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9363厂”成了主题教诲基地。
在军工纪念馆仿真工人仿照当年加工零件的场景。
军工纪念馆陈设的军工样品。
岩穴洞口
厂部办公楼
在济南市钢城区的南部山区,一处叫“9363军工遗址公园”的地方,比来十分引人关注。这里便是始建于1966年的国营9363厂旧址,也叫国营山东新华翻砂厂。它曾是山东省主要的小三线军工企业,1997年11月迁往泰安。遗留的厂址分布在不同山峪中,总占地面积约1900亩。无论占地还是现存建筑物,该当是济南面积最大的一处工业遗产。现在的军工遗址公园,只是山东新华翻砂厂的一个机加工车间,更多的车间厂房等都废弃闲置,等待整体开拓利用。
53年前山东新华翻砂厂在山沟开建
“三线”培植,源于当年中国同时面对两个超级大国的战役威胁。为抗御外敌,1964年提出的三线培植计策构想,把全国划分为前哨、中间地带和计策后方,分别简称为一线、二线和三线。
三线地区指中西部省区、个中西南的川、贵、云和西北的陕、甘、宁、青俗称为“大三线”,一、二线地区自身的腹地通称为“小三线”。“小三线”军工企业由各省国防工办领导,紧张生产半自动步枪、手榴弹、迫击炮弹等常规武器,意图在未来反侵略战役中能够“省”自为战,武器弹药可以自给。我省的“小三线”军工企业紧张集中在沂蒙、泰莱山区。
据1985年编纂的《9363厂厂志》记载,当年按照“靠山、暗藏、分散”的选址方针,山东新华翻砂厂厂址,末了选在当时为沂源县的黄庄公社大上峪大队的北山坡上,代号为国营9363厂。
工厂所在地位于沂源县最西南部,北面与莱芜相邻,西面和南面与新泰接壤,处于沂蒙山区七十二崮之一的青杨崮南麓。全厂下设101、102、103、104、105等多个车间,分布在青杨崮南九条山沟的13个点上,点与点之间3至5华里。101位于小上峪村落南,102位于灰菜峪、103位于东峪,104位于青冶行,105为木工车间,厂部设在大上峪村落的北山坡上。厂部至莱芜徐家庄火车站5公里,是一处既暗藏又便利运输的山间军工厂。
1966年5月,山东新华翻砂厂开始预备,10月施工建厂。1969年投入试生产,1970年6月1日,1953式82mm迫击炮稀土铸铁杀伤榴弹鉴定合格进行批量生产。1969年3月10日开始试产工业硝铵炸药,5月正式批量生产。1971年9月开始试产1963式60mm迫击炮稀土铸铁杀伤榴弹,1973年2月7日起正式批量生产。至此,该厂的三种紧张产品,全面转入正常生产。
半人工开凿的岩穴成了军工纪念馆
从钢城区开车去“9363军工遗址公园”,要绕过几道山梁,途经多个村落落,大约半小时路程。在门口,“9363军工遗址”的大红字标牌很能干。这里因此前的102机加工车间,紧张由半山腰开凿的岩穴构成。岩穴外,有一联排石头垒砌的建筑。一个洞口上面,“抓革命,匆匆生产,匆匆事情,匆匆战备”的标语牌隐约可见。
走进洞内,高大宽敞、深邃联通的空间里,原样陈设着当年的老车床、发电机等设备,洞顶的透风吸尘管道依然无缺,一台车床前,还有一个仿真工人在“操作”。目睹此景让人不禁感慨:在当年只有大略机器,半人工施工的条件下,三线培植者要耗费多大的力气,才能凿出这么伟大的岩穴呢?
今年68岁的王美成老人,曾担当机加工车间副主任多年,进厂时才16岁。他先容说,当年从济南来到山沟里,住的是石头垒砌的草顶房,墙壁没抹灰,漏风撒气。冬天下雪时,被子上都会刮进一层雪。他也干过凿石打洞的活儿,基本都是人工。后来在岩穴内的车间加工零件,一到夏天下雨时,洞内就像水帘洞,十分湿润,要往洞里通暖气除潮才行。
在军工纪念馆所在的岩穴展示区,设置了遥望崮乡、赤色印痕、风雨春秋、挺进大山、无声沙场、苦乐年华、情满热土、魂铸青山八个板块,展出200余幅老照片,和当年的100余件实物资料,以及10余处重现当年生产生活状态的仿照场景,详细地呈现了当年三线军工人艰巨创业的奋斗进程。
厂区培植遵照大分散、小集中布局原则
沿着山沟公路往外走,可见山沟两边山坡上,分布着许多已破落的类似民居的建筑。有的由石头筑成,有的由青砖或红砖筑成,很有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建筑特色。其余还有一些不超过四层的楼房,是职工宿舍。这些建筑沿山势梯次培植,大都荒废。
据《9363厂厂志》记载,为了只管即便做到与当地群众居住的建筑相似,达到暗藏的目的,当年工厂的厂房和生活用房,采纳了大分散、小集中的布局原则,支配成阶梯化、乡土化、村落化、四合房、民族形式。地面建筑最大限度缩小长度、跨度和高度。
再看其他几个山沟里的厂房建筑,也是遵照了上述建筑方针,仓库、车间、食堂、供销社、木材加工厂房等建筑,也都是类似民居平房的样式。一些后期培植的楼房,都不超过4层,如办公楼、职工宿舍、医院等,乃至还有一处依山而建的露天电影放映场。这些建筑默默地伫立在山间,彷佛等待着可以让它得到新生的主人。
走山路啃咸菜,迎霜冻培植者没一个叫苦
想当年,这里的建厂条件十分艰巨。据钢城区委宣扬部李新笃先容,当年的三线培植者,先来的职工在一个叫“红屋子”的地方落脚。所谓“红屋子”,是当年修建磁窑至莱芜铁路支线时,工程兵在高家庄以东小山岭上修的一些临时工房,因是用红砖、红瓦盖成,得名“红屋子”。可惜的是,“红屋子”没有保留下来。
最开始,用饭没有食堂,也没有炊事员,由职工轮流做饭。上工地没有汽车,连自行车也没有,来回20多里山路都靠步辇儿。来了货色之后,不管是布告厂长还是职工,大家一拥而上卸车搬运。1966年的冬天特殊寒冷,白天一样平常都在摄氏零下十六七度,在室内写字钢笔冻得不下水。施工职员晚上回到住处时,帽子、眼眉、胡子上全是冰霜。放工回到住处吃的是干煎饼,啃点咸菜,晚上还得开会学习。便是在这样艰巨的条件下,没有一个人叫苦,大家心里只有一个动机:争取韶光快建屋子,早出军品。
组织大会战两个月完玉成年生产任务
1969年,山东新华翻砂厂第一次生产出了两种合格的产品,1953式82mm迫击炮弹进行了两次试射,工业硝铵炸药3月10日开始试产,6月份起投入批量生产。
1970年是企业的“高光”时候。1953式82mm迫击炮弹在当年5月经鉴定合格后,自6月1日起正式批量生产,国家随即下达了当年10万发的生产任务。面对困难,职工纷纭哀求大干一场,武断完成生产任务。厂领导决定组织一个大会战,用两个月的会战完玉成年生产任务。
广大职工踊跃参战,对此,王美成老人也有深刻影象。他说,车间干部都是跟班和工人一起干,没有一个闲人,当时车间有个顺口溜:“工人三班倒,班班有领导”。有的职工白天干了晚上接着干,星期天也加班干。有的青年职工原来准备结婚,为了大会战又把婚期推迟了……
结果,到10月16日,比会战操持提前4天逾额完成了任务。
企业整体迁往泰安留下宝贵工业遗产
1979年后,随着军品任务大量缩减,山东新华翻砂厂逐步把精力转移到民品生产上来,开始生产缝纫机。到了1981年,军品任务没有了,企业完备转入了缝纫机生产。由于管理不完善等各种缘故原由,涌现了建厂以来第一次亏损。
后来,企业又陆续生产自行车配件、柴油机曲轴等产品,但由于经营不顺,企业发展一贯没取得打破。直到1997年11月,企业整体迁往泰安,给当地留下一份宝贵的赤色工业遗产。
(生活日报 郭学军)
找、求宣布、求帮助,各大运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在线等你来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