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次阅读别人的传记,是在什么时候?
可能是在中学期间,大多数认知都来自教材,碰着陌生的困惑,第一反应是从书里找答案——当时这些人,在发展期间是怎么办理问题的?
可能是在束手无策的终年夜后,创造天下的面貌早已不是我所想象,现实的困境也远非个人力量可以旁边,只能乞助玄学,或者探求对照者——这些人在面对相似的困境时,是如何选择的?
但个人的经历,是否真正拥有可以超过时期的参考性呢?在这个月的 pick 中,单读编辑部以传记为主题,网络了编辑们的个人书单,在长久以来共同的困惑中,考试测验找到个体差异之外的答案。
Documentay of the Month
01
布考斯基:生来如此
要推举关于一个人的平生记录片,不免要先提提这个人和他的作品,由于他没有那么有名。今年的 8 月 16 日恰逢布考斯基诞辰 103 周年纪念日,为了纪念这位作家,由古德拉克卜卜脆小组发起、磨铁读诗会联合主理、全国数十家书店联合策展在线下同步联动。103 这个数字大概没有什么特殊的纪念意义,但却是布考斯基的作品在中国被大众熟知的时候,我想。磨铁读诗会在过去几年陆续出版了布考斯基的一系列作品,将这个为底层写作的人带到了地上。
我第一次知道这个脏老头是在 2017 年,但已经忘了是从哪里看到推举他的书。也可能是《苦水音乐》这个书名吸引了我,出于好奇,想要寻来看看。一搜才创造,仅有的两本中译本小说《苦水音乐》《邮差》都已绝版,孔网炒到 800 多,更加好奇,开始在各个书店征采,未曾想在一家没抱希望的书店找到末了一本《苦水音乐》。我到现在都还记得打开《苦水音乐》看到那些笔墨的震荡,在布考斯基之前,我不知道原来小说可以这么写,诚挚到底、毫无保留、鲜活生猛、低俗粗滥,这才是生活吧。大部分人的生活没有那么光鲜,不只鲜的事物人们也都不想提。谈性、谈酒,总会被批驳评论,但布考斯基不在乎,由于这便是他经历的生活。
书里感想熏染到的布考斯基,大概就如人们看到的那样,一个脏老头,一个老忘八,一个生猛的酒鬼。但是看完记录片,你会知道,这个老头,比你想象的更诚挚,也更温顺,老泼皮也有无限柔情,老忘八也有小儿百姓之心。关于他为什么生平都在底层事情,潦倒穷困,仍要坚持写作,也可以在这部记录片里找到答案。童年经受家庭暴力的他,在第一被父亲用皮带抽打大叫,到末了一次不再发生发火声,他的忍耐、痛楚都让他去 type,type,type。他说,“你必须保留一个小烬,一个火花,永久不要给任何人。由于只要你保持那个火花,你就可以再燃起最大的火焰,总有一天还会燃成大火”。便是这样,他保留的火花有了机会。他的出版人为他专门成立了黑雀出版社,并供他全职写作。记录片里也提到了他的几位女友,不断穿插他读诗的镜头,有一幕是他读到写给一任女友的诗,瞬间哽咽,哭泣。他也不是高调的、骄傲的,他永久是低沉的,带着低沉的语调,他会温顺地见告,宝贝,如果你只看到了那些(低俗、性),那你真是个糟糕的读者。记录片里的他在造魅、也在祛魅,他生来如此,“爱是来自地狱的狗,便是这样。它有自己的痛楚,它生来就带着自己的痛楚”。
02
闭幕统统战役:奥本海默和原子弹
“我们知道天下将会大不相同,有人大笑,有人哭泣,更多人沉默不语。”
诺兰的最新电影将 20 世纪对天下影响最大也最受争议的科学家——“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重新带回大众面前。而早在一个多月以前,一部奥本海默记录片就已悄悄上线。
为什么一位精彩且心怀善念的科学家,会想去制造一种前所未有的、足以杀去世所有人的毁灭性武器?
为什么他认为制造出毁灭性武器,就能从此消灭地球上统统战役?
从支持向日本投掷原子弹到极力反对美国研制氢弹,这中间的思想转变是如何发生的?
在明知是政敌摆下的“鸿门宴”,在爱因斯坦奉劝他阔别政坛的情形下,为什么他还要坚持赴宴?
经历这统统后,奥本海默后悔了吗?
在走近 IMAX 影厅感想熏染震荡的核爆画面和基里安·墨菲的博识演技之前,不妨先透过这部记录片看看真实的奥本海默。
01
日本 3·11 大地震后,坂本龙一在很永劫光内都随身携带核辐射检测仪,早在 2004 年就投身反核运动的他,在地震后将更多心力投放于这一议题。他与大江健三郎等人共同发起“福岛操持”,在东京参与了“再见核电 10 万人集会”,约有 17 万公众年夜众出席。
纵然作出如此多的推动,反核也仅仅是坂本龙一人生的表明之一。在 71 年的人生中,他对付环保、反战、教诲等议题的发声,并不因其在音乐领域的造诣而被掩蔽。相反地,对付社会议题的思考也成为他的创作动因之一,使他开始摆脱音乐中像五线谱那样“一定要有开始和结束的故事线”的创作规则,在装置艺术、电影评审等领域也有所造诣。
这些不常被瞥见的坂本龙一,都在这本自传中被讲述。仅两周就完成《末代天子》电影配乐的音乐家,也会由于被夏威夷的房产中介诱骗,原以为能够升值的房产却在一年后不得不抛售时,在书里写到“想起来实在有点尴尬”;为病症刚刚得到规复,是否要接下《荒野猎人》的配乐工作而犹豫时,妻子奉劝“你以为现在天下上有多少人能得到伊纳利图导演亲自嘱托配乐?癌症复发去世了也没紧要,接吧”,而在书中感慨“唉呀,她可真残酷”。
只管有活泼的话语涌现,这本写于坂本龙一“与癌共生”期间的自传,仍旧处处显露出告别的口吻。全书末了一句话“那么,我的故事就暂且在此结束”,末了一次向读者发出提示与告别。但犹如书末了所附的大事年表,他的新书刚刚出版、展览即将开幕、展示个人藏书的空间也将要开张,坂本龙生平命中的大事记,并没有结束在生命停滞的时候。
02
对付一位像汉娜·阿伦特这样难以定义的思想家,最好的传记大概不是一部昔日重现般的生活史,而是一部镶嵌在生活之上(而不是之内)的思想史。
这也是《我愿你是你所是》的优点所在:它没有事无年夜小地深入那个阴郁年代,选择着重先容阿伦特在阴郁之中与自我、与他民气灵的交往与思考。关于阿伦特生活的部分,作者仅仅白描出一幅流亡与关系的舆图,在舆图之上享受大量笔墨的,是她写作每一本书、每一篇文章的高下文与思考脉络。它让你想要按图索骥,去读更多阿伦特的作品——就像书中记录的她对《极权主义的起源》的辩解一样,它不是历史,而是在历史视角下去看组成“汉娜·阿伦特”的要素,即从未间断的理解与思考。
“我愿你是你所是”的名字可能令人产生误会,它指的不是一个“做自己”的阿伦特,而是在奥古斯丁意义下去爱——进入人的内心深处,进入天下的真理深处——的阿伦特。即便书中有许多话语都可以映照当下的困境(为什么真假的界线变得模糊?为什么有苦难影象的人不要孩子?),但阿伦特肯定会督匆匆我们:自己想去。由于她不沉浸于历史与未来,也不沉浸与某一种系统性阐明天下的理论。她想要的是当下的、对详细生活履历的察觉:“仅仅是思考我们正在做什么”和“面对和接管真实发生的事情”。
03
“历史是无数传记的结晶。”(卡莱尔语)理解一个详细的、小写的人物故事,每每是我们靠近一段“大历史”的有效路径。传记写作,在某种意义看,也可以说是参与对话现实、构建时期精神的一种实践。正如许知远在评述梁启超新史学实践时所说的那样:
“梁启超以借用乃至剽窃的办法,复制日本二手传记,为中国社会注入新精神。借由噶苏士、马志尼到罗兰夫人的故事,他带领读者从布达佩斯、罗马抵达伦敦、巴黎,从 19 世纪穿越到18 世纪,看到革命浪潮风起云涌,专制被推翻又复辟,新民族从帝国中出身……他尤其钟情于远方的流亡者、殉道者,授予他们悲壮感、浪漫精神。在某种意义上,他也正追随他们的脚步,在流亡中创造出关于中国的新代价、新空想。他的那些读者,也很随意马虎从这些欧洲面孔上,辨认出自己的困境与希望。”
在我看来,许知远,正在以自己笨拙的办法,追随梁启超的脚步,理解他去过的地方、见过的人、做过的事。把梁启超当成当成一个完全的人、繁芜的人、仿佛还活在我们身边的人去靠近、去理解,而不是把他算作一个“大人物”、“思想家”去剖析、去盖棺定论——在这个过程中,许知远也在试图重新理解自己和他的同代人。
04
“竞逐名利是向前看”,什么人会向后看?“恋念交谊”是王鼎钧给出的答案。或许将这四部曲放在一期以“传记”为主题的推举里并不完备贴合,由于他不是在写历史,但处处又是历史,不是为个人立传,但向后看的又是自己流转的生平。自传与回顾录,总归都关乎人生,人生岂是只有自己。乐意写下与自己一同流落在历史大河中的各方小人物,是一个人的交谊。
他用十七年的韶光写就了这四部曲,重新回顾过去五十多年的颠沛人生,从沦陷区的故里、成为流亡学生、参军抗战、到在台湾三十年的变迁。从他平淡的回顾中,我们得以窥见“一代中国人的因果纠结、死活流转”,还有覆巢之痛、艰巨抗战、迁台后经历的茫然、屈辱与怠倦。回顾纵然都是来自过去的声音,但这声音恳切切恳、平心静气、不煽不叹。他不是大略地罗列史料,不是纯挚地记录往事,尽力呈现的是那样动荡期间中人的生活,是对生活不雅观察中的觉察。“昨日各类,作成了一个人”,这是一个从“什么都打碎了的时期”走出来的人在讲述自己身上永久的伤疤和痛。“没紧要,只要你终年夜”,今日读他的书,暴躁的心在老人的这句话中彷佛逐渐熨帖,但四部曲呈现的又是一个人真正终年夜后回望这诡异历史对人的捉弄。
每个中国小孩都学到过这段历史:清朝倾覆,国民革命,军阀混战,日本侵华,新中国成立。但就如王赓武教授在《家园何处是》的“叙说缘起”中所述:“我们夸夸评论辩论历史的主要性时,实在无感于亲自经历某段历史期间的人们是什么感想熏染、有什么想法。我们每每诉诸文献,试图以此捕捉苦与乐的时候,只管这有助我们想象他人过往的片段,但我们太缺少人们实际经历的故事。”因此,王赓武教授回望了自己和父辈亲自经历的动荡岁月,在回顾录里写作了许多生动的生活细节,让历史门外汉的读者也能津津有味(或眼含热泪)地读下来,感想熏染一种浓郁又苦涩的家园情;与此同时,行文中他也保持了一名历史学家的敏感,他身居南洋的多元文化,生于当代化转型之际,同时接管中英双语教诲,于是,一个问题贯穿着他的叙事:在传统和当代之间,东方和西方之间,南洋和故国之间,到底什么是中国,成为一名中国人意味着什么。
06
第一次听说夏目漱石是在《名侦查柯南》的假钞制作案中,形象酷似漱石、错被当作嫌犯的书店店长生气地说:我才没有那么不值钱呢!
为什么夏目漱石不印在一万元的钞票上呢?
作为天下公认最能代表日本的作家,关于漱石的研究卷帙浩繁。作者约翰·内森从他个人的生命体验入手,选取夏目漱石生平中主要的韶光节点,纵向冲破线性叙事,供应更多的细节参照,横向铺开明治期间,一代文人在狂澜中的命运交错。
“生前是睡,去世后还是睡,生命的经由也不过是一场梦。只是,我无法理解为何如此,因而感到毁灭般的痛楚……”、“……我环顾四周,没有任何东西召唤我去拥抱”,对何去何从的困惑贯穿漱石的生平。内森认为,漱石“将感性的小碎石高筑成一座修辞高峰”,个人主义成为他越来越清晰的核心议题:追求自我必将被排斥、忍受孤独和生存的痛楚。
除了经历与作品的对照,书中漱石对冯·库伯、惠特曼、弥尔顿、威廉·詹姆斯等人和其著作的态度,与日本俳句之父正冈子规超越友情的情绪往来,与学生间多达 2200 封的书信互换,无疑也供应理解日本当代化进程以更为直不雅观和多元的向度。
行文间,内森还数次在括号里妙语连珠揭橥锐评。漱石在采访中坦言对自己的英语和文学理解能力加倍没有信心——“(那些选择学外国措辞文学的傻瓜们,一定能体会到这种绝望)”;漱石去往松山的一所中学执教,对方应允了一份远高于其他同行的薪资——“(我们不妨想象一下漱石刁滑的笑颜)”……这些可爱又精准的吐槽,让夏目漱石作为“人”的一壁跃然纸上,其次才是他的作家身份。
妻子、学生、朋侪、作品中的夏目漱石不尽相同,他在笔墨天下里创造美,回到日常则多疑、暴烈、躲避、尖酸,让人不禁摇头翻白眼:可真讨嫌。他彷佛总在迷雾中不顾统统地追寻着什么,偶见一点光亮,很快又被更深的绝望笼罩。
早已洞悉“热爱的事情并不会让口袋里生钱”,夏目漱石疾病缠身、骂骂咧咧的同时,也从未想过放弃自己钟爱的奇迹,“无论小说引领他到哪里,他都要当仁不让地写到那里”。内森笔下,夏目漱石留下丰硕的文本以飨后世无愧为文豪,但他却险些从未幸福过。
加入 2023 单读整年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