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 吴文娟 通讯员 洪步才

每年10月,新疆巴音布鲁克草原的天鹅都会飞抵南方越冬;可有一群人,却迎寒而上,在这个时候“迁徙”新疆。

天山下有一群湖北纤检候鸟人  第1张

他们,是来自湖北省纤维考验局的纤检“候鸟”。

从2014年起,每年10月,一批又一批纤检人从湖北飞抵新疆,驻守在此,开展为期4个月的监管棉入库公证考验,风里来雪里去,不辞费力。

向北飞,湖北“候鸟”入疆

10月初,如往常一样,在举国欢庆新中国69年华诞的喜庆时候,湖北纤检“候鸟”又开启了新一年北飞的旅途。

新疆是中国最大棉花产区,产量占全国总产量60%以上。
悛改疆2014年实施棉花目标价格改革试点往后,中国纤维考验局便开始支配各地纤检机构赴疆公证考验。

监管棉入库公检数据,直接关系着棉农补贴收入,是核定新疆棉花产量、确定品质等级不可或缺的质量数据。

5年来,先后有462人次湖北纤检人,奔赴新疆公检。

“昨夜悉心整顿行囊,今日腾云了望家乡。
古来秦岭天赐樊篱,戈壁茫茫道阻且长。
职责指向提高方向,动力起源中国梦想。
谁把崇山视为风光?老将新兵齐赴新疆。
”这次赴疆公检,宜昌纤检分局副局长童春初写的一首小诗《动身》,生动再现了湖北纤检人的士气豪情。

10月7日,全省17个纤检机构共77名纤检人,分4批奔赴新疆图木舒克、喀什地区巴楚县、伊犁州奎屯市和博州精河县等地实验室和库点,按照中纤局规定的韶光节点,到达指定位置“作战”。

重量过磅、条码扫描、回潮率考验、含杂率考验、扦取棉样、样品交卸……在离家3500公里的戈壁滩上,在接下来的4个月里,他们每天都要在户外,重复这些事情长达10小时以上,不管风霜雨雪,没有周末、没有节假日。

“我们心中明白,这份事情关系到棉花产量数据的真实度;老百姓的衣食住行质量关,都在我们手上把着,怎能不尽责?”今年,黄石纤检分局副局长涂定军又一次涌如今新疆公检现场。
从2015年起,每年公检,他一年都没落下。

战风雪,脚步一直歇

10月的新疆,早晚已透着寒意。

“等到入冬,气温骤降到零下20多度,雪窖冰天、天寒地冻,凛冽的北风裹着雪花向我们袭来,深一脚浅一脚地行进在货场上,一欠妥心就会滑倒在地,说不定会来个骨折损伤。
”随州纤检分局张新军回顾起2015年在疆公校阅阅兵历,不无感触地说。
呼出的气息粘附着口罩,不一会儿就凝集成冰,是雾是霜难以分清;冰冷的眉毛凝华成霜,转眼间变成了白眉大侠。

现场考验最苦的事情是将棉样从棉包中取出来,棉包上的积雪一次次将手套打湿,他们为了提高效率干脆不戴手套;手冻僵了,就将冰冷的双手插进脖子取暖和,稍有缓解,又迅速地连续事情。
室外温度低再加上棉纤维的刺激,取样的双手反复插入棉包,导致指头开裂,长倒签,稍有不慎一碰就疼,每天晚上睡觉前,在指头开裂处擦上凡士林再用创可贴贴好,以便第二天能够连续事情。

张迎健是名老纤检。
2016年赴疆公检,他紧张卖力从取样口扦取棉样。
棉包都是400吨液压机打成的,每包有227公斤旁边,像石头一样。
从紧实的棉包里取出125克长方形样品本身就须要力量和技巧,可是对付张迎健来说,这个动作每天须要不断重复五六百次。
“刚来的一个月,有的同事指甲破了,皮肤糙了,指头也粗了;后来,老茧出来了,劲也大了,逐步就适应了。

省纤检局公检管理科科长徐红燕,去年入疆进驻兵棉驻阿克苏储运站,带领30多人的公检军队,每天冒严寒风沙户外作业10小时以上,考验总量、人均日事情量、事情效率位居全体地区考验机构前列。
在全体阿克苏公检军队中,她是唯一留守的女性,似万绿丛中一点红。

苏西国从2006年开始,连续13年进疆,参与新疆商品棉的出库和后来的监管棉公检。
每年九、十月份离开湖北,第二年初才回家,成了半个新疆人。
10月17日是他儿子的生日,他在朋友圈写下动人感言:“你三岁多时我开始进疆,每到这个韶光段总是和你的生日擦肩,十多年了再也没法在家陪你过过。

苏西国们付出了热血青春,收成了公检事情的“零投诉、零复议、零事件”。

从奎屯到巴楚,到乌鲁木齐到博州,到库尔勒,到阿克苏……这几年,湖北纤检人走遍了新疆棉花覆盖的地方,足迹超过天山南北,遍布茫茫戈壁。

脚步,仍在连续。

(任务编辑:罗伯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