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主讲人黄薇

“海派之源·汇游徐家汇”活动日前在位于漕溪北路的上海老站(圣母院旧址)举办,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央副研究馆员黄薇,以“西食东渐:餐桌上的近代化”为主题,讲述西方饮食融入上海的故事。

Coffee最早被音译成磕肥你知道吗西方饮食昔时这样融入上海 休闲娱乐

西餐馆是何时在上海涌现的?

1843年上海开埠后,各种冒险家、政治难民以及挟一技之长来沪谋生的普通外国侨民大量涌入,增加了对西式餐饮的需求,西餐从此在上海落地生根。

19世纪中期,西餐馆开始在上海涌现。
1868年,由外国人开设的“亨白花”西菜馆,在今徐家汇西岳路虹桥路附近开业。

西方人在中国享用西餐

年夜班和在华西方人还在家雇佣善于烹制西餐厨师,被雇佣的厨师大部分是中国人,中国厨师将西餐的制作技法引入传统中餐的制作中,给中国传统饮食带来了一股新风。

经由中国人口味改造的“西餐中吃”

当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被西方人雇佣作为厨师之后,如何能烧出正宗适口的西餐,这就急迫须要有菜谱的涌现。

1896年,上海时务报馆出版的梁启超所编《西学书目表》中,下卷“杂类”中“无可归类之书”列有《造洋饭书》与《西法食谱》两种,解释至少在1896年之前,已经涌现了两本教授西餐做法的烹饪专书。

徐家汇图书馆收藏的《小酌烹法》一书中,有一张手写的瞻礼日餐单,特殊指明“牛肉汤”按照光绪十五年出版的《西法食谱》第十章内容制作,可见此书当为彼时天主教会修士们的厨房备选之一。

1897年,上海理文轩刊印的《华英食谱》是已知的第一本中西合璧实用烹饪书。
其选取《随园食单》与《西法食谱》搭配组合成书。
书中西餐部分,就选录自《西法食谱》。

>

中英文对照的食谱

经由中国人口味改造的“西餐中吃”,结合了西餐中餐的各自精华,国人的饮食习气变得越来越中西合璧。

有趣的是,西餐食谱中涌现了中国元素,如炒米制作的煎蛋卷(Puffed Rice Omelet)、炒腰花(Kidney Flowers)、煎猪脑(Fried Pig Brains)、茶叶蛋(Tea Eggs)、鸡杂豆腐(Giblets with Deo Fu)、鸡粥(Chicken Congee)等。

咖啡逐渐变成一种百搭饮品

而如今遍布上海的大大小小的咖啡店,其浪漫基因可上溯至19世纪。

>

《造洋饭书》

1866年,美国北长老会美华书馆就出版了由美国人高第丕夫人编写的《造洋饭书》,书中除了把coffee(咖啡)音译成“磕肥”之外,还讲授了制作、烧煮咖啡的方法:“猛火烘磕肥,勤铲动,勿令其焦黑。
烘好,乘热加奶油一点,装于有盖之瓶内盖好,要用时,现轧”。

《造洋饭书》中提及的磕肥(咖啡)

西风东渐,在上海这片区域西方生活办法在民众中逐渐成为一种时髦。

1883年《报告》记载:“上海为通商大埠,西人之处此者最多,华人类多效其所为……至于坐马车、登轮舟,华人亦皆以为乐,乃至雪茄之烟衔于口中,弹子之房游于暇日,大餐之馆座客常满,左手持叉右手执刀,以恣大嚼者,皆华人也。
……酒则喷鼻香饼(槟)、茶则加非(咖啡),日用之物皆以一洋字者为佳。
” 可见西方生活办法在市民群体中相称盛行。

>

理维咖啡大王经营处

咖啡在西食东渐的过程中逐渐遍及,咖啡的饮用办法也入乡顺俗,喝咖啡时,西方人每每配食焦糖饼干,中国人则配食万年青饼干,还喜好往咖啡里加牛奶,或奶油,或麦乳精,咖啡俨然变成了一种十分百搭的饮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