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号角,勤恳的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回族自治县的公民也开启了自己的改革发展之路,光阴荏苒,一晃已是四十年。

四十年来,门源公民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紧跟党中心的步伐,在党的领导下,在改革开放的东风中,用自己勤恳的双手,将门源从一个无人问津的小县城,变成了今日家喻户晓的金门源。

门源人四十年的春华秋实 汽车知识

走在今日门源的大街小巷,随时随地都能感想熏染到,不断变革,不断发展的新气候,街头巷尾的门源人脸上,洋溢着自傲幸福的笑脸。

走进门源县东川镇鑫晟达专业互助社,一排排整洁的蔬菜大棚错落整洁,随意走进一座大棚,都可以见到菜农们劳碌的身影,每个大棚里都是满眼的翠绿,蔬菜瓜果一应俱全,长势喜人。
“四十年前,在门源哪里能见着这么大的蔬菜栽种基地,当时大家种好油菜、青稞,就已经不错了。
”在互助社打工的东川镇孔家庄村落村落民赵成梅说道,她家原来几亩地,都不足一家人生活,如今本地的互助社多了,妇女们在家门口打工非常方便。

2011年开始,鑫晟达农工贸专业互助社卖力人张晓枝在东川镇流转了26.67公顷的地皮,新建蔬菜栽种大棚,通过政府项目扶持,发展到现在栽种基地已经有124座棚,栽种的品种从最初的辣椒、西红柿、茄子,发展到现在已经有葡萄等十几个品种的蔬菜水果。

“记得我二十多岁刚毕业,在西滩乡政府当国家政策的宣讲员,那时候西滩乡常常遭霜冻,粮食没个好收成,有的人家里连温饱都办理不了,除了青稞面馍馍便是煮洋芋。
”回顾起以前的日子,60岁的退休西席马文斌打开了话匣子,他以为时期发展得太快了,农人靠天用饭的时候,已经由去了。

“以前我们种的青稞抗倒伏能力差,产量很低,通过种子工程引进的新品种‘昆仑十四号’,抗倒伏能力强产量高,这两年有的产量达到了五六百斤。
”门源县盛农地皮联营专业互助社卖力人柳芝福说,现在门源县通过互助社的集约化大面积栽种,解放了大量的劳动力,这部分劳动力可以外出务工,群众收入比原来增加了很多。

四十年前,门源县紧张栽种青稞油菜,靠天用饭的农人收入单一,改革开放以来,门源县多举措改进生产条件,由单一的粮食作物栽种,向多元化栽种发展,农机化发展也一起突飞年夜进,成为助推农业发展,农人增收的强大动力。

“我们小时候去个地方,都是靠这一双脚走,那时候还没有摩托车,大家要去远一点的地方,只能借助驴车或者马车,现在小轿车满街跑,这假如以前想都不敢想。
”马文斌笑着说,那时候的人怎么也想不到,现在的门源会发展得如此快,险些家家都有了小轿车。

说到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便利的交通了,让门源人感想熏染非常深刻。
“2004年,从浩门镇开始铺设硬化路,硬化路成了当年门源人说得最多的词语。
”门源县交通运输局办公室主任宋海萍说,如今,硬化路修到了家门口,还有群众将自家的院子,也铺上了水泥,每家的小庭院非常好看。

“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这是多少年前,屯子道路的真实写照。
可是近年来,村落村落建筑了硬化路,不再是坑坑洼洼的砂石路,而且村落容村落貌整治后,原来路边乱推乱放的垃圾没了踪影,屯子旧貌换新颜。

“以前路不好,我们有事去趟西宁,坐班车得走五个多小时,但是自从高铁开通后,四十五分钟就到了,好多人开玩笑说,门源成西宁的一个郊区了。
”宋海萍说。
现在门源人去趟西宁,就跟去了趟县城一样,乃至来回花的韶光比去县城还短,购物、务工都方便了很多,还有很多门源人在西宁买了房。

2014年12月26日,在16万各族群众满怀激情亲切的见证下,兰新高铁开通运行。

“自从建了火车站往后,去西宁半个多小时就到了,只须要三十块,来去方便,我们出去打工坐高铁省时省力,我们在火车站上开了家小吃店,家里的收入也提高了不少。
”在火车站开小吃店的马富娟,边打扫店里的卫生边说道,这假如旅游旺季,车站来往人太多了,她可没工夫跟我闲聊。

在国家宏不雅观政策指引下,门源县对外交通运输格局已通过高铁全面拓展。
“1989年全县公路通车里程530公里,1999年全县公路通车里程680公里,2009年全县公路通车里程2117公里,特殊是‘十二五’期间,交通培植速率突飞年夜进,截至目前,县内已培植公里里程4858.9公里,通车里程4233公里,公路密度61公里/百平方公里。
”县交通运输局工程师赵华甲,用一组数据,向提及了门源县交通上的大变革。

沿着浩门河两岸行走,只见一条条高标准柏油路、水泥路织网般延伸至家家户户。
新能源公交开进了村落里,绿色的出租车在街上来回穿梭,昔日寂寥的山村落、州里,被四通八达的道路网唤醒,沿着这些路,越来越多的门源人走出去,探求着更广阔的天下。

10月25日,走进门源投止制小学传授教化楼,入眼的是墙壁上书写的“忆往昔硕果累累看目前再创辉煌”几个大字,这几个字的下面,张贴着浩门镇、北山乡等几个州里小学的旧照片,破旧的砖瓦房,砂石子铺就的操场……2013年门源县履行中小学布局调度、中小学标准化培植、藏区投止制学校培植、全面改薄、西席周转宿舍培植等一大批项目,彻底改变了这一状况。

“将全县中小学由119所调减为16所(个中普通中小学15所,高等中学1所),调减率为87.4%。
”据教诲局局长乌兰巴特先容,期间新建、改扩建校舍面积达24.3万平方米,为全县中小学配备了传授教化设备、仪器、图书及后勤设备,所有教室配备了电子白板“班班通”设备,各中小学均实现了20M以上的光纤宽带网络全覆盖。

至此,门源县形成了优质数字教诲资源的共建共享、信息技能与教诲传授教化全面深度领悟的教诲格局。
“上学远”、“班额大”和校舍“不屈安”、“不达标”等问题得到彻底办理,有效改进了中小学根本举动步伐和办学条件,促进了城乡教诲一体化发展。

“你看,这是我们为孩子们设置的生理咨询室,平时也有专门的老师,给孩子们教生理康健课。
”门源县投止制小学副校长马庆林,带着参不雅观学校的各种举动步伐设备。
为了孩子们全面发展,学校还开设少年宫,定期给孩子们教授舞蹈、棋艺、跆拳道等课程,每个班都有不少孩子参与少年宫活动。

门源投止制小学还有自己的校史展览馆,里面的展品席卷了70年代到90年代的一些传授教化用具,这些展品都是布局调度以前,从各州里的旧小学网络回来的。
“校史展览馆不仅让现在的学生,看到了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门源县教诲的发展史,也在提醒我们这些西席,时时刻刻服膺为人师表,应有的任务和责任。
”学校西席朵文生讲道,他自己从事教诲行业已有40多年,这40年门源县的教诲历经风雨,开出了繁盛的花朵。

“不管是网络还是硬件举动步伐,现在的传授教化条件太好了,我们以前传授教化,就凭一本教案几根粉笔,假如上课能带几张卡片,那堂课孩子们会愉快一整节课。
”朵文生回顾道。
他刚开始在皇城蒙古族乡当老师,要去县城办点事,只能在路边拦过往的煤车,坐煤车到县城,衣服上蹭的到处都是煤灰,他还记得当时学校唯一一个电器,是厨房大灶上用的吹风机。

环境越来越好了,传授教化质量越来越好了,家长们对教诲越来越重视了,学生本色也越来越高了,门源的教诲发展走上康庄大道,越来越多的孩子,借着知识的力量,展翅高飞。

四十年的春华秋实,门源各族儿女携起手,小康路上竞相展风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