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很快,有人旅行几天回家后创造,自己得了“尔滨后遗症”:学会东北话了。

杠杠滴、噶哈、带劲儿……一张嘴便是各种东北话往外蹦。

去尔滨两天就学会说东北话了  第1张

都说把一群人跟东北人放在一起,将收成一群东北人,只是没想到,东北话的传染性这么强,才短短几天,自己原有的口音就被带跑偏了。

为什么东北话的传染性这么强?如果已经学会东北话,怎么才能改掉东北口音?

全天下都在学东北话

东北话的传染性到底有多强?

只要你身边有来自东北的朋友,不管你讲的是普通话、地方方言还是外语,不出几个月,东北话就会侵略你的措辞系统,用强大的传染力掌握你的措辞,让你在不经意间就冒出一句东北话来。

当代大学一贯有着一种传奇的灵异事宜,如果你大学寝室里有一个东北人,那毕业之后,全体寝室都有一股子大碴子味儿。

不过东北人却没以为自己携带什么奇怪的口音,他们反而以为自己说的都是普通话,“我也妹有口音啊”。

雷佳音就把东北话传染给了他的同学郭京飞,郭京飞还在节目上吐槽过:“招一个东北人,一下坏一窝”。

德韩混血吉娜,跟辽宁人郎朗学习中文的她也迅速达到了东北话八级。

她的中文可能还没有多好,却已经能够闇练地利用“杠杠滴”“咋整”“必须滴”等一大堆东北专有名词,并且能够精准利用银(人)、又(肉)、样(让)、拔(八)等东北专用读音。
跟郎朗的日常对话,活脱脱便是钢琴家版的村落庄爱情故事。

借用宋小宝、贾乃亮和于洋三个人合唱的《全天下都在说东北话》歌词便是:

不管在帝都魔都霓虹美帝加拿大到处都是七尺咔嚓
噶不溜秋的东北话嗯呐咋地嘎哈啊贼拉逗的东北人 贼拉逗的东北话
东北话的遍及之路
东北话之以是这么受欢迎,还要感谢“东北话传播大使”赵本山的大力推广。
赵本山在春晚舞台上的20多次演出,让东北话成为全国公民的心头好,也让春晚成为了一年一度的东北话全国公开课。
而这么大规模每年一次的措辞类公开课,传播效果切实其实不要太好。
更别说春晚直播结束之后还有电视台的重播、互联网的不断点播,亲戚朋友们对春晚的谈论,以及在生活里跟东北人打交道时的实战练习。
这样全方位式学习,不会几句东北话都难。
而且春晚还实施了东北话的情景式传授教化。
从1999年赵本山第一次登上春晚舞台就把“傻样儿”带给了不雅观众,2001年的更是用《卖拐》中的“拐了,拐了” 把全国公民拐到了学习东北话的热潮当中。
你跺你也麻
仿佛全国公民都坐上了东北人的炕头,随着东北大叔、大婶们一起唠唠家常。
更别提本山大叔一播便是十几年的《村落庄爱情故事》,谁看了还能学不会两句东北话咋的?
近年来,传播东北话的大旗被年轻一代扛了起来。
在各种短视频平台上,东北人和东北话都是稳坐c位,为东北话的传播付出了巨大贡献。
李雪琴便是东北话资深传播者,她的东北话劝酒词那叫一个上头:
李雪琴你搁哪捏,就差你了
都搁这捏,别墨迹了,赶紧来吧
昨天喝了怕啥的,你本日透一透
凉的还是不凉的,你先来一提篓
你嘎哈呢,都撞洒了,别搁那卖酒
还有前两年火爆一时的《野狼disco》,用东北方言和粤语的双重攻击,成功把网友洗脑,只要听个“来”,就想接“左边跟我一起画个龙”。
东北话为啥那么魔性
除了露脸机会多,东北话能成为全国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实在是有时中的一定。
东北官话跟北京官话都是北方方言的一个分支,在发音上跟普通话比较附近。
在传播门槛跟学习难度上为全国公民的学习创造了一个便利条件。
懂点东北话的人可能会知道,利用东北话的的觉得就俩字:痛快酣畅。
这种痛快酣畅首先就表示在省力上,东北话的发音没有那么多仄起平收,提及来非常舒畅和随意。
东北话的连读很多,一句很繁复的话,在东北话里可能就仨字。
比如:
普通话:你在干什么?
东北话:嘎哈呢?
普通话:那谁知道了?
东北话:谁(sei)道了?
这种省力也表示在动词的利用上,想学会东北话,你大概只须要学会三个动词“整”“猫”“造”就够了。
在东北,万物皆可“整”。
普通话里面的“干”“做”“弄”等各种动词,在东北话里,一个“整”字就可以全面覆盖。
你整啥呢!
(干)
我给你整点吃的啊!
(做)
整明白了没?(弄)
哎呀妈呀,这可咋整?(办)
小样!
我整去世你!
(随不同场景变革,可能是削、打、抽等各种致人疼痛的词儿)
东北话中还有很多专有词汇,这也是东北话的一大亮点。
东北话的词汇中和了满语、北京官话、日语、俄语等多种措辞。
被东北人热络的性情一陪衬,就变成了段子。
比如那句:波棱盖卡马路牙子上卡秃撸皮了,个中的“波棱盖”便是满语中膝盖的意思。
东北话中,叠词也霸占了一篇天地。
常见词型包括不限于:ABAB、AABB、ABCC、AAB……
心哇凉哇凉滴呀
别搁这跟我舞舞喳喳的
一天得得嗖嗖的
杠杠滴
“别”读四声|图源:《武林外传》截图
这还是比较大略的东北话,高阶东北话中,一定要善用儿化音。
这点上,很多南方小伙伴在学习东北话的时候都闹过笑话,一个东北人真的永久想象不到南方朋友会把儿化音放在什么地方。
喝点茶水,东北人会说“喝点茶水(sui)儿”。
东北男人被称为“东北老爷们儿”,东北女人被称为“东北老娘们儿”。
吃块儿糖,要带儿音,还有门缝儿、树枝儿、道边儿、命根儿、手绢儿、遛弯儿、热气儿、手腕儿、雪人儿、脸蛋儿、开门儿.....这些东北人儿都要带“儿化音”才能说出口的。
东北话,便是这么强大,别管是南方的、北方的,还是外洋的,只要跟东北人呆上几天,东北口音就不可抑制的冒出来。
东北话真的像“传染病毒”,不过“传染”给大家的,是欢快和放松,是对待统统都积极乐不雅观的心态。
从这个角度来说,也不必急着改掉这“大碴子味儿”,就当是尔滨送我们的念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