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中,“冬九九”流传较广,它因此冬至那一天为出发点,每九天为一个九,每年九个九,共八十一天。三九、四九是整年最寒冷的时令。“夏九九”因此夏至那一天为出发点,每九天为一个九,每年九个九,共八十一天。同样,三九、四九是整年最酷热的时令。
用“九九”来反响我国冬季景象变革的《冬九九歌》险些家喻户晓、老少皆知,但以“九九”来反响我国夏季景象变革的《夏九九歌》,知道的人并不是很多。实在,《夏九九歌》比起《冬九九歌》适用的范围要广得多,《夏九九歌》除了在青藏高原及我国西北部分地区不适用外,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都适用。
据考证,早在宋代以前我国就有了《夏九九歌》。宋人陆泳的《吴下田家志》中记载有一首《夏至九九歌》:“夏至入头九,羽扇握在手;二九一十八,脱冠着罗纱;三九二十七,出门汗欲滴;四九三十六,卷席露天宿;五九四十五,炎秋似老虎;六九五十四,乘凉进庙祠;七九六十三,床头摸被单;八九七十二,子夜寻棉被;九九八十一,开柜拿棉衣。”
明代谢肇淛编撰的《五杂俎》中收录了一首《夏至后九九谣》:“一九二九,扇子不离手;三九二十七,冰水甜如蜜;四九三十六,汗水如沐浴;五九四十五,头戴秋叶舞;六九五十四,乘凉入佛寺;七九六十三,床头寻被单;八九七十二,斟酌盖夹被;九九八十一,阶前鸣匆匆织。”
清代杜文澜撰著的《古谣谚》里也有一首《夏九九歌》:“一九至二九,扇子不离手。三九二十七,吃茶如蜜汁。四九三十六,争向街头宿。五九四十五,树顶秋叶舞。六九五十四,乘凉不入寺。七九六十三,夜眠寻被单。八九七十二,被单添夹被。九九八十一,家家打炭墼(墼,音基,用炭末做的块状燃料)。”
除了古代文籍里收录的这些《夏九九歌》,民间口头流传的《夏九九歌》也有不少,譬如有一首在北方屯子广为流传的《夏九九歌》:“夏至入头九,烈日当头有;二九一十八,天热躲在家;三九二十七,正是三伏期;四九三十六,汗水衣湿透;五九四十五,还有秋老虎;六九五十四,眼看处暑至;七九六十三,睡觉要盖单;八九七十二,白露差壹贰;九九八十一,人盼中秋夕。”
不仅古代有多个版本的《夏九九歌》,现如今也有人受古人启示,将一些当代元素融入进来,创作出了富有时期气息的《夏九九歌》,读来令人线人一新:“一九二九温升高,摇完风扇开空调;三九温高湿度大,洗沐沐浴来消夏;四九酷热冠整年,打开风扇汗不断;五九烈日当头照,无处躲来无处跑;六九时节过立秋,清晨夜晚凉飕飕;七九酷热将结束,夜间睡觉防凉肚;八九到来天更凉,男女老幼加衣裳;九九时节过白露,过冬衣被早打谱。”(梁永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