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今日之任务,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

“对付读书人来说,他们逐步有了这样一个担当,我们该当要一个什么样的新国家,这是代表着一个时期的一种共同的追求,而且这样一种追求所包含的是,以为古老的中国或者说老一代的人或许都靠不住,未来的中国须要青年人去创造。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章清说。

记录片1921点亮中国精修版重映解读上海的红色基因 汽车知识

今年“五一”假期,由中共中心党史研究室、中共上海市委宣扬部、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上海广播电视台联合摄制的5集记录片《1921点亮中国》,经精心修订将在时隔10年之后,再次重磅上岸新闻综合频道与广大不雅观众在荧屏相见。

记录片《1921点亮中国》共分5集,总计150分钟,以上海的城市特质为切入点,详细讲述了1919年到1921年间,在中国社会风云变幻之下,中国共产党如何创立于上海的那段艰辛而伟大的革命进程,解读英雄城市上海的赤色基因,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出身的历史一定性。

《1921点亮中国》是10年前为纪念建党90周年而摄制的,这次为庆祝建党百年,上海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央专门组建团队对全片细节进行精益求精的修订和完善,于5月1日-5日在上视新闻综合频道每天11:00~11:30首播、每天23:00~23:30重播。

上海,繁华都邑中,兴业路只是一条通俗俗通的小马路。
一百年前,它的名字叫望志路。
1921年7月23日,十三个来自中国各地的年轻人聚拢在这里。
就在这个石库门屋子里,一个决定中国此后一百年走向的政党就此发布正式成立。
可能当时没有多少人会料到,紧张由一班年轻人成立的一个小小党派,能在日后承担起中国改天换地的历史重任。
光阴一去一百年。
兴业路承载的这一段赤色影象,成为这个政党九千多万党员共同的精神印记。
而上海,便是这场革命里程的伟大出发点,成为中国革命的圣地。

为何选择10年之后,精修完善并重映这部重磅记录片?

对此,上海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央卖力人表示:“选择重映《1921点亮中国》不仅是由于这部记录片立意深远、大气深刻,在党史不雅观点提炼和史料挖掘上取得主冲要破,在本日看来,仍旧具有时期传播代价和党史教诲意义,闪耀着历史生辉;更为主要的是,这部记录片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学科的角度,深刻阐释并回答了上海成为‘党的出身地’、成为党的一大召开地和中国革命圣地的时期选择性和历史一定性,这在庆祝建党一百周年的主要韶光节点上,具有主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纵不雅观全长150分钟的《1921点亮中国》,以国际化的视野、理性思辨的风格和娴熟的伟大叙事技巧,核阅和解读百年前中国共产党发展进程的,并具有强烈的现实关照意义。
紧张有三个维度的重大创新:

一、史海沉勾:以独特视角切入历史断面

一百年的历史浩如烟海,从哪个断面切入,选择何种角度来阐述百年前的建党进程?

对此,《1921点亮中国》打破了传统的党史叙事模式,将目光聚焦在了1919年到1921年的短短两年间,将解读一个城市与解读一段伟大历史相结合,视角独特而光鲜,在党史类记录片中显得别具匠心、令人线人一新。

1919到1921年间的上海,拥有家当工人56万,是中国工人阶级发展的重镇。
其五方杂处、中西交汇的历史情境,更是为中国共产党的创立供应了厚实的土壤。

自1843年开埠以来,上海正从一个不起眼的小渔村落发展成初具当代都邑规模的繁盛商埠,当代工商业、文化教诲正在抽芽、成长。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姜义华认为,近代以来的中国社会变革,许多最初做的事情都是从上海开始的,包括洋务运动,江南制造局,当时便是在全国起了引领的浸染。
近代中国最早的民族成本的发展也是真正有全国影响的也是从上海开始的。
上海作为当时远东第一大都邑,上海的七彩霓虹背后聚拢了当时中国数量最为弘大的三四十万家当工人。
到1919年,中国的家当工人已达200多万人,无产阶级日益成为近代中国的一支力量。

《1921点亮中国》从“清末到辛亥的国际海内时局”、“上海城市的赤色基因”、“各思想流派、学术方法的激荡”、“共产国际的革命煽惑与催化”、“共产党上海发起组与一大召开”等五个维度切入,通过《风起》、《潮动》、《选择》、《曙光》、《星火》五集节目的脉络层层递进,讲述早期共产党人的风雨进程,解读上海这座英雄城市的赤色基因,展示了上海犹如井冈山、延安等地一样的革命圣田主要特性。

比如第三集《选择》,开头片头这样阐述:

“春末初夏的日本,樱花渐次绽放又凋落。
风过之处,落樱瓣瓣如雨,短暂而热烈。
在鲁迅笔下,日本的樱花曾经和中国留日学生,构成了奇特的景致。

在清王朝喘息图变的19世纪末,甲午海战的惨败,让中国人开始将目光转向崛起中的隔壁日本,一批有志中国青年前往日本寻求国家未来的道路。
日本一度成了中国留学人数最多的国家。

东京早稻田大学至今还无缺地保存着1906-1908年中国留学生的毕业纪念册《鸿迹帖》。
七册《鸿迹帖》里的娟秀字体,记载了这些中国青年对日本的各类印象,也透露着他们报效国家的决心。

片中,在讲述五四运动的那段历史时,当时年方13岁、在常州读中学的著名措辞学家周有光的回顾尤为生动。

“我记得很清楚,老师带了我出去宣扬五四,宣扬爱国运动。
爱国两个字在当时是新字眼,我们小孩子不懂,每个人拿一个旌旗,纸头做的,上面写了几个字。
到了茶馆里面,我那个时候个子很小,很多人看不见我,一个客人把我一抱站在桌子上面讲。

二、宝贵史料:融思想性、历史性、威信性于一体

史料踏实,与近年来中国近代史、中国共产党历史和上海城市史研究取得的学术成果形成良好互动,是《1921点亮中国》的另一个主要特点。
该片是中国记录片领域,第一次用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社会史多学科的理论视角对中国共产党的建党进程进行阐释,在史料尤其是宝贵影像史料的呈现上,极大地丰富了既有的党史研究。

为办理历史人物资料稀缺的难题,《1921点亮中国》资料采集团队当年专门前往俄罗斯,发掘了一批宝贵历史资料,比如陈独秀的从前历史影像便是在海内首次表露。

而列宁、孙中山原声录音,李大钊、马林、罗素、杜威等人物影像也增加了本片的表现力和传染力。
其余,摄制组在日本拍摄中,专程到李大钊从前留学的早稻田大学取材,不仅搜集了早稻田大学20世纪早期的宝贵图片,还拍摄了李大钊入学时的学籍簿真品,呈现出丰硕的历史与文化秘闻。

为使视角更趋多元化和国际化,《1921点亮中国》采访了国内外近70位学者,包括中共中心党史研究室、中共中心文献研究室、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等研究机构的专家,及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法兰西学院、荷兰皇家科学院、日本京都大学、美国哈佛大学、美国加州大学等机构的学者,涵盖面广阔,视野伟大而开阔。

三、今昔勾连:以现实语境表达历史厚重感

《1921点亮中国》将时期风云、国家意志和个体命运很好地进行了平衡,使电影既有历史的纵深感,又具有现实的可看性。
在历史人物的影像叙事方面,该片全面采取大事宜、小切口,人物关系网的话题切入和转换手腕,比如第一集《风起》在讲到梁启超揭橥《少年中国说》的1900年,就横向穿起了三个主要的历史人物:

“《少年中国说》揭橥的时候,安庆才子陈独秀21岁,前一年因反清辞吐被书院开除,正准备赴日留学出门看一看天下。
当时,李大钊11岁,在河北乐亭学堂读书,毛泽东只有7岁。
” 这样的描述,授予传统党史记录片中的人物故事“去熟习化”的效果,使得不雅观众对历史人物有了全新的认识,不再是一个个程式化的名字,不再是一个个迢遥而面孔模糊的身份。

此外,《1921点亮中国》还坚持利用现实语境阐述全片,从详细可感的“现在”入手展开叙事,为原来印象模糊的历史事宜增长了可以触摸到的质感。
在第二集《潮动》片尾讲到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的段掉队,将该书与后世上百年中国的诸多翻译版本进行了奥妙地闪回,生动展示了历史的厚重:

“上海图书馆收藏着这本中国最早的《共产党宣言》中文译本。
这本56页的小册子用5号铅字竖排,封面印有马克思半身像和 “马格斯”三字,由于排版缺点,书名被印成了《共党产宣言》,成了这一译本独一无二的印记。
封底印有“定价大洋一角”、 “印刷及发行者社会主义研究社”等。
初版1000册即刻发卖一空,重版又印了1000册也很快售罄。
在那个各种思潮涌动的历史年代,这本小册子代表着又一种引人瞩目的思想和主义。

历史翻过了一百年,《共产党宣言》也经历了无数的译本更迭,重版印刷。
而那最初透过方块铅字,从欧洲来到中国的‘怪物’,却并未随着书页的破旧泛黄而遁去。
墨喷鼻香大概不再,思想却已成为‘知识’,走入了普通中国人的生活之中。

从百年前的潮涌思想到百年后的现实生活图景,《1921点亮中国》兼顾历史厚重和今昔灵动两个角度,双维度交叉完成对历史的阐述和阐释,担保了作品阐述视角的多元与丰富,也使伟大的叙事更加立体丰满。

任务编辑:程娱

校正:张亮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