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期开办手事情坊

王荫三,崇庆县太平乡(今四川省崇州市崇平镇)人,家庭殷实富余,从前就读学堂,1914年到县城学做生意兼学制作火熏牛皮,由此走进制革之门。
成都制革业由来已久,紧张以土法火熏皮革,技能代代相传。
王荫三学成后,由家庭出资在县城自开作坊生产,所制皮革多运到成都邑场交易,运输来回费时费力。
为办理异地产销困难,1921年,家人帮助王荫三租下柳荫街羊皮坝的房地开办皮革作坊,并供应运转资金。

王兴和 ‖ 庆鑫制革厂建国前成都最大年夜的制革厂  第1张

皮革作坊工具 放于制革(崇州市舆志办公室 供图)

经营扩大为庆鑫皮号

王荫三将作坊迁到成都后,结识了原陆军制革厂的工人和技师,还有不少专做皮革买卖的贩子,增长了干系知识和买卖履历。
此后,家庭作坊买卖如日方升,王荫三遂将其扩大为产销结合的店铺,取名“庆鑫皮号”。
除生产火熏皮革外,兼贩运牛羊干皮至上海发卖,初次发卖成功后,王荫三便派工人长驻上海推销。

1924年,王荫三将皮革作坊迁至倒桑树街64号,选择锦江旁一处较大的院落作为厂房,并将厂房外的大片空地用于晾晒皮革。
后又购买皮房街(今顺城大街)171号和173号两间铺面作为业务部,扩大了在成都的经营。

火熏皮革改为化工鞣革

20世纪20年代末,成都皮革市场开始盛行原陆军制革厂引进的日本制改造工艺——植物丹宁鞣革法。
此种工艺生产的皮革优柔光滑,既都雅又时髦,成品十分受欢迎。
但庆鑫皮号仍利用传统火熏皮,销量不断低落,买卖陷入困境。

面对新工艺的冲击,王荫三立即停滞生产火熏皮,改弦更张,重金聘请原陆军制革厂的技师王厚基进行技能改革,并招收20名年事在18岁以下的学徒,请王厚基兼任教习,教授新工艺。
王厚基技师毫无保留地将植鞣革生产技能传授给学徒。
这批学徒学成后,在他的带领下投入生产,成为庆鑫皮号的紧张力量。
随后,王荫三主持生产羊皮革,用五倍子作为鞣革质料,又聘请来自重庆的毛技师来厂辅导,传授制作羊皮革的工艺。

当时,庆鑫皮号职工超过50人,已具备成立工厂的条件,遂于1930年呈报市政府,经批准后注册为正式工厂,定名为“庆鑫制革厂”,王荫三任总经理兼厂长。

增加设备扩大经营

1933年,王荫三率领王厚基等人前往上海发卖牛皮质料,并学习新的生产技能。
王厚基等人前往外商洋行所办的制革厂学习了新的底革和面革的鞣、硝、染技能,随后又参不雅观了几家本地贩子开办的制革厂,工人们拓宽了视野,也学到了不少制革知识。
对制改造技能有了一定理解后,王荫三等人便研究购入新的机器和设备,做生意议,将发卖牛皮的货款全部投入,在购买机器设备之余还聘请几位上海高档技师。
回到成都后,王荫三为庆鑫制革厂增长设备,重新进行人事安排,扩大了制革厂的规模,并规范产品取材和制作规格,皮革生产经营更进一步扩大。
此后几年间,制革厂生产的栲胶底革、各色面革、各式皮鞋、皮箱、皮床席等,在成都邑各项评比中屡屡获奖。

1939年制革场景(成都邑武侯区舆志办公室 供图)

抗日战役爆发后,大批外省人士逃难至成都,成都人口激增,商业繁荣,一度成为西南、西北地区的皮革供应市场。
庆鑫皮革厂供应了大量栲胶、红矾、绿矾和染色上光涂饰及入口鞣革质料,知足了当时市场须要。
皮革厂还与当时成都著名的三江鞋店、华胜鞋家签订长期供货条约,为其供应底革、面革。
庆鑫皮革厂的产品供不应求,质量口碑载道。

经数十年景长,成都解放前,庆鑫皮革厂由最初的4、5人增至200人,厂房、机器设备、原材料及每年的业务额等均为当时成都同行之首,成为当时成都地区最大的制革工厂,产品也销往重庆、昆明、兰州、上海等地,在川内外享有盛誉。

建国后,庆鑫皮革厂公私合营并入成都制革总厂(今成都万鑫皮革有限任务公司)。

(原载《成都文史资料选编》工商经济卷,作者王兴和,参考《成都邑武侯区志》,文章有编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