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组海洋数据的出身

“通过科考船获取海水温度、盐度等数据,一样平常须要几天乃至几个月韶光,但如果把浮标布放在大海里,每隔几分钟乃至更短韶光就可以得到各种海洋数据。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黄东海浮标不雅观测站的技能职员从青岛赴威海,现场掩护位于荣成海疆的7号浮标。
当谈及浮标的主要性、便捷性时,副站长贾思洋如是说。

捕捉海浪的哨兵坏了怎么修  第1张

位于荣成海疆的7号浮标,是黄东海浮标不雅观测站中的一员。
该不雅观测站自2007年开始培植,2009年布放第一套浮标,目前在位运行浮标25套,不雅观测海疆分布于我国北自鸭绿江口、南至舟山外海的广阔海疆,不雅观测时长和不雅观测质量均为我国近海不雅观测之最,是中国科学院近海海洋不雅观测研究网络的核心不雅观测体系。

“一个个浮标就像海上哨兵,构成了黄东海浮标不雅观测网,不断进行海洋气候、水文、水质等参数的长期、连续不雅观测。
”团队成员王旭先容,“然而,很多浮标因布设在海上活动的繁忙区域,受渔业养殖、海上运输等影响,设备时常遭到毁坏。
这次之以是紧急掩护7号浮标,缘故原由便是浮标受到外物撞击导致电源破坏,不雅观测的海洋数据不能实时传回青岛。

早上8点,贾思洋带领团队成员王旭、邓文玉、魏恒宝,乘坐只有几块木板组成的小舢板渔船,前往7号浮标。
据王旭先容,类似7号浮标受损情形,他们已经碰着过多次。
2021年,我国首套超大型三锚式浮标入列并正式运行,进一步充足了黄东海浮标研究站的实力,结束了我国近海海疆短缺长期、定点、实时进行剖面水体不雅观测举动步伐的历史。
不过,2023年6月,该浮标遭到船舶碰撞险些沉海,经团队紧急抢救,目前已将其运回码头进行掩护。

“看,远处便是7号浮标了。
”穿过广阔的海带、牡蛎养殖区,经由一个多小时的航行,终于到了目的地。
这是一个直径3米的小型圆形浮标,远看确实不起眼。
靠近浮标后,小渔船缓慢靠了上去,熄火后,被事情职员用绳子与浮标绑在了一起,由此形成了一个稍大的事情平台。
这时,王旭、邓文玉非常轻松地迈上浮标,贾思洋、魏恒宝则把出海前放到渔船上的螺丝刀、电池等各种设备递过去。
现场掩护7号浮标的事情就这样开始了。

这确实是一项极其辛劳且磨练抗晕能力的事情。
浮标为了更好捕捉海浪等海洋参数,设计之初就特殊强调随波性。
以是,只管当天的海况较好,王旭、邓文玉还是一贯随着浮标“晃荡”。
受损的电池位于浮标内舱,进入个中的通道是一个比井盖还小的圆口,王旭勉强钻了进去,在拥挤的浮标内舱中改换电池,更随意马虎“晕浮标”。
浮标的上部离海面1米多,搭载了风向测速仪、北斗通信信标等设备,贾思洋也登上浮标,细致检讨各设备的运行情形。
但愈高愈晃,这对他来说也是一种磨练。

“浮标在海上运行,紧张是靠太阳能发电。
”换完13块电池后,王旭指着浮标搭载的太阳能板先容,太阳能板产生的电储存在浮标内舱的电池里,以此担保浮标不雅观测的海洋数据通过北斗通信实时传输回青岛。
每隔10分钟,7号浮标就会往青岛陆基站传输一次数据。
“这次由于电池受损,造成了无法吸收海洋数据的情形。
”说话间,他给青岛的同事打电话,获知青岛陆基站已能正常吸收到7号浮标的不雅观测数据,一组海洋数据由此出身。

事情结束时已经是下午1点多,比预想的韶光要早,提前准备的方便面没能派上用场,大家回到岸上再吃午饭。
回程途中,他们开始讲述各种出海的故事。
这个团队每年三分之一的韶光都是在海上度过的,他们进行浮标日常巡检、紧急掩护,假期事情、风餐露宿已成家常便饭。
但他们也已习气“战风斗浪”的生活,尤其是看到得到的一组组海洋数据支撑了海洋科学研究、海洋防灾减灾等事情,特殊有造诣感。

近年来,海洋所的科学家基于黄东海浮标不雅观测站不雅观测数据,建立了高精度中国近海的海流模式、台风目标不雅观测框架系统,对海上溢油轨迹、台风运移路径进行了精准预测。
黄东海浮标不雅观测站不雅观测数据还实时共享给上海气候台、青岛气候局等单位,为地方经济发展、海洋防灾减灾供应可靠的数据支撑。

“继2021年我国首套超大型三锚式浮标入列之后,我们又研发出了升级版,今年将在舟山海疆投用。
”贾思洋见告,黄东海浮标不雅观测站重在日积月累,截至2023年12月,已累计获取不雅观测数据6.7亿条,数据总量超171GB,不雅观测时长不断刷新中国近海不雅观测时长记录。
同时,他们还在不断推动浮标智能化升级,增强浮标不雅观测能力,提高不雅观测参数丰度,让不雅观测质量也在我国近海不雅观测中持续领跑。
(青岛日报/不雅观海新闻 李勋祥)

青岛日报2024年1月21日1版任务编辑:王亚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