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原铁道兵报社 罗光明
老领导翟基生处长《圆梦南疆铁路》3篇系列佳作,在战友中引起极大反响,也使我更加怀念曾经生活战斗过的大美新疆,不由自主地想起一代名臣左宗棠。140多年前,当新疆面临沦丧的危难之际,是他挺身而出,力挽狂澜,灭贼寇,驱胡虏,一举收复天山南北,使166万平方千米的大好河山重回祖国怀抱。
没有他,南疆铁路培植无从谈起。
毛主席曾高度评价他:“没有左宗棠,新疆之事难说。”
梁启超赞他是:“五百年来第一伟人”。
新疆古称西域,自古以来这片广袤沃土,就与中原大地有着共同名字:中华。早在公元前一世纪,汉宣帝就在轮台设立“西域都护府”,正式将天山南北置于大汉旗帜下。三国时期,纵然在军阀混战形势下,曹魏依然对西域履行有效管理,魏文帝曹丕在楼兰设立西域长史府,并建立军屯制,类似本日的新疆生产培植兵团,边生产边戍边。进入盛唐后,唐高宗先后设立“安西大都护府”、“北庭大都护府”,将现今包括中亚五国在内的西域地区,纳入唐帝国版图。诗仙李白就出生在现今吉尔吉斯坦的托克马克(碎叶)。安史之乱后,中原王朝失落去了对西域的有效统领,直到清王朝平定了准葛尔及大小和卓叛乱,西域这个分开中原王朝近千年的游子,才重新回到母亲怀抱。好大喜功的乾隆天子,将西域改名为“新疆”,意即“故土新归”。
岁月峥嵘,往事如烟。进入19世纪中叶,大清王朝已是内忧外祸,满目疮痍,江河日下。侵略新疆的匪首阿古柏,趁机自主为国,宣告分开清廷。早已觊觎新疆的沙俄,趁火打劫抢占了伊犁。一贯对西北虎视眈眈的英国,也伸出魔爪。一韶光,黑云压城,西北边陲危在夙夜迟早!
屋漏偏遭连夜雨。此时,日本又在东南沿海挑起战端,派兵突袭了台湾。面对山河破碎、神州陆沉的危急,何去何从?一场决定新疆命运的舌战在大清庙堂展开。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李鸿章以强化“海防”为名,主见放弃新疆,认为新疆乃化外之地,赤地千里,人烟稀少,地皮贫瘠,“新彊不复,与肢体之元气无伤。”他的主见得到浩瀚朝臣支持。
新疆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千百年来一代代中华儿女推诚相见,浴血奋战,用鲜血和生命守护着这块神圣领土,谱写下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英雄壮歌。西汉将军陈汤面对匈奴挑衅,不畏路遥,远涉关山,率军奔袭三千里,将危胁西域版图的匈奴郅支单于斩杀,留下荡气回肠、震古铄今的豪言,“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东汉定远侯班超以“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豪迈气概,上演了“三十六骑定西域”的壮举,他为国戍边30年,直到71岁才回抵家乡长安,仅一个月便去世,将生平献给了祖国边陲;唐开元年间,安西都户副使高仙芝,为阻挡向西域扩展的大食帝国,率3万安西军团与10万大食军队,在怛罗斯激战5天5夜,斩敌数万,杀的尸骨遍野,血流成河,自此阿拉伯人再未敢东进一步;安史之乱暴发后,留守西域的万余大唐军人,在回纥、吐蕃人等一次次围攻陷,同仇敌忾,誓去世不降,坚守版图40余年,末了男人全部捐躯疆场,女人自尽殉国,展现了感天动地的碧血孤忠。
先辈们用鲜血和生命开拓的基业,难道就这样任人宰割?
关键时候,时任陕甘总督的左宗棠拍案而起,站了出来,痛斥李鸿章的“新疆无用”、“得不偿失落”谬论,指出天山南北土沃泉甘,物产殷阜,矿藏丰富,所谓千里荒原,实为聚宝盆。“新疆不复,贼必得寸进尺,大清将无晏眠之日。”把收复西北边陲,提升到关乎社稷安危的高度。
历史常常有着惊人的相似。20世纪50年代初,当美帝把侵朝战火烧到鸭绿江边时,伟人毛泽东以高度的计策眼力指出,如果任由侵略者盘踞朝鲜半岛,把大炮架在鸭绿江边,我国的安全将长期受到威胁,后患无穷。他力排众议,以超人的胆略和气魄,做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英明决策。正是那场史诗般的战役,为新中国打出了国泰民安,打出了国威军威,一战而定天下,中国东线从此再无战事。
两位湖湘伟人,年轮相隔近百年,但在事关国家主权安危问题上,计策眼力却高度相同。
左宗棠的一腔爱国之情,终极得到垂廉听政的两宫皇太后慈安、慈禧的支持,被委任为督办新疆军务的钦差大臣。
一个秋日的傍晚,临危受命的左宗棠告别京城,踏上西行漫漫征途。远处晚霞倾圯,染红了天涯,金色的余晖透过车窗,洒在他刚毅坚韧的脸上。只管前路艰险,他胸中却涌动着万丈豪情,这一天他等待良久了。在他身旁,放着林则徐从前送给他的新疆舆图,多年来他一刻也未忘却湘江那晚的千钧重托。
那是20年前的一个深秋,时任云贵总督的林则徐返回福建老家养病,途经长沙时,将行船停泊在岳麓山下的湘江边,之以是在此停靠,为的是要见相闻已久、却未曾谋面的左宗棠。此前,心腹好友胡林翼多次向他举荐左宗棠,称左是“近日楚材第一人”。斯时,正在湘阴柳乡隐居读书的左宗棠,听到仰慕已久的林则徐召见自己,大喜过望,急忙前来,赶到湘江岸边时,月已初升,夜色降临。激动不已的左宗棠上船时,竟一脚踏空落入水中,林则徐笑曰:“这是你的见面礼?”
那一年,林则徐已经64岁,是名满天下的民族英雄,而左宗棠只是一个37岁的布衣,但共同的志向和情怀,使二人超越了年令、地位的差异,象是久别相逢的老友。岳麓山下,湘水之畔,一老一少秉烛夜话,舟外江风吹浪,渔火点点,舟内二人纵论天下经纬,畅叙旷世抱负,直到东方泛白,余兴未尽。
这是一次注定被载入历史的会见。曾被流放新疆5年的林则徐,那晚向左宗棠详细谈了沙俄对西北边陲的虎狼之心,将他呕心沥血网络的资料和亲手绘制的新疆舆图,全部交给左宗棠,苦口婆心地说:“吾老矣,空有御俄之志,终无造诣之日……未来东南洋夷,或御之者有人,唯西定新疆,舍君莫属。”林则徐的殷殷嘱托,左宗棠牢牢记在了心中。那一夜,灯火穿透了窗户和夜空,映照在中华民族近代史上。
湘江夜话临别之际,林则徐手书多年前的一副对联,赠予自己的忘年交:“苟利国家死活已,岂因祸福趋避之”。左宗棠与林则徐只见过这一壁,却把这副名联,当作了生平的座右铭。
一年后,林则徐与世长辞。这位民族英雄可以瞑目的是:他的未竞奇迹已后继有人。
1876年春,凉州陕甘总督府前,号角齐鸣,磐鼓阵阵,奏响了收复新疆的进军号。祁连山下,车辚辚,马萧萧,壮岁旌旗拥万夫,猎猎长风卷大纛,左大帅横刀立马,英风浩然,率领6万湖湘子弟沿汉唐古道向西挺进,铁蹄卷起漫天黄沙……
大漠沙如雪,萧萧班马鸣。西征大军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一起势如破竹,横扫千军,仅一年多韶光,便将阿古柏匪帮全部消灭,除伊犁外,收复新疆全境。
阿古柏匪帮灭亡后,沙俄依旧侵略着伊犁河谷拒不交还。“国家领土,寸尺不可让人!
”为夺回被霸占的国土,左宗棠再度披挂上阵。那时,他已69岁,年近古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义士晚年,壮心不已。
这是绝然动人心魄的一幕:为表示守卫领土的决心,左宗棠将行营从肃州(酒泉)前移1000里至哈密,在他身后,士兵们抬着一口黑漆漆的棺材,随军前行,这是左宗棠特地为自己打造的。“舆梓出关”,表达了这位老人誓与沙俄一决雌雄,不惜就义沙场,不斩楼兰誓不还的决心。“不求生入塞,唯当去世报君”,齐心专心报国的左宗棠,那一刻将生命舞成了历史舞台上最美的姿态。
将有必去世之心,士无贪生之念。左宗棠舍身殉难的壮志豪情,极大引发了军队士气,沙俄在意志武断、斗志昂扬地正义之师面前,被迫将吞进嘴里的伊犁,乖乖吐了出来。至此,被盘据10年的新疆终于重回祖国怀抱。左宗棠为中华民族做出的不朽贡献彪炳千秋!
收复新疆,是近代史上中国唯一一次靠武力夺回被列强强占的领土。一部晚清史,尽是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记载,中国险些无约不损,无战不败。唯左宗棠西北之举,为晚清凄婉的落日图上抹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收复新疆后,左宗棠特意拜会了林则徐祠,以告慰民族英雄在天之灵。此时距湘江话别已过30多年,左宗棠一朝受托,终生践诺。
本日,在长沙熙熙攘攘的潇湘大道上,一尊《湘江夜话》雕塑巍然耸立,向过往人们讲述着100多年前那次伟大的会见。
青史长留照古今。1950年新中国成立后,为巩固西北边陲,一位湖南籍将领率7万大军,沿着左宗棠当年进军路线挥戈新疆。长路漫漫,黄沙蔽日,路旁一排排“左公柳”随风摇摆,苍翠挺立,那是左宗棠当年征战新疆时,一起栽下的。一望无边的绿色走廊,象是长长的无字碑,无声诉说着昔日壮举。将军感慨万分:“这条道路很难走。可以想象,当年左公走这条路更困难……左公收复新疆是爱国主义表现。”这位将军便是曾担当铁道兵司令员的王震。
1885年6月18日,74岁的左宗棠在福州钦差行辕忽然长辞。是夜,福州城悲风回荡,电闪雷鸣,暴雨如注,浩浩苍穹洒下漫天泪珠,向这位民族忠魂致哀。
传出,福州百姓闭门罢市,张结素幔,焚喷鼻香敬拜,举城哀悼。灵柩起运时,“迎祭于道者,不下千万人,路之为塞”。清廷下诏追赠他为太子太傅,谥号“文襄”。
左宗棠是在抗法斗争前哨倒下的。去世前,他正在福建督师军务,准备反击法国对我东南沿海的陵犯。在给朝廷的临终奏折中,他对自己:“未大伸征伐,张我国威,遗恨平生,去世不暝目。”男儿到去世心如铁,左宗棠在生命末了一刻,依然念念不忘为国家和民族而战!
岁寒知松柏,国难识忠臣。在晚清民族灾害深重之秋,左宗棠毕生都在为抗击外侮,扬中华之威而叫嚣和奋斗。
早在鸦片战役时,面对英国人的野蛮侵略,时年28岁,还是“山野草民”的左宗棠,便向朝廷大声呼吁:“和戎自惜非长算,为尔豺狼不可驯”,武断反对向侵略者妥协低头;
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火烧圆明园,咸丰天子仓皇出逃。正在皖贛与太平军作战的左宗棠,得知后怒发冲冠,多次向曾国藩提出,独自率领楚军“北上勤王”;
中法战役爆发后,左宗棠朝堂上年夜方陈词:我们不能永久屈从于洋人,与其赔款,不如拿赔款做战费。在场垂帘的慈禧听了泪流满面,随即任命他为钦差大臣,督师福建军务。在左宗棠指挥下,中国军队在广西痛击法国侵略者,取得“镇南关大捷”,直接导致法国茹费理内阁倒台;
左宗棠任两江总督时,4次察看上海防务,租界当局只要听说他来了,立马降下本国旗帜,换上大清龙旗,列队街道两旁,向端坐在绿呢八抬大轿中的左大人致敬。能让傲慢的洋人如此恭谨执礼,大清满朝文武官员中,唯有左宗棠一人。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在晚清那个对洋人奴颜婢膝的时期,左宗棠以不畏强权,从欠妥协的浩然之气,彰显出中华儿女的铮铮铁骨,成为那个时期鹤立鸡群的民族脊梁。正如一首挽诗中所赞:“绝口不提制定条约事,千秋独占左文襄”。
编辑:朗朗乾坤 心宽无界 202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