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靖市马龙区马过河镇上中和村落,地处于乌蒙山脉,风景奇丽人烟稀少,山高林密,是上世纪60年代三线培植空想的胜地。
1969年经由专家多番稽核论证,将在马龙县马过河公社的深山里培植一家三线厂,1970年动工培植,由山西大同616厂(原山西国营发动机厂)援建,从属于6机部(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的第二批大三线军工厂。
对外厂名国营西南高峰机器厂,军工代号5022,也称为5022厂,紧张生产水下武器---鱼雷。

由于时局紧张,只能边培植边生产,1972年开始研制和定型军品,5022厂的紧张援建单位是大同616厂,职工也从616厂抽调而来,正所谓轻车路熟,不久产品就定型生产。
鱼雷是技能含量较高的军工品,所需的设备也相对较讲究,以是5022厂的培植周期相对较长。
1970年动工培植到1980年才落成,全体培植周期长达10年,总投资4497万元。

云南曲靖市马龙区乌蒙山隐藏着一家废弃的兵工厂军工代号5022 汽车知识

大同616厂为何援建5022厂,并且还将全体工厂转移到云南,这得从一五期间提及。
616厂是一五期间156个重点项目之一,是由苏联援建,60年代中苏反目,苏联陈兵百万于东北,三线培植这段短暂的历史也是因苏联引起。
616厂是苏联援建的重点项目,假如征战616厂肯定是被重点打击的工具,更何况苏联援建时已经暴露位置,为避免遭到毁灭性打击不得不向西南转移。

按三线培植一厂一社会的指标,全体厂区分有生产区和生活区,生产区有试验区、办公区和生产车间。
鱼雷是危险军品,为安全起见,生产区与生活区相隔也是相对较远。
生活区建有职工宿舍、职工食堂、运动场、学校、医院等配套举动步伐。
军工背景的缘故原由,工厂实施全封闭管理,安保全部交由现役军人卖力。

马过河公社地处山区,间隔县城相对较远,5022厂所在地险些能说是山穷僻壤,而5022厂的入驻为偏远的屯子带来少有的繁荣。
只管地处于深山,5022厂又是全封闭管理,但是对付偏僻的小山村落来说,无疑是给小山村落带来一座不夜城。
点油灯的年代,此地便是灯火辉煌,住茅房的人能够看到拔地而起的楼房,村落民都感到脸面放光,纵然与村落民无关,看着也很养眼。

老一代三线人为培植强国,为增援三线,不远千里来到深山里扎根,离开熟习又繁华的都邑,来到陌生又偏僻的山区,为的便是培植强大的祖国。
然而光阴的流逝,第一代三线人已经是垂暮之年,有些是儿孙满堂,有些已经不在人间,但一代三线人所付出的血汗和年华,都值得后生去追思、去学习。
健在的第一代三线人,可以骄傲又很神气的对后人诉说着当年的光辉历史。

进入80年代后国际环境缓和,兵工厂开始军转民,5022厂先后研制和生产37个民用新品,紧张有自动铸字机、烟叶复烤机、农用地腊机组等。
1985年与福州马江挂车厂联营,组建同心实业公司,紧张承担130轻型汽车的四速同步变速箱和后桥齿轮的试制和批量生产,并为云南蓝箭汽车生产零配件。

进入90年代,国家实施工业系统编制改革,将隐蔽在深山里的中心、省属三线厂进行整合组建新的工业体系。
改革开放正火热,国家发展转向经济培植,隐蔽在山区里的兵工厂大部分军转民,为更好地发展,三线厂向市区迁居。
马龙区境内的三线厂从90年代开始到1997年历时10年,整体迁居至昆明,乌蒙山脉脚下又规复到原有的宁静。

三线厂的职工宿舍唯独5022厂最特殊,别的厂职工宿舍楼都是3层5层的建,5022厂的职工宿舍却是独栋别墅。
最高的也不过是两层,而且都是两三户一栋的宿舍楼,看起来也跟别墅没什么两样。
不知如此建筑职工宿舍是这边的资金比较富余,地皮比较富余才这么建筑,还是按山西人的生活习气来建筑还真有些迷惑。
不管怎么建筑,屋子怎么俊秀,当人去楼空时也逃不过破败的命运。
如今的5022厂也就剩下摈弃的遗址和回顾,过不了多久恐怕连遗址都消逝,喜好回顾的朋友,有韶光去看看吧。

本文是记事性文稿,见物说物,见其所想,所想所写,如有不对的地方,敬请大伙包涵。
感激广大读者阅读本文稿,敬请给予培植性见地。
原创文章,抄袭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