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王东升
演习生 张甜懿
“您把生命种入黄土,长出一片青松,您是枝,我是叶,枝杆摇荡,叶沐风。”这首名叫《父亲》的当代诗,是59岁的新洲装修老板江冬生所作。
江冬生是新洲乡土墨客,主业是做装修设计,业余韶光爱好写诗。近30年来,他写下了超万首诗,紧张记录生活中的诸多生活场景,个中多首诗揭橥于《屯子新报》《鸭绿江》,在新洲本地也颇有名气。谈起这些年创作的坚持,江冬生笑称:“事情累的时候可以通过写诗来放松,写一首好诗得到别人称颂,我以为心情特殊愉悦,就想一贯写下去。”
问津诗社
把普通的人生创作成诗
8月16日,纵目新闻来到新洲邾城东森馨居装饰公司,门牌上“问津诗社诗歌创作基地”的牌子格外显眼,此时的江冬生正和三五心腹围坐在古朴的茶几旁,畅谈诗词创作。
“每次我们在这里磋商诗词,都有所收成,以是就把他的公司选做创作基地了。”江冬生的诗友王能祥笑着说,诗友们一边品茶,一边谈论着诗词中的意象、韵律和情绪,每个人都沉浸在这美妙的艺术天下里。
诗友们沟通互换
今年59岁的江冬生,是新洲巴徐村落人,从中学开始他就喜好诗歌,当时看到报纸和书本上的一些诗,他以为很故意思,也就学着写。
初中毕业后,江冬生为了谋生考试测验过多种行业,29岁开始自己开了一家装修公司,没想到,如今自己竟然有了墨客的身份。
转机是在22岁那年,江冬生跟同乡一起干起了装修,从木工干起,搬砖和灰,盖楼房。后来又加入装修公司,刮大白、喷油漆。两年之后,江冬天生了师傅;再过几年,他在新洲成了家、生了娃,开了一家装修公司,取名“东森馨居”,日子逐步好了起来。
“那时候工友总是调侃我,说肚子还没填饱,就想着诗和远方。”回顾起往事,江冬生不禁感慨万千。他表示虽然那些年日子过得有些苦,但是自己并没有放弃创作诗歌,空闲的韶光就会拿出纸笔写上一两首诗。
江冬生在手机上写诗
“以前没有微信,我就在草稿纸上写,没有系统地写,以对生活的感悟为主。有了微信后,我就在朋友圈记录,随感随记。”江冬生向展示自己在朋友圈里的创作,每天他会分享一篇随笔,都会收成好友们的点评和夸奖。
诗词中,既有描述工人的《电焊工》,又有记录生活所作的《门前白玉兰》,还有描述城市事情生活紧张感的《滋味》。直到现在,江冬生每天都在朋友圈分享自己创作的当代诗,在微信里保存记录下来的诗,已有5000多首。
带动身边朋友一起写诗
近年来,江冬生不仅自己享受诗歌的创作,他还带动了身边的不少人加入到诗歌创作大家庭中。在他的影响下,装修工人王红文和廖春华也迈入了写诗的行列,创作了不少佳作。
“我出身屯子,也打过工,在外打工的那种孤独、寂寞,我感同身受。以是我鼓励工人可以将这些情绪写下来,也是作为一种感情的排解。”江冬生称,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加入问津诗社,大家在一起互换作诗的心得体会,在诗社创作基地,每周就会举办一次雅集,固定的频率让大家更有归属感。
谈起江冬生,廖春华对他讴歌有加,表示江冬生不管是事情还是诗歌创作,都是自己学习的榜样。“我随着江总一起干装修8年了,他不仅为人谦善正派,而且还热心于公益奇迹,在他的帮助下,我如今也算半个墨客了。”
江冬生在书桌前创作
江冬生爱写诗的习气不仅影响了工人,还影响了他的客户。江冬生先容,有一次为一家人装修,有时发觉江冬生在手机上创作时,业主雷师长西席希望江冬生能为他家儿子婚房,创作一首诗。
“雷师长西席是农人出身,将儿子抚养大并考上了名牌大学,现在儿子结婚,又帮他操心婚房。让我惊异的是,他居然格外重视文化代价。”江冬生说,他将创作的诗融入装修,将雷师长西席与儿子的经历融入诗中,刻在背景墙上,大字不识的雷师长西席在理解这些诗句的含义后,眼眶都湿润了,那时候自己深深感想熏染到了笔墨的魅力,也见告自己要坚持写下去。
江冬生随即朗诵了这首词,锄头与庄稼,是他生平的动词,收成与温饱,是他绝佳的形容词,纸与笔、诗和书,更是一根牵不直的红线。笔墨与泥巴,划不上等号,可那首诗的间隔,家的温馨,村落庄的纯朴,这些元素,是成长在别墅上的庄稼沉甸甸的金黄,沉甸甸的希望……
“江冬生的诗歌很有传染力,他的作品常常让人面前一亮,跟他一起互换,大家总会领略到精神愉悦。”提及江冬生,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新洲区作协副主席蔡前辈连连夸奖。他先容,自己与江冬生相识有十几年,后来自己先容他加入新洲作协,还推举他加入武汉作协,由于具有较强的组织折衷能力并取得一定的文学造诣,被保举为问津诗社秘书长。
希望每三年都能出版一本诗集
回忆这些年写诗的经历,江冬生说,诗歌中有一种让人向上的力量,让自己变成了一个努力事情、负责生活的人。这些年的创作,一贯离不开老师王腊波的教导和帮助。
“我没有经由专业的培训,一开始的创作技巧和风格,大都是王腊波逐字地教我,对我提升很大。”江冬生看向一旁的王腊波笑着说,如今两人情同伯仲。
江冬生朋友圈发的作品
王腊波是新洲著名墨客,因诗写得好,被招到机关做地方志研究。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他创办新洲青年诗歌学会时,会员一度达到百余人。不少会员坚持写作至今,而江冬生便是个中的佼佼者之一。
王腊波称,前两个月武汉一家出版社联系江冬生,想将其作品出版成一本诗集,最近大家正在为江冬生挑选作品。“我以为很欣慰,诗词创作也形成了传帮带浸染,我们的军队中精良的人也越来越多,好的作品也都保存下来了。”
江冬生书柜
如今,爱写诗的江冬生在新洲小有名气,多次到邾城街文化做事中央参与活动,留下不少好作品。
邾城街文化做事中央主任陈飞胜先容,在新洲,以江冬生为代表的浩瀚草根墨客在挚爱和坚守中,传承文脉、提升生活品质和幸福满意度。他们激情亲切讴歌新时期城乡新风尚,是街道的一种文化征象,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江冬生阅读
“我会一贯创作下去,现在正在系统地保存作品,争取今后每三年都能出版一本诗集。”对付未来,江冬生眼中满是憧憬,如今他还在谋划电商方向的业务,想通过诗歌创作助力家乡特产走出新洲、走向荆楚大地。
(图片由拍摄)
(来源:纵目新闻)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运用市场下载“纵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供应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8677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