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 华 正 茂
——铁道兵女兵风采录(连载第五辑10)
曾在铁道兵军旗下的女兵
——纪念铁道兵一师军医何爱华
林建军
2010年10月,我来到位于襄渝线出发点的十堰市“老营革命义士陵园”拍摄,这是铁道兵一师建筑襄渝线捐躯官兵的集中安葬地。义士陵园里有196位铁道兵官兵墓,个中铁一师175座。
武当山老营义士陵园墓区碑林
这是我第一次见到何爱华军医的墓,在义士陵园左区的第二排。铁道兵女军医,1951年14岁当兵,她的从军年事烙在了我的影象里。
2016年为了出版《铁道兵英烈名录》,我逐一缮写捐躯者的碑文,同时记录了她的碑文——“何爱华同道之墓,中国公民解放军89201部队14中队年夜夫,共产党员;广东省兴宁县人,女,1937年1月生;1951年1月从军,1977年5月31日不幸逝世。”
在义士陵园碑文的书写中,因公捐躯者的碑文多写为“义士”;病故或其他情形去世者多写为“同道” 。何爱华同道?她是怎么“不幸逝世”的呢?
几年来,我一贯在关注着有关她的信息……
2018年7月5日是铁道兵成立70周年的纪念日。之前,我想起了曾在铁道兵军旗下捐躯的女兵,想写一组系列文章留给历史,也作为给这个纪念日的献礼。我第一个想到的便是何爱华军医,然而费尽周折却找不到她的平生资料。我发急地多方探求本事儿和见证人,却数度碰钉子,让我大惑不解。
2018年6月尾的一天,千呼万唤的何爱华军医的平生资料终于涌现了!
展开阅读,历史的厚重感跃然而出。何爱华军医的生平,始终追随着共和国提高的步伐,直至献出生命。
何爱华,1937年1月17日出生于广东省兴宁县。父亲何颂熙,毕业于国民党黄埔军校第五期。母亲黄淑静,学生时认识何颂熙,崇拜其一表人才,又上过黄埔军校,与其结婚。
何爱华自幼聪颖,颇有灵气。好学习,在校读书,作业很好。父亲非常喜好这个长女。1951年1月,何爱华就读于江西省大余县
中学高一年级时,国家大力号召知识青年应征从军,她自作主见报了名。当时母亲极力反对——何爱华的年事还太小,只有14岁。父亲瞒着母亲,不动声色地从家中拿出所需证件和物品,送到征兵车旁交给她……何爱华就这样踏上了军旅。
何爱华军装照
解放初期国家急需人才,部队紧张在屯子征兵,普遍文化程度较低,高中生在部队已是高学历。经由考察,何爱华被部队集体送入原南昌医学院学习三年,1954年取得专科医师资格,进入在南昌坛子口的解放军175医院内科事情。
在解放军175医院内科事情期间,为了加入中国共产党,何爱华经历了千磨万难。她无论如何冒死事情,也抵不过出身和家庭成份给她带来的负面影响。为了给在部队的女儿扫清入党障碍,父母于1956年被迫离婚。何爱华终于在1956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然而在后来的文革期间,何爱华仍旧由于曾经的家庭成份问题备受歧视和打击,唯靠低头做人,冒死干事,努力学习来度日。
1957年,结婚后的何爱华调入当时在昆明的铁一师医院内科任军医。市价铁道兵正在建筑成昆铁路,铁一师战斗在成昆线上。
1969年冬,成昆线建成通车后,何爱华百口乘坐闷罐列车,随铁一师参加襄渝铁路培植,从云南昆明安宁迁居到湖北丹江口浪河镇。她担当铁一师三团卫生队军医。
1971年,何爱华带着孩子来到驻扎在老河口的铁一师修理营,主管卫生所事情。她带领两名男卫生员,卖力修理营官兵及一个女兵排的医疗保健。听说当时紧张是为了这个女兵排而特派她到修理营的。作为特殊配备的女军医,她在兼顾这个女兵排医疗保健的同时,还卖力修理营所属官兵的卫生知识遍及事情,转诊伤病员至师医院,调配医疗用药等,事情井井有条。
何爱华为人谦和,性情沉稳,虽然未成年就进入军旅,仍不失落其与生俱来的本色。她爱学习,文革中也抱着厚厚的医学书本研讨学习;她喜好唱歌,常常拿歌本对照着简谱模唱,曲不离口。女儿们见过妈妈和卫生员、战士在卫生所科室的聚会——有着长长烟囱的炉子上,烧着“嗤嗤”冒着热气的水壶,桌子上摆着战士们从家乡带来的花生和蚕豆等特产,大家就你一曲我一曲地唱了起来。她热爱生活,喜好被拍照,对未来充满希望和憧憬,师里的拍照专家吴大益常来家里为她和女儿拍照。她毛衣织得俊秀,模样形状新颖新奇。缝纫活也极好,用料讲究格局上乘,常有邻居和女兵上门求教。
何爱华对孩子的教诲和管理非常严格,女儿们总结如下:
生活素养方面:严格讲究卫生,严格按时作息,绝不妥协;每天睡前必须盥洗——孩子们七八岁就开始自己洗亵服、袜子和手帕,十一二岁就能洗自己的小床单和被子;她哀求孩子们努力按照《朱子家训》行事:“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上小学时,孩子们就已非常懂事,守规矩,不挑食,成绩好,是大院里被当做学习榜样的“别人家的娃”。例如,用小桶到院中的公共水源提水,扫地拖地擦灰,择菜洗菜洗碗……这些良好生活习气的养成,让孩子们受益匪浅。
做人学习方面:母亲做到了言传身教。她特殊热心帮助别人,尤其是战士和困难军属;特殊上心对父亲老家的亲戚给予帮助,因此人缘口碑极佳。她哀求孩子们从小在院子里玩耍或过路时,不准看别人吃东西,更不准要别人的东西,不听话会挨打。文革期间,学校课业松懈,孩子们在假期常常与小朋友排练节目,给部队战士演出。母亲请文书来教过几次音乐和美术,但基本都是自学。孩子们乐意为集体着力,跟同学到表面学工、学农时,带干粮是班里最多的,常需母亲帮忙借用部队食堂的手推车——背着一大军用挎包的煮红薯、蒸馒头与同学们分享,很受同学欢迎,进而体验到了交情的快乐。
文革结束后政策转向,国家规复高考,母亲开始狠抓孩子们的学业。大家负责做作业,努力复习作业,备战高考……
然而便是这样一位好战友、好军医、好母亲却突遭不幸,让人扼腕叹惜——1977年5月31日,何爱华军医在部队出外勤遭遇交通意外,罹难于湖北省光化县渡口码头。
何爱华军医捐躯在襄渝线上。
襄渝线是当年我国三线培植中的重点战备工程,东起湖北襄樊,西经陕西南部秦巴山区,南达四川重庆。沟通了我国西南和中南的铁路网,具有极其主要的计策意义。
1969年4月11日,铁一师奉调湖北承担襄渝线工程施工任务。当年,为增援共和国“第二汽车制造厂”大规模的建厂事情,国家哀求铁路必须于1970年通车到达十堰。在定期完成了这一艰巨任务后,铁一师师部于1972年1月28日迁到距十堰“二汽”不远的丹江口六里坪,直到1981年迁往山东兖州。
何军医的捐躯也与二汽有关。事情起于二汽发动机厂的一台厂部专用吉普车坏了。因该厂与铁一师修理营有业务往来,于是将吉普车送到修理营的修理厂维修。车修睦后,来取车的是女司机赵凤鸣(长春一汽新中国自己培养的第一位女司机,与何军医同龄且要好,已于1987年病逝于十堰),何军医作陪试车,顺道为卫生所安徽籍袁姓战士落实复员后安置到谷城江山机器厂的事宜。那时,光化县(后改为老河口市)至谷城县隔着一条汉江,汉江上还没有架桥,汽车与人过江都靠轮渡载运。事发当天有雨,轮渡甲板沾满黄泥,又湿又滑。附近甲板时,试车女司机轻踩油门,自傲可以利用自动滑行档准确开到停车位置。当她创造吉普车失落控急忙刹车时,由于用力过猛导致溘然熄火。情急之下,女司机紧急重新启动,吉普车猛然一跳,冲上甲板,超越船身,突入了40多米深的江水中。赵姓女司机和何军医随车栽进了汉江……当工人师傅用吊车把吉普车打捞上岸时,但见何军医卡在副驾驶座椅上,已经没有了生命迹象……
女司机被救上岸后晕厥数日,并一度精神失落常,调理半年后才返回家中。由于自责不已,走不出生理阴影,多年噩梦不止。
庄严肃穆的灵堂
修理营营部搭建了临时灵堂。灵堂正面是一张何军医20多岁时的大照片,扎着两个短短的俏皮的辫子,朝气发达。管以林战友画了一幅遗像,挂在灵堂一进门的侧面。
何军医身上覆盖着鲜艳的党旗,女兵班长肖翠萍带领着女兵们悄悄地守护着她;同时专门安排女兵照顾她的两个未成年女儿(12、14岁),避开这个惨痛的场合。
营首长代表修理营致辞,充分肯定和赞赏了何军医的事情,尤其是为修理营各连队战士遍及医疗卫生知识成绩显著……何军医的丈夫李惠资代表家属致辞,现场气氛一时极为悲哀……台下支属,19岁的大女儿痛哭不已,何军医母亲黄淑静女士更是悲痛欲绝……
何军医捐躯后,由于对她“去谷城为卫生所袁姓战士落实复员后安置一事是否属于公务行为”有不合,部队对能否给予她义士称号一贯争执下不。终极,老营义士陵园中碑文镌刻的是“何爱华同道”。不过,女儿们觉得实际经济报酬是按照义士标准操作的:如给外婆发放了500元义士抚恤金,还给了人为补偿金。部队在孩子就业方面也给予了照顾等。
回顾历史,是为了向众人彰显1951年从军的何爱华军医勤奋光辉的军旅生涯,她的宝贵生命1977年5月31日定格于襄渝线。
诚然,军人的天职是保家卫国,流血捐躯;而铁道兵尚肩负着培植祖国的重任,是共和国和平培植期间捐躯最大的军队——军人不怕流血捐躯,军人怕的是被冷漠和遗忘!
在铁道兵成立70周年前夕,我写下这篇文章,不是为了重拾历史的沉重,是为了曾在铁道兵军旗下的女兵,为了那不可忘怀的纪念。
鸣谢何爱华军医的战友们!
鸣谢何爱华军医的女儿们!
作者林建军军装照
作者简介
林建军,1951年出生。70年从军,铁道兵11师医院卫生员。
1974年退伍,先后在青岛医学院附属医院和北京铁道部某局事情。已退休。
热心“后铁道兵”奇迹,多篇讴歌铁道兵的文章被《苦乐年华——铁道兵女兵风采录》等书本和刊物收录和揭橥。
2016年主编《铁道兵英烈名录》,补充了铁道兵历史资料的空缺。
编辑:乐在个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