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千堆雪,我是长街,
怕日出一到,彼此瓦解。
——《邮差》
1
自杜奶奶在《歌手》演唱了beyond的《真的爱你》(这是四场竞演以来首次涌现粤语歌)之后,我们终于在第五期迎来了两首粤语作品——杜奶奶返场演出的经典曲目《爱是永恒》以及踢馆歌手侧田演绎的戏剧化版《命硬》 ,这对喜好粤语歌的朋友来说切实其实是莫大的惊喜 ,也多少填补了之前粤语区歌手张敬轩缺席的遗憾。
不难创造,近年来在各大音乐节目上,粤语歌衰落已是不争的事实。
随着1984年中国开放,喷鼻香港成为海峡两岸最能自由表达的华人遍及文化重镇,港产盛行曲开始传遍外洋,连最不可想象的“非粤语地区”也开始有人学唱喷鼻香港的粤语歌,Beyond、谭咏麟、张国荣、陈慧娴、梅姑、四大天王等红极一时,《一起走过的日子》《夸夸其言》《红日》《MONICA》《随意马虎受伤的女人》《千千阙歌》《偏偏心好你》......总有一首你会唱。8、90年代TVB港剧和港片的风靡也为喷鼻香港盛行音乐的发展“推波助澜”。
然而两岸潮来潮去,大陆经济的崛起和喷鼻香港音乐工业的由盛而衰以及日韩、欧美文化的大批涌入,港歌逐渐光芒黯哑。
辉煌期的逝去让人们对喷鼻香港文化输出的神往和追逐不再像过去那么狂热,于是粤语地区的歌手来到内地后每每会选择“入乡顺俗”,通过演唱中文歌曲来拉近与不雅观众的间隔,得到更多认同感,考虑到大众的接管程度,很多粤语歌也常日会有粤中两个版本,便于传唱。
另一方面,歌词是一首歌的灵魂,是歌曲借以通报感情引发共鸣的符号载体,粤语毕竟属于方言的一种,对非母语地区的歌手来说不太好节制,对不熟习粤语措辞体系的听众来说又不太好理解,以是粤语歌逐渐落寞也就不奇怪了。
想起作为歌手的陈小春日前曾在网上发布长微博为粤语叫屈,呼吁“保卫广东话”,引发轩然大波。只管其为力证“粤语是传承中华古代文明的载体”所列举的材料被网友吐槽站不住脚,将粤语刻意拔高也被认为是“高等黑”,但其守卫本土文化的朴实心愿却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当下的粤语尤其是在盛行音乐方面,正如黄霑所说——
“限于环境,已难望再有奇迹涌现。”
过去我们听容祖儿郑秀文陈奕迅黄耀明薛凯琪卫兰,现在我们依旧还在听。反不雅观近几年的金曲榜,不得不承认很多粤语歌只在粤语地区“火”,它们对大陆造成的影响力已大不如前,乃至可以说是一种小众的存在。
今年《第39届十大中文金曲颁奖音乐会》
的得奖名单,你听过几个?
《不同班同学》张敬轩
《百姓》吴业坤
《一个都不能少》李克勤
《我的志愿》许廷铿
《告別之前》陈柏宇
《四季》陈奕迅
《有人共鸣》林奕匡
《抵牾生平》JW
《无人知道双子座》容祖儿
《独一无二》AGA 、Gin Lee
《女神》郑欣宜
《只知觉得失落了踪》Dear Jane
2
我想说,粤语的魅力是毋庸置疑的。首先,它的确保留了较多古汉语的残余,大量利用倒装,强调单字,精简而内容饱满,因而你会创造用粤语读诗会别有一番韵味,这在歌词里同样适用。
其次,一些分外的表达也让粤语非常故意思,像谈天叫“倾偈”、谈恋爱叫“拍拖”、“点解”叫为什么......再加上粤语九声六调、抑扬抑扬,这在表达感情上也具有天然的上风。
比如陈奕迅的《浮夸》
(黄伟文作词):
话我知现在存在吗
瞩目我别再只看天花
我非你杯茶也可尽情地喝吧
别遗忘有人在为你声沙
“话我知”和“声沙”都是粤语特有的表达,对应中文“见告我”和“叫好、鼓励”,“话我知”读起来是不是有一种古文的遗风?“声沙”是不是令叫好喝到声音沙哑的画面感跃然纸上?
黄伟文曾说过,写粤语歌词就像戴动手铐舞蹈,不仅要押韵,考虑表意、意境,还要兼顾旋律音高,遵照腔调走向,因此要不断调试说话,通过变换词序、改换意象,乃至绕几个弯来表达,如此反而造就了粤语歌词表达上的委婉间接,增长了很多的可读性和意见意义性。
将这种炼字发挥到淋漓尽致的还有著名词人林夕。有网友就曾拿陈奕迅无论国语还是粤语都很火的《十年》/《明年今日》来进行比较:
《十年》
直到和你做了多年朋友
才明白我的眼泪
不是为你而流
也为别人而流
《明年今日》
在有生的瞬间能碰着你
竟花光所有运气
到这日才创造
曾呼吸过空气
我认为,将这种反差展现得
更为淋漓尽致的是《约定》
周慧版
你我约定一争吵很快要喊停
也说好没有秘密彼此很透明
我会好好地爱你 傻傻爱你
不去计较公正不公正
王菲版
嫡天地 只恐怕认不出自己
仍未忘跟你约定 如果没有去世
就算你壮阔胸膛 不敌景象
两鬓斑白 都可认得你
林夕的词很有代表性,即国语每每直白大略,平铺直叙(这里并不是说他作的国语词不好哈,像《我》《流年》《好久不见》等都很经典,我再举个栗子你们就明白了,比如《至少还会有你》里的“如果全天下我也可以放弃,至少还有你值得我去珍惜”以及《K歌之王》里的“爱爱爱爱到要吐”,哈哈是不是很接地气),而粤语则相对蕴藉深邃、意味悠长。
这当然与林夕惯用粤语以及他自身的笔墨功底有关,毕竟粤语歌词同样也有平庸之作,而国语也不乏精彩之笔。
粤语歌曲至今仍拥有一批虔诚粉丝,与黄伟文、林夕、黄霑等一代代文化词人所做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守卫本土文化与遍及国语并无冲突,本文也无意硬要两者较劲出个高下,只是粤语这么美,实在不应该被冷落和遗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