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日本松下宣告,Apollo旗下管理基金正式收购旗下松下汽车系统公司的多数股权,业务涉及驾舱娱乐和车载电子设备,估量收购估值约合20.6亿美元,交易将于2025年第一季度末完成。
数据显示,松下汽车系统业务每年的发卖额约为85亿美元,约占松下总发卖额的15%。而为特斯拉等车企供应动力电池的业务,则从属于松下能源。
目前,包括日本、欧美等车企均有不少品牌车型搭载松下供应的座舱信息娱乐系统,此外,还有HUD、车载音响等业务。此前,松下、先锋、阿尔派、三菱等都是传统信息娱乐系统主机、显示屏总成的紧张供应商。
就在今年初的美国CES展上,松下还推出了面向下一代整车电子架构的高性能打算(HPC)系统,命名为Neuron™;并且,松下还将供应软件框架,支持基于标准的设备虚拟化、分布式打算和域间通信。
不过,近几年,随着智能座舱市场的快速变革,中国(以德赛西威、亿咖通等为代表)及欧美零部件巨子(博世、安波福等)快速抢占日系供应商份额。
以德赛西威为例,该公司已经成为丰田中国市场的紧张座舱信息娱乐系统供应商之一。此外,该公司还拿下来了日系核心客户的智能驾驶业务项目定点,并在日本横滨成立了新研发中央。
而作为传统汽车巨子的丰田公司,也在去年底宣告,将出售部分电装公司股份,在后者的持股比例将从24.2%降至20%,但仍是最大单一股东。
1949年12月,作为丰田汽车工业株式会社的零部件工厂之一的电装,从丰田集团独立拆分,并逐步发展为一家跨国性的汽车零部件公司。不过,一贯以来,日系车企与供应商,都是存在交叉持股的传统。
这种盘根错节的关系,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丰田等日系车企在新技能导入方面的灵巧性。事实上,过去几年,无论是电动化还是智能化,丰田已经全面掉队。
目前,电装大约一半的收入来自丰田,别的收入来自本田、福特、通用等其他汽车制造商。在环球汽车零部件制造商中,电装的业务额规模仅次于博世,排在第二位,个中日本以外的外洋市场营收占比超过50%。
显然,并不缺钱的丰田,或许希望借助降落体系内供应商的持股比例,让更多的外部第三方供应商能够更加灵巧、开放的参与公司的智能电动变革。
以中国市场为例,事实上,在丰田本轮所实行的本土化研发策略中,与中国本土企业(包括车企、供应商)的技能互助霸占着重要的位置。
对付此前紧张做事日本、欧美车企的日系传统零部件公司来说,当下行业剧变是一个巨大的寻衅。「以前,架构和功能定义,都是合伙品牌从外洋导入;现在,他们乃至要开始从中国学习技能。」
尤其是本轮电动化、智能化的家当升级转型,日系车企险些是全军覆没。以中国市场为例,丰田、本田、日产等几家日本传统汽车制造商在2023年的新能源车型交付合计仅为10.48万辆。
而在智能化方面,丰田、本田在根本ADAS功能方面属于较从前夜规模配置的车企之一,但在以NOA为代表的高阶智驾部分,行动迟缓。只管,本田早前在L3级自动驾驶上进行了量产考试测验。
而这次松下的资产剥离,只管终极还保留20%的股权,但显然希望通过成本运作实现汽车电子业务的良性增长和末了一博。
作为美国第二大,环球前几大另类资产管理机构,阿波罗资产管理公司(Apollo Global Management)和黑石集团、凯雷、KKR等同行一样,一贯以善于对不良资产“起去世复生”般的再造能力而出名。
这些资产管理机构常日是在企业遭遇经营困难时,通过杠杆收购模式,进行资产的整合。随后,通过IPO上市、分拆出售等办法进行获利。
事实上,除了早几年由于给特斯拉独家供应动力电池而声名鹊起,松下这两年在这部分业务也备受压力,同时,受制于环球新能源汽车销量疲软等成分影响,该公司也在不断调度利润预期。
同时,日本企业近年来还涌现了数据造假等一系列丑闻事宜,品牌形象受到严重冲击,也造成了家当链的信赖危急。
今年初,松下集团旗下从事电子零部件业务的松下工业公司卖力人,对外公开承认在向第三方机构申请产品品质认证的过程中,存在修改测试数据等违规行为。
而在去年底,丰田汽车旗下全资子公司大发汽车,发布了一份长达162页的第三方调查报告书,承认公司存在174项违规操作造假案,涉及到64个车型之多。
更糟糕的是,近年来,日本车企由于面对电动化、智能化转型的迟缓,以及来自中国、美国及其他地区的残酷竞争,连带日本本土供应链(依赖车企走向环球)进入危急模式。
以电装为例,日本市场去年贡献了近60%的收入,由于该公司的紧张客户便是日本本土的汽车制造商。当然,这家公司也在寻求改变,比如电装的匈牙利工厂专注于丰田以外的客户。
一组数据显示,去年第四季度,丰田贡献了电装收入的50%以上;但由于丰田正在寻求多元化的供应链体系,电装的季度业务利润同比低落了76%。
而包括丰田在内的几家日本车企,都在转变策略。比如,不同市场,更加独立的运作。从更贴近本地化的技能研发、到供应链体系的重构。
作为日系车企的带头大哥,数据显示,在中国市场,2023年丰田新车销量比上年减少1.7%,减至190.76万辆,新车销量连续两年同比减少。个中,一汽丰田同比增长4.1%,广汽丰田同比减少7.2%。
此外,从交付量(不含进出口)数据来看,丰田2023年在中国市场交付新车166.57万辆,同比下滑8.29%;个中,新能源车型交付占比不到3%,纯电动车交付不到4万辆。
为了应对寻衅,去年,作为丰田在中国市场的合伙车企之一,广汽丰田宣告将深度领悟股东双方的上风资源,从过往单向输出“拿来主义”的合伙1.0时期,迭代到双向赋能“领悟共创”的合伙2.0时期。
个中,广汽丰田全新新能源品牌铂智,将率先升级电动化和智能化,包括高阶智驾、智能座舱、空气悬架、激光雷达等功能、硬件都将实现上车;此外,干系技能的供应商也将开始全面本土化。
另一家在中国市场主打经济型市场的日产,也在去年11月发布包括合伙主导的新能源整车研发、提速新能源产品投放以及开展出口业务在内的“启DNA+”计策。
在日产高管看来,中国市场须要进行针对性剖析,借助合伙业务,投入精准的产品,并应时地投入产品。此前,该公司操持至2026年年底前,向中国市场投放本土开拓的新能源汽车10款。
此前,东风日产干系卖力人更是明确表示,未来在新能源汽车供应链上,要履行本土化计策,“海内只要有成熟的我们就采取”。
此外,中国供应商也在通过技能出海(尤其是电动化、智能化方面),实现环球扩展。这对付电装等供应商来说,压力陡增。
今年初,德赛西威位于日本横滨的办公室举办剪彩仪式,这标志着该公司的又一外洋研发中央正式启动,现场还有来自本田、铃木等日企客户站台。
而在上个月初,丰田汽车采购管理部一行来到德赛西威惠南园区,为德赛西威颁发了2023年“区域贡献奖”和感谢状,该奖项是丰田汽车最大声誉之一,本年度仅五家供应商获此殊荣。
数据显示,2023年,日系车企在中国市场的新车交付量合计372.07万辆,只管比较于高峰期已经大幅下滑,但依然具备一定的市场竞争力。
同时,2023年,在环球市场,日本车企霸占了环球销量TOP10的3.5个名额;对付中国供应商出海来说,也是最大的潜在客户群之一。
2023年度财报显示,德赛西威来自境外发卖收入占比为7.50%,同比增长48.10%,赶过境内收入增长1.5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