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活看点】
一块瓷土,烧制成洁白温润的雕塑;两三篾刀,勾勒出人物、花卉等浩瀚鲜活形象。苏献忠,福建德化人,他潜心白瓷雕塑技艺30余年,冲破了白瓷题材的限定,让白瓷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走进德化白瓷技艺传承人苏献忠(见图,资料照片)的事情室,一张普通木桌、一块瓷泥、两三把尺寸不一的篾刀,这些便是苏献忠制作白瓷的紧张工具和材料。只见他捧起泥稿,篾刀一勾一抹之间,手中的人物神态逐渐生动起来……
早在明代,德化白瓷便因那抹独一无二的“白”而蜚声天下。得天独厚的优质高岭土,加上当地匠人对技艺的雕琢,造诣了德化瓷“白如玉、声如磬、薄如纸”的美誉。
14岁那年,苏献忠第一次见到父亲用白瓷制作的塑像,惊诧于一堆瓷土竟能变成如此洁白而温润的物件。自那往后,他便踏上了学习研讨白瓷的道路。
不同于其他地区以器皿为主的白瓷,德化白瓷主攻人物雕塑。“这对制作技艺的哀求更高。”苏献忠先容,“制作过程的每一步不仅要考虑后期烧制会不会变形、开裂,更要追求塑像造型和气质的完美。”
苏献忠有一绝。用瓷泥制纸,每张的厚度仅有0.2毫米,苏献忠能将几百张瓷泥制成的“纸”挨个堆叠,烧制成张张分离而又完全统一的作品。“每叠加一层,都要考虑烧制时会不会变形和开裂。”苏献忠先容。长期以来技法的娴熟,已能让他在短短一周内完成一件几百张纸作品的制作,并一次烧制成型。
起泥稿、修工、制模、注浆、修坯、晾干、上釉、烧制……整整72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会影响末了成品的样子容貌。不雅观苏献忠制瓷,全体过程险些没有一点声音。30多年来,苏献忠沉浸在这份“静”中,精心雕琢着技法……
作为第一步,起泥稿是最磨练手艺人功力和耐心的步骤。一堆泥土,经巧手拨弄,造像便初具形态。紧接着的修工是重头戏,也是苏献忠的看家本领。“修工的效果直接影响成品塑像的形态与气质。线条是否流畅、瓷质是否细腻,磨练着白瓷手艺人的功底。”苏献忠先容。
在每件作品的修工阶段,苏献忠会不分昼夜地坐在桌前,每天长达十几个小时地重复几个动作:贴土、勾勒、描摹。或凑近或站远看,对着光反复检讨,再贴土、勾勒、描摹……一件作品,有时他会修上一个月……待脱模后,还要再精修一遍。
泥稿之后便是入窑烧制。对付同一件泥稿而言,相差无几的温度会烧制出完备不同的光荣与形状。为了烧出想要的效果,人们每每要经由成百上千次的试验。而多年的履历,让苏献忠炼就一双“火眼金睛”。他每每能准确判断出一件瓷器最适宜的烧制条件。
在很多白瓷手艺人看来,不长的烧制韶光,却是焦灼而漫长的等待。苏献忠说,直到现在,每逢开窑的那一刻,他都难掩激动。
“如果烧不出想要的效果,就须要回过分找缘故原由,思考每一个步骤,再一遍遍重来。”最多的一次,苏献忠一年多都泡在一件作品上。
30多年来,苏献忠对付白瓷的热爱始终未减半分。每创造一个作品,从灵感的迸发到炉火的燃起,苏献忠不断打破传统德化白瓷的题材,让白瓷制作包罗万象。熟习他的人评价:“只要他想,就没有他做不成的作品。”
如今,苏献忠更乐意让自己慢下来,在对白瓷技法极致追求的根本上,更看重作品态度和语境的表达。“现阶段,我想把德化陶瓷工艺中的传统技艺,利用到当代艺术创作中去。”苏献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