鳞次栉比的老字号,此起彼伏的吆喝声,熙熙攘攘的村落夫,琳琅满目的各色货色,技能娴熟的手艺人,以及有些凌乱的狭窄的街道,是市镇独占的风情。
千百年以来,市镇如凝固一样平常,彷佛与韶光无关,总是保持着这样的一副脸庞。直至到了当代社会,随着经济、科技的飞速发展,镇域扩大了,街道拓宽了,老字号不见了,传统手艺消逝了,市镇终于一改容颜,浑身散发着当代气息,再也没了小家碧玉般的风采。
这时候,人们才开始怀念起传统的市镇来,偶尔有一小段老街幸存下来,便视若珍宝,成为旅行、拍照、写生爱好者的好去处,逐步地也就掀起了修缮老街、改造古镇的热潮,以抚慰当代人的怀旧情结。
但毕竟事过境迁,要恢复原汁原味的传统市镇,显然已经不太可能,彷佛也没这个必要。
大概笔墨的载录更能真实反响昔日的风貌,于是翻阅文献及旧报,从古纸堆里寻觅传统市镇的芳踪,辑录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期诸暨部分市镇的概况,以为备忘,或许也可供复古作些参考。
枫桥镇
枫桥镇是一贯以来是诸暨规模最大的屯子市镇。
追溯历史,枫桥曾是古越大部建都地,唐初就形成了集市,南宋时为义安县治。枫桥镇所辐射的地域广阔、人口浩瀚。枫桥镇还曾是古代主要的交通枢纽,北可至绍兴,东可达嵊州,南通婺衢,南来北往的人们总是要在这里歇歇脚。枫桥于是成了最大的市镇。
绍兴南部、嵊县西部及诸东一带的山货,都在这里聚散。不信你看,如果坐在东溪、彩仙两座桥上,便可见东南方向的茶包、杉竹、笋干、喷鼻香榧、栗子,从山里源源不断地挑出来,同时把米、南货等担回去;西南方向的生丝、稻谷、柴担、花红、李子、塘藕、荸荠等,夹杂着黄包车,从县城、上北、小东及附近乡间,拥挤着搬到枫桥来;西面的大红桥,通往西山乡、盛兆坞的,每天有几十上百担的石灰,销到枫桥来;镇北的津龙桥,是赴杭船埠的必经地,大量的布匹、石油、喷鼻香烟、咸鲞等杂货从这里运进来,然后又把山货运出去;而念板桥方向,则是通往湖乡和萧山的,杨梅、鱼虾螺蟹、菱角这些鲜货,天不亮就早早地搬到大庙前的摊子售卖了;还有东北方向,有一条宽阔大道直通绍兴,这里可以看到每天用货车或脚夫从绍兴运来的肥皂、布匹、锡箔铜器等,而沿路如全堂、石峡的纸块、绍兴蒋坞横路的箬壳草鞋,也是从这条路运过来的。
枫桥镇的商店共有三百余家,大多聚拢在两街一弄,即新街、大街、大部弄,民国十三年(1924)枫桥经历一场大火后,街道拓阔为四尺,但仍显得十分拥挤。
汇晋、汇昌、恒大布店的洋式店面,恒泰华、汇泉、泰记新等几家广货绸布庄,比县城的商店还要派头;北春阳、恒舒泰、骆恒兴、元泰、元和等南货店,零售买卖非常好,批发生意大概多;中药店有几十爿,同德堂、济生堂、同馥堂、恒春堂、同仁堂、同春堂……业务都茂盛,石库墙门里只有颐和堂一家,但货物最隧道;大部弄的东成、杨墅(树)下的鼎和,是二爿官酱园,有分园六七处,散设于本镇和外地,业务壮盛期间,可与县城里的鲍同顺、绍兴的兴同匹敌,而萧公茂、萧万茂等店铺的规模相比拟较小。
此外,还有崔永春、兆丰、隆泰、同和、复盛等纸花店,瑞丰、恒丰、天元瑞等烟作店六家,德丰、德盛、致和、仁泰等瓷器店,公益昌、均益等数家山货店,天祥、美华两家鞋店,萧公茂、瑞昌、源顺等水作坊七家,以及面馆五六家、茶店四家、理发铺七所、宿夜店四五家、毛竹行、石灰行、烧饼店、磨坊、印刷所、灯笼店、鱼行、裱画店、上鞋店、嫁装店、袜店、书局、机面店、烟管店、花草店、轿埠、镶牙店、铜店、镰店、纸头店、洋铁店,等等。
农历逢七市(初七、十七、廿七),则在镇东南和西南的两条道路上,一贯到沙滩和地皮庙前,是小猪市场,从早上直到下午1-2时才散市。元吉茶栈、纶章茧行是枫桥出口货的大仓库。贻康当行是枫桥唯一确当物借钱机构。官盐店只有贻康泰一家。
枫桥大庙是全市镇的中央,因此也是买卖很热闹的地方,庙的后进设有公安局、商会、农会、民众教诲馆等机构,而中厅、提高及两厢,则摆满了算命看相、洋袜、书本、杂货、茶水、药品等摊头,还有售卖桑、瓜、茄、茶、箬帽等土货的石箩担子。农历玄月半,是枫桥旧习赛会期,这时候大庙比平日要热闹得多,除各色摊贩外,还多了些江湖杂耍艺人,把大庙挤得水泄不通。
牌头镇
牌头镇的店铺则紧张集中在一条长长的彷佛望不到头的老街中,全镇共有大小商店一百五十余家,每逢农历单日为市日。规模在诸暨市镇中排列第二,故有“一枫桥,二牌头”之说。
杂货业共有四家,个中金永昌是最大的一家,在发卖的货色中,棉布占半数,杂货占十分之四,香烟占十分之一。南货业只有隆成、大昌两家,同时兼营茶食。国药业有同德、庆德、义号、承德四家,在售卖中药材外,还低廉甜头饮片、制丸、煎胶,同德、庆德制作的胶散,是有名遐迩的。粮食业虽有六家,业务相对较好的是泰丰、五昌,但成本和发卖量与邻镇的安华比较,则是小巫见大巫了。酱酒业共五家,同顺是县城里鲍同顺的分号,因货品精良、价钱公道而排名第一。烟作业共四家,袁合兴是一块老牌子,买卖最好,四处有名。丝业本来有锦和、源泰两家,但锦和因无力经营,盘给他人,改号为椿记。碾米业有大熟年和公益两家,公益还兼营电灯。屠宰业共家九家,每家每市可宰猪一头,每月十五市则可宰杀十五头。
其他商家还有水作坊四家、成衣铺两家、理发所四家、茶店四家、面馆五家,以及杉树行、小猪行、毛竹行、石灰行,等等。
随着浙赣铁路的开通,交通便捷了许多,货色流利也方便多了,反而削弱了牌头市镇的商业功能。比如旅社业本来有三家,此前买卖极好,后来只得兼做其他买卖了。其他行业也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影响,随着牌头市镇的衰退,原来排名第三的草塔市镇则上升到第二的位置。
草塔镇
草塔市镇形似方块,呈“回”字状,店铺大多集中在北街、南街和姚毛弄。
该市逢农历双日做市,每至市日,街上比肩相继,人隐士海,热闹非常,人们有远从数十里外赶来此地经商的,零星小摊也有二百余担,另有从十三、十四、十七、十八、十九各都运过来的茶、竹木、柴料也都在此集散。
市上商店约计百数十家,南杂货业十余家,成本较多、业务状况较好的有:惠记、怡升、萃丰杂货店,丰隆、义成号、惠记、恒兴和怡升南货店,仁亲、宝善药业,万象春酱园,万春米号。另有肉摊三十余家,以及饭铺、理发所、豆腐店等等。
三十年代初,草塔市镇就设立了惠民人力车公司,共有人力车约六七十辆,而货车则有三百辆以上,由此到达县城、五泄风景区及镇西部各都的交通变得极为便利,信札邮件及沪杭诸各报,当晚即可到达市镇,信息较为畅通,因而进一步促进了集市的繁荣。
草塔市镇的特产有龟胶和苎麻。用纯净五泄水煎制的龟胶,因制法精良,光荣透明,而有名杭绍各地;苎麻是镇周边村落庄的紧张副业,年产四、五万斤,远销杭、甬、绍等地。
青山镇
青山镇即三都镇,该镇离县二十里,东以旧官庄独立村落及白阳乡为界,南至城山、梅溪二乡为界,西以夫概乡和冠山乡为界,其东南为湖畈,而西北多山,山湖参半。
该市镇逢农历单日为市,共计五、六十家商店。南货业以永丰泰、人和贡、聚昌三家成本最多,而买卖也最兴隆。杂货业数祥泰昌、永利买卖最公道,货色也充足。米业居全市各镇之首,销路紧张为富阳紫阆及章村落一带山区,大有丰、源盛、郭兴泰、正记、信盛楼等米行的货色堆积如山,买卖兴隆,逐日全镇均匀售米约三十余担。药业只有三和春、养元两家。酱业有益源、同和、源盛、长春四家,而个中益源、同和的买卖最好。茶食店只有三阳泰一家。另有水作坊十家,客寓四家,碾米厂、理发店、猪行、面店各三家,饭铺、柴行、茶行、首饰店、钉店、茶馆各两家,还有竹木行、肉店、鱼行、水果行、铜店、烟店、皮匠店等。
但因三十年代中期屯子经济冷落,商业大受影响,不少店铺因亏损而停业,该市镇在这一期间歇业的有:洪昌南货业,德生、至诚药业,德盛、民天、耀记米行等。
全镇出产以米、麦为主,近十年来推广栽种早、晚稻,以是荞麦、田豆等副产减少了七成,毛竹塔村落以出产西瓜、茄子、冬瓜为主,南泉岭下及六角山村落出产五月桃为主,蒋坞、傅村落、陈村落则以出产西瓜、五月桃、秋桃、茶叶为主,全镇的桕子产量为全县之冠,年产五千余石。
青山镇的陆路交通紧张有捷益路(南泉岭直达县城北门车站)、青白路(青山镇至白门火车站),而水路交通则东有闸头庙的祝桥江,南有跨湖桥的五泄溪,该镇农产品紧张由此两水路运货,而商店的货色则用人力货车运输,丰穆堂、刘家山头到达镇上的路,也都可通人力车。
陈蔡镇
陈蔡镇距县城五十五里,店铺林立,位于群山环抱之中,住户逾千,个中以蔡姓最多,陈姓其次,而房屋以中国传统建筑居多,新式洋房也有不少。
该镇店铺大小共计六十余家,个中以蔡来记、恒升、惠昌三家规模最大,经营南北洋广京货及米盐、书本等,其时有“城内一城,勿如陈蔡一店”之说。该镇是诸暨至新昌、嵊县的必经要道,逐日来回乘客,相继而来,因此住宿店的买卖也很不错。
店铺所售货色,都靠水路运输,用筏子装运,而运输的速率则由水位决定,水位飞腾时速率就快,而涸水期则很缓慢,得需三五天不等才能到货。民国十八年(1929),黄包车可达县城后,在镇下市头的一个杂货店里附设了邮政代办所,邮件则可隔日到达。
陈蔡镇山多田少,出产最多的是毛竹,稻田只有秋收一季,如遇山洪等自然磨难,良田就成了沙滩,粮食产量较少,以是镇上的店铺多带售粮食。
阮家埠镇
阮家埠市镇处在东西泌湖和白塔湖的中央,镇的后面是青葱碧绿的天子山,山上的竹木蓊翳参天;前面是极其开阔的东泌湖湖畈,全畈水波荡漾,渔船似鳞,远远地望过去,真是一幅极具湖乡特色的天然画景。
阮家埠市镇的街市,由一横一贯成“丁”字形的两条街组成。镇上的商店,规模最大的是乾丰泰南货店和祥泰丰杂货店,店里都有十多个伙计。以农历单日为市,每逢市日,从上午8时开始,四处赶市的人们便蜂拥而至了,但是到了中午12时旁边,就一哄而散了。
阮家埠市镇附近一带因阵势低洼,每年仅种一批早兴稻或急赶稻,此外就靠捕捞鱼、虾、黄鳝、螺蛳、斧头蛤、野鸭等湖区特产为生,但仍不能自给自足。后来由傅恒祥卖力,组织十二个村落成立了白塔湖区联合社,赶造抽水机,把湖水抽干,修建堤埂,开辟荒田,就逐渐富余起来了。
其他市镇
王家井镇一带,紧张以早晚稻收入坚持生存,如遇水灾,则又歉收,以是一样平常村落夫,出市时只能抖抖凑凑带上几十枚铜钱,既要买齐油盐酱醋,又得兼购南北杂货,因此市镇多为用铜钱交易的零散小买卖。而用银元交易的大笔买卖,则一样平常赶到县城里去采购。这样一来,商家买卖便逐渐冷落,集市也日渐衰落,如高万升、老同福、东成等规模较大的店铺逐渐关门歇业,末了只留下大约三十家旁边的小商家。
汤家垫(店)镇为方、汤两姓大族聚住所,约三百多住户,紧张以垦植湖田为生存。市镇上商店仅十余家,以夫妻经营的模式为主,逢农历单日为市,交易的物品以蔬菜、水产(黄鳝、鳗、虾、田螺、螺蛳等)为主,集市延时不过一小时即散。
大桥镇是属于第七区三义乡的一个市镇,住户计一百五十余家,均以务农为业,民风最为淳厚。商店共计三十余家,有布店、南货业、豆腐店、肉店各三家,烟店、药店、点心店、籴粮行各两家,以及酱园、碾米厂、食品店、材铺、面店、理发店各一家。规模最大的布店是协昌祥号,而南货店则数吕源昌。每逢农历单日为市,市日买卖兴隆,空日则门可罗雀。该市镇一带的特产紧张有茶叶、丝茧、稻谷、桐油、生漆、石灰等,个中粮食年产约八千余石,石灰年产达百万斤。
姚公埠镇因有浦阳江绕镇边而过,以是这里没有旱灾之虞,田价就比其他地方要贵。又因人多屋少,因此房租也贵,一个州里的房租竟可与杭州省城相颉颃。市镇虽仅有四十多爿商店,但交易量却比同等市镇要大得多,如广益丰、长茂等店,一年的买卖高达四、五万元。这里客货交通较为便利,水路有杭诸轮船,陆路可走浙赣铁路。但邮路却未便利,县城里发出的邮件要经南星桥才转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