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力量有多大?6年,41853户穷苦户稳定脱贫。
2013年3月,邯郸市把对困难群体的逢年过节“送温暖”,转化为“一帮一”长期帮扶,全市2.9万多名机关干部与穷苦户“结对子”,既帮找脱贫道路,又让干部接地气、转作风。
一户一策,精准“滴灌”。截至去年底,邯郸各级帮扶干部共为困难群众送去慰问金、物资折合1.09亿元,帮助贷款、争取政策性资金2.61亿元,发展致富项目1.5万余个,办理就业岗位27314个,助医助学6万余人,帮助41853户穷苦户稳定脱贫。
示范带动,2.9万名干部“结穷亲”
“今年盖了8间新居,要不是‘一帮一’活动,哪有本日的好日子?”近日,走进武安市活水村落村落民王培云家中,屋内干净整洁,冰箱、电视、洗衣机等电器一应俱全。
从日子过不下去的穷苦户,到带领乡亲发展大棚蔬菜的栽种好手,短短几年,王培云的生活经历了两重天。
2012年,丈夫因病去世后,家里欠下不少外债,王培云既要照顾婆婆,又要养活两个孩子上学,而收入仅靠几亩薄田和打零工,日子十分紧巴。
就在王培云一筹莫展的时候,2013年4月,邯郸市委布告高宏志走进了她家。“起初以为便是领导来慰问慰问,没想到高布告与俺结了对子,那是4月4号,永久忘不了的日子。”王培云说。
从那时起,高宏志每年数次到她家,商榷脱贫办法。“高布告常常打电话理解大棚蔬菜情形,我们现在真成了亲戚,他还带着母亲、爱人和女儿一起来我家做客。”王培云说。
通过贷款和技能帮扶,王培云建起了蔬菜大棚,她每天清晨五六点钟赶到大棚干活,第一年挣了2万多元,如今建起了3座蔬菜大棚、1座食用菌棚,彻底摆脱了穷苦。
2012年,邯郸市有穷苦人口68.2万人,占屯子总人口的10.3%,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为补齐这块短板,2013年邯郸市出台《关于深入开展各级干部“1+1”结对帮扶穷苦户的履行见地》,动员机关干部开展“一帮一”结对帮扶,哀求原则上一帮三年,力争至少为穷苦户找到一项稳定增收道路。
领导带头,各级干部参与。6年多来,邯郸市75名市级领导、1400多名县处级干部走进帮扶工具家中,理解生产生活情形,帮看病、助上学、跑贷款、谋划致富项目,带动2.9万名干部“结穷亲”、帮脱贫。
“‘一帮一’不花财政一分钱,紧张靠机关干部个人力量,有多大力出多大力,能帮到什么程度就帮到什么程度。”邯郸市委副秘书长、市“一帮一”推进办常务副主任于新中先容,帮扶穷苦群众的过程,也是机关干部“接地气”、转作风的过程,详细事情中不搞硬性考察,紧张通过查看资料、干部漫谈等办法督导检讨,选树范例,引发帮扶激情亲切。
针对“一帮一”活动涉及人数多、规模大、范围广等特点,邯郸市及各县(市、区)均成立了推进机构,制订了帮扶活动管理、结对轮换管理办法,哀求帮扶干部一人一档,每年至少拜访帮扶群众4次,记录帮扶工具信息、帮扶内容及成效、帮扶工具评议见地等。
一户一策,量身打造脱贫项目
每天清晨7时许,魏县北皋镇北街村落村落民王桂芬的面条加工厂便开始劳碌起来。与一样平常作坊不同,50岁的王桂芬把面条做出了名堂,不仅自己脱了贫,还带动12户穷苦户就业。
“不加任何添加剂,产品有果蔬面、刀削面、面片等10多种,这都是蒿同道出的主张。”王桂芬见告,她加工的面条不仅卖到了魏县县城,就连北京、石家庄都有客户订购。
2017年4月,北皋镇干部蒿办法与王桂芬结成帮扶对子。王桂芬有干劲,但之前几项小本买卖接连失落败,让她有些失落落。起初,她认为“一帮一”不过是走形式、做样子,没想到蒿办法几次到家中与她一起谋划脱贫项目,帮助办理了面条加人为金、设备和技能难题。当年6月,面条厂投产,销路并不顺畅。
“普通面条不好卖,咱得做点特色产品。”一次,蒿办法看到电视节目关于加工果蔬面致富的故事后,鼓励王桂芬大胆考试测验,加工市场青睐的果蔬面,很快打开市场。
“去年卖出面条30多吨,挣了十几万元,今年销量翻了一倍。”王桂芬信心满满地说,前不久还注册了牌号,现在订单忙不完,准备再开一家分厂。
瞄准穷苦户需求,邯郸“一帮一”活动坚持精准发力,为穷苦群众量身定制脱贫操持。
精准识别明确“帮扶谁”。通过推举、公示、复核、审定等程序,从有劳动能力、致富意愿和帮扶空间的建档立卡穷苦户中确定帮扶工具。对损失劳动能力、智障、生活不能自理等没有帮扶空间的穷苦家庭,紧张由政策兜底保障基本生活,不列为帮扶工具。
精准选派明确“谁来帮”。把选派范围确定为各级有帮扶能力的机关干部,对自身较困难、在分外岗位担负分外任务或参加事情不满一年的,不做硬性帮扶哀求;夫妻同为机关干部的,尽可能统筹考虑。在选派机关干部根本上,动员企业主、爱心人士等参与,扩大帮扶主体。
精准施策明确“怎么帮”。根据穷苦群众致贫缘故原由,因户制宜开展政策、思想、创业、就业、技能、资金、助学、助医等方面帮扶。脱贫项目选择上,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手工则手工、宜就业则就业;针对帮扶工具实际困难,有病治病、有学助学、有灾救灾。
精准轮换明确“连续帮”。结对帮扶原则上一帮三年,困难群众具备一定致富能力、达到脱贫标准的,按照帮扶群众认可、基层组织赞许、扶贫部门审核等程序解对。对脱贫后仍需帮扶或非高标准脱贫户,可连续帮扶,做到群众不脱贫、干部不脱钩。
帮扶不包办,激活脱贫内生动力
3月16日附近中午,广平县平固店镇商业街中段的一间电动车修理门市内,51岁的残疾人宁来书正忙着给一辆电动车补胎。
“过去生活看不到希望,是陈大姐帮俺找到致富道路,让俺挺起了腰杆!
”宁来书一边忙动手中的活计,一边信心十足地说,“现在每年能挣3万多块钱,今后的日子更有盼头了。”
宁来书口中的“陈大姐”,是广平县残联干部陈景霞。2015年,她与宁来书结成帮扶对子,未曾想第一次登门就吃了“闭门羹”。
原来,宁来书自幼患小儿麻痹症,多年来靠哥哥帮助生活,总觉得自己生活在歧视的眼力里。第一次见到陈景霞,宁来书很不屑地说,“一个残疾人过一天少三晌,有口饭饿不去世就行了。”
宁来书的冷淡并未打消陈景霞的激情亲切。陈景霞接连几周带着米面油等生活用品找宁来书谈心,一坐便是两个多小时。一次拉家常时,一位邻居适值让宁来书帮忙修自行车,宁来书很快就修睦了。
“你手这么巧,现在屯子电动自行车越来越多,开个修理门市一准挣钱。”陈景霞的话说到了宁来书心田上。在她帮助下,宁来书参加了电动车维修技能培训,但开门市的5万元资金又成了“拦路虎”。
“我作包管人。”陈景霞帮着申请创业贷款,还折衷了经营场所。两年多韶光,宁来书还清了贷款,去年6月还娶了媳妇。
“结对帮扶,关键是引发群众脱贫内生动力,增强造血功能。”于新中先容,“一帮一”不搞包办代替,而是要通过转变思想不雅观念、提振发展信心,勾引群众靠双手脱贫致富。开展“一帮一”活动以来,邯郸各级帮扶干部找准自身能力与群众需求结合点,因户制宜开展帮扶,使穷苦家庭具备了一定的自我生产、自我发展、持续增收能力。
不图一时之功,持续用力求实效。目前,邯郸市有2.8万多名干部正进行第二轮帮扶,4000多人进入第三轮帮扶,共与7万多户困难群众结成帮扶对子。机关干部“结穷亲”,还带动了9000余名企业主、社会爱心人士及奇迹单位、效益好的国有企业职员参与帮扶,在全市形成了扶贫济困的热潮。(刘剑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