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 李雨心
“夏至入头九,羽扇握在手。”夏至一过,温度彷佛一下子都高了不少,连拂过耳畔的微风都带了丝丝热气。那是由于夏至一到,就正式进入了“夏九九”的韶光,且随着韶光的更迭,气温会越来越酷热。
对付普通大众来说,“冬九九”很熟习,“三伏天”也一目了然,却对“夏九九”知之甚少。实在,跟“冬九九”的观点相同,“夏九九”因此夏至那一天为出发点,每九天为一个九,每年九个九共八十一天,过完“夏九九”,也便是秋日的到来之时了。以是说,不只冬季有“数九”,夏季也同样要“数九”。只是遗憾的是,“夏九九”不如“冬九九”般广为流传。
“成都人常说:‘热不过三伏,冷不过三九。不冷不热,五谷不结。’夏九九歌是人们长期对物候不雅观察总结来的。但在不同的地区与不同的期间,其歌词亦有所改变。”在民俗专家刘孝昌的回顾中,一到夏至时节,旧时成都的街头巷尾,就会开始流传着“夏九九歌”。
元·刘贯道 《消夏图》
据悉,“夏九九歌”历史悠久,早在宋代,南宋人陆泳就于《吴下田家志》中记载了“夏至九九歌”。此外,明代博物学家、墨客谢肇淛编撰的《五杂俎》,也有一首“夏至后九九谣”。清代杜文澜编撰的《古谣谚》中,也有“夏九九歌谣”的记载。
“夏至入头九,扇子不离手。二九一十八,遍街卖凉茶。三九二十七,娃娃热得哭。四九三十六,衣衫尽湿透。”刘孝昌说了他印象中的“夏九九歌”,但在一些资料中,也写作:“夏至入头九,羽扇握在手;二九一十八,脱冠着罗纱;三九二十七,出门汗欲滴;四九三十六,卷席露天宿”。且正如“冬九九”中,三九、四九是整年最寒冷的时令,同样在“夏九九”中,三九、四九也是整年最酷热的时令。
民俗专家刘孝昌
“而过了四九之后,便是:‘五九四十五,树枝随风舞;六九五十四,乘凉莫太晚;七九六十三,凉席换草席;八九七十二,半盖铺被单;九九八十一,开箱翻棉衣’。”在刘孝昌看来,“夏九九歌”不仅普通易懂,还生动有趣地反响出当地景象的变革情形,以是能够耐久不衰,传唱至今。
更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南北差异大,以是很难有全首都适用的“冬九九”歌谣。但是夏季的南北温差小,“夏九九”的歌谣就没有“冬九九”的那种地域局限性。
眼看景象愈发酷热起来,不如一起“数九”,想着妙趣横生的“夏九九歌”,感想熏染着个中的语句与景象的变革。转眼之间,就度过了这苦夏的“九九八十一”天。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用度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