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缘巧合,存心守护传统漆艺
杨细容出生在揭阳漆艺之家,她的父亲杨表权和大哥杨汉周生前都是原揭阳县工艺厂的名师。在那个时候,与浩瀚传统技艺一样,漆艺也有着“传男不传女”的旧俗,作为女儿的杨细容是没有机会学习这一手艺的。1980年,杨表权去世,不敷20岁的杨细容顶替父亲的事情,进入原揭阳县工艺厂金漆组学艺。自此,杨细容与这一传统技艺结下不解之缘。
进入工艺厂后,在大哥和老师傅们的悉心教导下,杨细容负责学习,迅速节制了从下地到金地漆、推光漆、贴金等一系列工序流程,在传统漆艺天下里潜心精耕细作,很快就在事情中崭露锋芒、独当一壁。
“做漆艺要耐得住寂寞。”杨细容坦言,这个过程须要耗费大量韶光和精力,一件漆器从胚胎到成品须要几十道乃至上百道的工序,历时好几个月或更长的韶光。虽然辛劳,但看着一件又一件漆器在双手的打磨中从无到有、从黯淡无光变得明艳动人,这个中的乐趣让她醉心不已。
随着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漆艺这一传统技艺日渐衰落。为更好将这一技艺传承下去,杨细容创建了自己的事情室。在这里,她更加醉心于漆艺创作,在创作的同时思虑着如何把传统的东西,通过艺术的转换,去知足当代年轻人的需求,在保留传统文化的条件下,做出更简约、轻巧的作品。
在近40年的漆艺路上,杨细容默默耕耘并收成累累硕果。通过不断考试测验、反复研讨,她复原了失落传多年的揭阳绝技——刻填彩漆画《花开富贵》;又花了近三年的韶光制作出被誉为“漆器之首”的脱胎犀皮漆器,该作品补充了潮汕地区传统漆艺的空缺。她的漆艺作品《六角馔盒》获“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奖”金奖,《杞上南狮》获“中国(广东)民间工艺展览会”银奖,《棱形晋盒》获“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奖”金奖……
履好职责,推动非遗项目传承发展
杨细容深知,要履行好代表职责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的履职能力,才能更好为百姓说话、为百姓办事。为此,她积极参加市、区人大常委会组织的调研、漫谈等各种形式的活动,环绕揭阳市发展大局积极建言献策。在去年的市两会期间,她积极参与《关于培植古城文化特色旅游一条街的建议》这一建议的撰写,为古城保护培植提出宝贵的见地建议。
每一个非遗项目都是我国精良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承上启下是我们作为非遗传承人的任务。”杨细容说,如何将老一辈的优秀传统发扬光大并结合自身的事情履历努力创新,把潮汕漆艺更好地传承给学生和子弟,是她一贯思考的问题。开展漆艺培训班,将多年积累的履历传授给学生……杨细容用实际行动作出回答。如今,杨细容的事情室时时会迎来一批又一批前来参不雅观不雅观摩的院校师生,他们中有来自广州美术学院漆艺专业的师生,也有来自广东工业大学、汕头大学、揭阳第一中学的师生……杨细容现场为他们讲解、演示漆器的制作,与他们分享自己的创作技法。“希望通过我的努力,让年轻一代能够更加理解和认识潮汕漆艺的独特魅力,并将这一传统技艺发扬光大。”杨细容说。
杨旻霞是杨细容的侄女也是她的学生,跟随杨细容学习漆艺已有多年。“姑姑常常见告我们,制作漆器是没有捷径可走的,必须一步一个脚印,一点一滴去完成。”在杨细容的影响下,杨旻霞希望能像姑姑那样,用自己所学弘扬潮汕漆艺。
“我时候提醒自己,作为一名人大代表,要为民发声,为民做事。”杨细容表示,作为一名来自文化领域的人大代表,肩负着传播弘扬传统文化的重任,接下来将积极参加“非遗进校园”活动,让更多的孩子认识理解漆器髹饰这一传统技艺,为新时期非遗保护事情作出新贡献。
【来源】揭阳日报
【作者】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