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汽车后市场是范例的具有同城规模效应的行业,以城市为单位构建网点和生态是一种主要的选择,因此,汽车做事天下推出《城市视角看2020年行业进程与风向》专题以飨读者。
作者 | 谢很好
来源 | 汽车做事天下(ID:asworld168)
早在上个世纪20年代,上海就被冠以“魔都”这一别称。日本作家村落松梢风在其著作中写道:这里是国际大都邑,连接中国与天下的最主要枢纽,拥有中西方文明冲突领悟所造就的“魔性”。
近百年过去,“魔都”这一称谓已经深入民气,比起“魔性”,可能“魔力”成为了上海更贴切的表明。
上海这座城市孕育了太多可能。
富有烟火气息的弄堂和车水马龙的高架,年代久远的老洋房和当代化的摩天算夜厦,在这里都能完美兼容;购物中央里装潢新奇的国际大牌和地铁口流动商贩的经营者,都是在这个城市里为自己闯出一番天地的奋斗者。
「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海派文化,造就了上海开放而又自成一派的独特风格;而上海的繁芜性和原谅性,也造诣了这座城市以及投身于这座城市的人们。
“寻衅与机遇并存”这放诸上海各行各业而皆准的一句话,同样常常挂在上海汽服人的嘴边。你永久不晓得你投入更高的本钱换来的是更高风险还是更高收益。
一、这里不存在毫无代价的试错
有人说上海埋葬了最多的连锁梦,可是大批全国连锁仍旧选择以上海为总部基地;有人说上海只有小店能活得滋润津润,可是大量成本纷纭入局想要做大做强;有人说在上海现阶段开店并不明智,可是仍旧有人在被唱衰的大环境下逆势扩展……这或许正是上海的魔力所在。
上海从来就不畏惧试错。
从黯然离场的美车饰和陷入债务危急如今仍无转机的东昊,到水土不服的跨国企业奥德巴克斯、捷飞络,再到出发点不低却频繁易主的养车无忧……它们的失落势让曾经的后市场发出“中国汽服连锁为何不堪利”的疑问。与此同时,仍有一批批优质汽服连锁由上海平地而起。
这个中不乏扎根上海的车车翔、实田、名车坊、悦车坊、海宝等本土玩家,更有总部驻扎在上海并布局全国的途虎、车享家、车工坊、美车堂、驰加、汽车超人、博世车联、考拉爱车、柚紫养车、嗨教化车(后被滴滴收购并入小桔车服)等大批连锁。
他们的存在意味着,上海虽埋葬了诸多连锁梦却生出了更适宜强者的土壤。
诚然,纷纭扰扰数十载的汽车后市场发展到如今,若要妄下定论也只是盲人摸象。但,凡是过往,皆为序章,如果我们转头看,一定有韶光的宝藏藏匿个中。
为此,汽车做事天下于2019年末拜访了位于上海的几十家汽服企业,包括本土连锁企业和优质单店、发源上海布局全国的连锁企业及平台乃至行业协会,以城市视角来看2020年行业进程与风向。
二、站在“新零售之城”的肩膀上
在上海,拥抱互联网已经不是什么新鲜话题。
2016年10月,马云在云栖大会上提出:“目前传统零售行业正受到来自电商及互联网的巨大冲击,这是由于他们没有把握未来的技能,只看到昨天,而忽略了拥抱来日诰日。传统零售该当与互联网公司、当代物流、大数据等互助打造新零售,否则新零售的出身将进一步冲击纯线下企业。”
除了拥抱互联网,新零售还有更为丰富的内涵,大数据赋能、人货场重构、当代物流的支撑……聚焦到汽车后市场,行业正在加快城市化、连锁化、在线化、数字化进程,线上线下也在不断加速领悟。
马云曾表示:“如果说要有一个城市能够代表改革创新和发展的高度,我以为只有上海。”从2016年马云首提新零售,到2018年位列“新零售之城”榜首,上海的零售基数及零售增量的表现都当之无愧。
DT财经在《2018年中国“新零售之城”发展报告》中表示:从近十年(2008~2017)各城市零售业的体量,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来看,北京和上海毫无疑问领跑全中国。在时隔十年后,上海消费品零售总额赶超北京、位居海内第一。
7-11/百口、星巴克、永辉超市、盒马鲜生、Costco、苏宁、小米等风生水起的新零售业态,无一不在上海布局。
上海从零售之城到新零售之城,对付汽车后市场来说意味着什么?
以途虎为代表的互联网新势力,大概在无形之中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
2011年创立于上海的途虎养车,最开始以B2C电商模式进驻市场,主营业务是轮胎。从争议不断到逐渐成为后市场头部企业,途虎做过无数决策,个中最为精确的两个,大概便是以“卖轮胎”打开从线上到线下的口子,并且武断不移地做线下工场店。
其余,途虎在浩浩荡荡做引流的同时,也没把供应链这一环给落下。加上轮胎产品的标准化属性及品牌效应,给途虎带来了相对较高的客户粘度,而工场店的模式,让售前售后做事一体化得以形成,保障了客户体验。
目前途虎养车工场店在全国已超1500家,个中上海超过200家,还在持续增长中。
三、“剩者为王,活下来的都是高手”
途虎的迅速发展离不开上海这片土壤。而这片土壤除了抖擞着勃勃活气之外,也无时无刻不处在重重压力之中。
“在高手云集、各种业态丛生的上海,一定是剩者为王的。”在上海16年的摸爬滚打中“剩下来”的悦车坊董事长王福来深有感触。从顶峰期间的16家店到如今13家,悦车坊不再以扩展为目标,而是把重心转到了培养客户上。
近十余年,由于上海发展培植的须要,许多汽服门店不得不面临迁居、关店,悦车坊也不例外。但迁居并不虞味着买卖的结束,悦车坊凭借完善的会员做事和对车主习气的深入培养,成功让客户绕远而来。
考拉爱车CEO郑才博也认同“剩者为王”的不雅观点:“上海的大环境说良好劣汰不足贴切,事实上是,在上海能活下来的,就已经是高手了。”
在郑才博看来,选择上海作为考拉爱车的总部是有寻衅的。很显然,在上海开公司、开门店本钱非常高,在离不开园地和人的汽服行业,房租和人工的开支就足以让大多数创业者犹疑三分。然而考拉爱车还是选择了上海。
“韶光是最贵的。在上海这个包罗万象的城市,所有的信息、资源、模式都能在最短韶光得到领悟,其商业生态也相对完善,市场更随意马虎打开。”郑才博表示,“我们要享受这些便利,就不得不以更为残酷的竞争和更高的本钱为代价,但我以为考拉爱车自然而然就该当从上海出发。”
出发随意马虎,剩下来却其实不易。哪怕出身上汽集团“家底雄厚”的车享家也难免有此感慨。
自2015车享家正式启动,到2017年底直营店达1200家遍布120城,用“飙车”来形容车享家在售后赛道上的动作也不为过。然而规模上的高速扩展并未给车享家带来相应的收益。几经波折,车享家决定将重点转向门店构造调度,到2020年其直营店数量都不会再增加。
夏军曾在复盘时表示:“如果你再让我打一遍,我还是要在三年内做到1000家直营店。但是我们可能不会开到100个城市,而是会更聚焦于一些城市,做深做透。”想必这一些城市里依然有上海。
四、保险控盘之城?
除了竞争激烈和自带高本钱,近两年让上海汽修企业感到压力倍增的,无疑是保险二字。
保险公司在上海的势力已经今时不同往昔,乃至有了点控盘的意味。相较于以往只牵扯事件车,如今保险公司已经开始进一步涉足保养、油漆这些高频业务。
如果说往前几年汽修店还在为电商入场争夺流量而叫苦不迭,那么随着拥抱互联网的趋势让不少企业成为获益者,从2017年开始,大家或许逐渐意识到保险公司才是这个行业的流量操控者。
汽车超人上海区域卖力人赵晓健提到:“要说线上流量能抢走线下门店多少业务,还真不一定,线上导流很多时候是一次性的,终极客户还是会通过自己体验的比拟来决定去留。但是保险就不一样了。”
保险公司现在的基本操作是,买保险送洗车、送保养乃至送喷漆。优惠力度非常强劲的同时,电销带来的保单量也是许多汽修门店望尘莫及的。
在保险公司的强势进攻陷,汽修门店很被动,很多企业选择主动拥抱保险公司。
扎根于上海14年的海宝养车在2017年就与安然保险达成互助,并于2019年推出了“养车不费钱”方案。海宝创始人葛青彬认为上海的整体竞争格局已经发生了实质变革,门店要想日子好过,就要学会借力与互助。
华邦是全国第一个跟安然联手做划痕险的修理厂,虽然最初不被看好,但当时季运喆就意识到,跟保险公司互助会是一个可行的导流手段。事实证明,保险不但给华邦带来了可不雅观的流量,还在后续机油保养等业务中实现了盈利。
赵晓健不否认拥抱保险公司的必要性,汽车超人对保险业务也同样越来越重视。但赵晓健强调门店该当明白一点:对汽服门店而言,既不能与保险公司脱钩,也不能对其过于依赖。
“流量的来源该当是多方面的,不能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否则风险太大。门店也要用保单量去换流量,门店那么多,没人能担保保险公司会一贯和你保持良好的互助关系。”赵晓健说道。
“把保险当成锦上添花的东西”是赵晓健对保险抱持的态度。在他看来,聚焦门店自有客户,做好做事才是王道。门店可能在保单量级上比不过电销,但由于常常打仗客户,门店卖保险有着加“人情分”的天然上风,客户粘度也相对较高。
五、洗美行业或将大张旗鼓?
外来人口霸占全市常住人口四成的上海,每逢年终便成为空城,今年也不例外。但与往常不同的是,今年春节过完了,这座城市也没能热闹起来。
鼠年春节前,一场疫情的爆发与迅速蔓延,把许多人困在家中,这一困便是十天半个月乃至更久。各行各业都受到了不小的影响,有些现金流不敷的中小企业乃至面临倒闭危急。以实体门店为主的汽修行业压力不可谓不大。
一方面复工成问题,但延迟复工期间房租照付、员工人为照发,现金流只出不进;另一方面,即便通过层层审批实现复工,在疫情持续影响之下,车流量骤减、事件率降落一定会造成进店台次相应下滑。
但与此同时,来势汹汹的新冠病毒,重新唤起了车主对车内康健的重视,车内消鸩杀菌项目迎来了一波小高峰。这波高峰能否带动逐渐势微的洗美项目回归主流,并将其打造成长期刚需?暂且没有结论。
韶光再往前推6年,2014年前后,洗美装门店纷纭走向转型升级道路,彷佛坚持原有的业态已经难寻出路。无论是转型刚需,还是转型一站式,都意味着项目构造和人力构造的调度,可谓道阻且长。有些企业面临转型失落败,有些企业至今尚在摸索。
上海名车坊却在洗美装这条路上走得武断且顺畅。
扎根上海16年,名车坊门店不算多,古迹却格外喜人。早在2015年,仅有3家店面的名车坊美容单项产值将近2000万。也正是在这一年,名车坊引进了当时在海内市场还未兴起的透明膜项目,到年底透明膜单项产值就达到了600万。
名车坊总经理黄金传能捉住好机遇,成为上海引进透明膜项目的第一人,背后少不了的是他对付行业的深刻洞察。从前的采访和演讲中,黄金传就表达了差异化经营的主要性和拥抱互联网一定性,这些在本日依然是后市场的主要议题。
六、汽配城正在消逝?
正在拥抱互联网的,还有一度十分风光的汽配城。
城市拆迁、改造政策或容许以归为汽配城发展道路上的不可抗力,而汽配供应链平台的崛起,则可能是汽配“革命”爆发的催化剂。
在寸土寸金的上海,各种商业形态彷佛都能在自己的一方小天地里展现出发达活气,汽配城却仿佛一个扞格难入的存在。汽车做事天下曾在周末下午拜访上海某汽配城,偌大而空旷是最直不雅观的第一感想熏染,乃至用“冷落”来形容也不为过。
“这几年最大的感想熏染便是,买卖越来越差,店生存下去越来越难。”一位入行二十余年的汽配店老板倾诉道,“现在上海做城市改造,很多汽配城说不定哪天就要拆,周围的修理厂也可能迁居;而且现在车主越来越年轻化,网上购物比价成为常态,我们根本没有上风。”
险些每一家汽配店都面临同样的困扰:进店买产品的车主越来越少乃至没有,修理厂真个客户也在逐渐被截胡。
“截胡”客流的正是汽配界的另一个梯队——汽配供应链平台,它们正在以滚雪球之势迅速盘踞市场。
近几年汽配供应链平台的融资频频传来,2019年达到了高峰。汽车做事天下在2019年年中就宣布过:据不完备统计,汽配供应链的头部玩家总计融资额已经高达百亿元公民币。汽配供应链平台彷佛便是针对汽配城效率低下、赝品泛滥、恶性竞争等弊端而来的。
“供应链平台可以说已经主导了全体流利环节。汽配城如果自己的链条不能实现自我循环,靠外力是活不下去的。”上海市汽车配件用品行业协会秘书长樊泽芳认为,汽配城若想自救,还需把供应链的侧重点找好,找准自己的定位和代价。
据樊泽芳透露,目前上海包括汽配城在内的配件商不超过3000家,汽配城只剩下十二三家,未来可能还会更少。
但汽配城的模式和属性或许不必墨守成规。樊泽芳表示,行业终极是要走向整合的,整合不是纯挚的合并和叠加,而要真正兼容。“比如说最近快准车服与为曼汽配、巴图鲁和一山的计策互助,便是兼容的很好例子。”
七、“匠心”的出路?
回顾过去几年的汽车后市场,“整合”与“领悟”确实成为了行业趋势。无论是线上与线下的整合,还是各种业态之间的领悟,亦或是强强联手、借力打力,都是全体行业里逃不开的话题。汽车做事天下也在2018年冬季峰会上提出了“新领悟时期”的观点。
领悟是集各家之长为一体,让1+1>2。放眼上海,头部企业无疑是整合与领悟的获益者,小而散的“个体户”则最有可能成为被整合乃至淘汰的工具。
故意思的是,上海不仅有雄厚的成本和资源在手的头部平台企业,有跑马圈地、极力扩展的线下连锁门店,也不乏一些守住自己一亩三分地,力争做精做深的单店。
把贵做成特色的领结站便是个中一个。
林少杰是个讲究人,店如其人,领结站的装修、陈设、物料乃至施工流程亦十分讲究。仅仅160平米的小店,光设备工具本钱就高达150万,99%是纯入口。为的便是让做事的代价配得上其价格,让客户赏心悦目地看着他们修车,彻底颠覆传统汽修店在人们心中“脏乱差”的形象。
“我想要成为汽修行业的标杆和工匠精神的代表,做中华汽修老字号便是我的梦想。”林少杰曾有过这样的表达,并在这条道路上笃定地走了下去。
如果“匠心”是领结站的代名词,那宝丽的代名词该当是“高效”。
汽车做事天下曾宣布过宝丽「7个员工,月做漆面2500面,人效超过4S店」的辉煌古迹。包建华经历过汽修行业“开店躺着就能赢利”的那个时期,在门店经营不断走下坡路的时候,他很快意识到宏不雅观不可控,只能改变微不雅观。
察觉到汽修门店最大的痛点是低效,包建华打算出必须在原有标准上提升300%-400%的效率,宝丽才能活下去。随即包建华便有针对性地对宝丽进行提效:流程、统筹、组织……不放过任何细节,不摧残浪费蹂躏一秒韶光,必要时宝丽乃至以换掉所有员工为代价,才终于形成如今5位师傅带2逻辑学徒的最优组合。
匠心和效率背后是客户体验和做事代价。后市场仍旧是一个严惩事、重体验,具有明显场景化的行业。
安达畅总经理李一冉认为,工匠精神所带来的差异化看似很喷鼻香,却并不是所有人都能走通的一条路。在大家基本功都差不多的情形下,“你有没有更高的做事能力,有没有更多能为你高品质做事付费的客户存在,在当下来说是至关主要的。”
身处上海,供应做事者(汽服人)与被做事者(车主)更加趋于理性。“躺着赢利”的时期早已一去不返,行业正在回归实质。
写在末了:
拜访中,我们听很多人提起“敬畏心”。
大概每个人对这个词语的理解不尽相同,但大致都能明白,敬畏心之于人类社会具有鉴戒与自省的浸染。放在行业里也一样,人们经历过那个门槛低、来钱快、张嘴就有人喂饭的时期,就更该当知道劣币驱逐良币的征象不会长久。
限于篇幅,我们没有逐一列举拜访企业,也没有过多着墨于行业共性,而是尽可能展现在上海这座城市的视角下,行业的风云变幻。
而在全国沙场上,行业的洗牌仍在进行,聚焦城市、向下沉市场进军也逐渐成为趋势。行业里的慢变量逐渐累加,大概用不了多久,我们就能看到行业迎来构造性的变革。
难熬的2019已然熬过,2020究竟是来了。
就像过去的每一年,都有人给它冠上“寒冬”的帽子,今年这大家自危的开局,大概已经奠定了这一年颇为寒冷的基调。但我们始终相信,没有一个寒冬不会过去,也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
“大环境”是个玄学。再好的时期也有人被淘汰出局,再差的年头,也不乏披荆斩棘活下来的剩者。而上海,本便是座剩者致胜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