啥就学啥,力工、水泥工、架子工、钢筋工、瓦工他都干过。

“赵大哥认识我三舅,便把我从村落里带出来打工,这一带便是半个村落的劳动力。
”张军回顾说,那时候村落里拉起来的施工队有50多人,如今只有12人,个中新招的只有3人。

军队里年长的除了张军,还有49岁的李洪伟。
李洪伟是木工,由于工地的活变少了,最近正想转行去干装修。
“早些年,支混凝土模板、制作木屋盖及木门窗,工地上的木工活可多了。
这几年,变成了在工厂造出半成品,拉到工地一拼接就完事了,根本不须要那么多工人了。
”李洪伟说。

新生代农人工有了更多选择

4年前,闫伟离开工地转行去送快递了。
1年后又在快递站从道理货事情,每个月休4天,一天事情6个小时,月薪4300元。

“工地包吃住,每个月得手9000元,那时孩子还小,家里不用我操心,可以安心在工地上赢利。
”闫伟见告,以提高工地是由于赢利多、花销小。
但工地上,一年才能回一次老家。
如今老大上了大学,老二上小学了,闫伟把一大家子接到城里,一起生活。
比较之前,虽然收入少了,但他能有更多的韶光顾家、陪孩子。

如今,越来越多的农人工找事情不但看挣钱多少,更要看性价比。

34岁的吴志强大专毕业后辗转多个行业,也在工地短暂地干过。
他学的旅游管理专业,如今在沈阳的一家环保公司做甲醛打消事情。

吴志强的经历,正是报告公布的全国农人工就业流向变革的一个生动表示。
2023年,有15.8%的农人工拥有大专及以上学历,10年前仅为7.3%。
随着文化程度的提升,更多劳动力向第三家当聚拢。
2023年,从事第三家当的农人工已占总数的53.8%,个中居民做事修理和其他做事业十年间增长近100万人。

“在家门口也能找到好事情,为啥还要跑那么老远呢。
”许新荣和张军是老乡。
家乡在振兴村落庄经济,发展特色家当。
2021年后,他没有再外出务工,留在镇上一家食品加工厂事情。
这几年电商家当发展迅猛,家乡的白羽鸡发卖骤增,许新荣的收入稳定且可不雅观,每个月得手能有3800元。

根据报告,全国农人工省内流动的比例增长至61.8%。
以辽宁为例,由于近年来辽宁家当升级,相称一部分家当留住了跨省打工的农人工,“家门口找事情”已成为新趋势。

新趋势呼唤新政策

“真干不动了,村落里的自建房还没盖完,再有两年就回村落里打零工。
”张军说,他是他们村落里少数坚持在沈阳打工的务工者,更多他认识的50多岁的农人工都在本市、州里厂里找零活儿。

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末,全国农人工均匀年事为43.1岁,个中超过三成农人工年事达到50岁。
本地农人工的均匀年事为46.6岁,外出打工的农人工均匀年事为38.9岁。
无论是受教诲水平越来越高的新生代农人工、还是年事渐长的大龄农人工,近3亿的群体仍旧是城市发展的中坚力量。

农人工离开建筑业,这不仅是一个数字的减少,更是社会发展和时期变迁的缩影。
年事渐长、外出打工的动力愈低,如何为他们供应适宜的事情岗位成了各地急需办理的问题。

辽宁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王磊认为,农人工就业流向的变革是各行业发展下市场选择的表示。
对此,应切实提高农人工的劳动技能水平,让他们有能力胜任不同行业的不同岗位,从而得到更稳定、更高的收入。
而对付农人工“家门口找事情”的新趋势,遍地所政府应结合本地实际情形,出台一些切实可行的支持和鼓励性优惠政策,扩大当地农人工的就业岗位。
此外,还要管理好农人工薪资拖欠问题。

从自身经历出发,吴志强希望社会上向农人工供应的免费培训多一些。
有了技能,找事情会随意马虎不少。
“只要肯学习,就算文化水平不高,无论外出打工还是还乡就业,都能找到出路、站稳脚跟。
”吴志强说。

来源: 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