垣曲人家冬季版

作者简介

王士敏丨天门行 休闲娱乐

士敏,男,山西垣曲人。
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东方散文》、《散文福地》编委、运城市书法、拍照家协会会员,垣曲县作家协会主席,垣曲县舜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县舜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舜乡》、《舜文化研究》杂志实行主编。

紧张作品:出版散文、随笔、纪实文学《散落的花瓣》、《岁月在心中流淌》、《河东人的足迹》、《葡萄园纪事》、《龙尾头之“王”》;创作大型当代戏剧《干原净水》、小戏剧《秋霞》、《两个队长》、《各处东风》、《送粮路上》等、电视剧《别了,杏树坪》、话剧《下山过年》等十余部,分别被拍摄和演出;主编主笔出版《东原烽火》、《春沐河东》、《黑金地上的玄色交易》、《舜地藏宝》、《警钟鸣河东》、多篇散文、报告文学、戏剧、特写等在《中国纪检监察报》、《中国扶贫》、《中国扶贫与就业》、《中国监察》、《东方散文》、《散文福地》、《山西日报》、《山西纪检》、《监督时报》、《正气》、《先锋队》、《社会扶贫》、《运城日报》、《河东文学》、《公民网》、《散文网》等报刊媒体揭橥。

王士敏作品

天门

垣曲人家

从家乡出发时,天是蓝的,但下了王屋山,那雾霾便作起孽来,济水往南的八百里高速路被罩了个扑朔迷离,汽车像浊水中的困鱼一样,可着劲地游着挤着,却总是逃不出那架在云里雾里的灰色长廊。
待到豫地最南真个桐柏时,雾霾才扭摇摆捏的散了去。
可天仍旧阴着,不肯露出一丝阳光,让人以为气怎么出也不顺畅。

进入湖北地面,雨下了起来,这一下,就淅淅沥沥了两百多公里。
天门到了,从车窗望去,那城廓在茫茫雨雾中犹如海市蜃楼一样平常。

我这是第二次来天门。

天门,镶嵌在江汉平原上的鱼米之乡。
汉水依域摆布,长江横南而卧,两水恭抬一壤,因而又称水乡。

那年初春,霏霏小雨中,我第一次走进天门。
那时,天门市纪委推出了一台当代反腐倡廉花鼓戏《肃贪记》,这台戏,撂红了江汉平原,《中国纪检监察报》做了专门宣布。
那次,我们是去“取经”的。
之后,我们将《肃贪记》改编为曲剧《风雨桃花岭》,连同创作剧目《情系法网》,有我带队,在三晋大地巡演了五百多场。
两出戏,创造了那时全国当代戏演出场次之最,得到了山西省“五个一”工程奖。

依然是油菜花泛黄的时令,依然是春雨霏霏,我再次走进天门,心中却装了满满的亲情,由于小侄女在此地找了一个婆家,要在家乡举行婚礼,我是来送亲的。

这是我第一次走进天门屯子。

雨是水乡的衣,水乡是雨的故乡。

天门的几日里,雨水总是眷顾着我们,不离不弃。
但雨水中的村落镇,别有一番情致。

在我脑筋的书库里,贮存了许多描写江南水乡的文章,在天门屯子,文章里的情景在眼帘里一次次成像:在一条条串村落而过的河道溪水上,架设着一座座精雕细琢的石桥;那一座座黛顶粉墙的田舍小楼外,萦绕着一丛丛翠绿欲滴的修竹,让人仿佛置身瑶池之中;水田里农夫的笑语中,间或穿插着汉江驳船的鸣笛声;池塘里一群群水鸭的嬉闹声,拌合着岸边鸡犬们妒忌的鸣叫声,听得民气里一阵阵的痒痒。

我独自一人,提着相机,随风快意,在烟雨迷蒙的小村落里逐步走着,品味着水乡不尽的风味。
在一家小白楼的廊台前,好客的阿婆呼唤着我,我坐在了她家堂屋的的方凳上。

“过得好呀,阿婆。

“好得很,不愁吃,不愁穿。

“这俩娃是孙子孙女吧?”

“是的,娃子爸妈打工去啦,我带娃哩。

“您辛劳呀!

“莫(没)法,娃们要费钱哩!

我一时无语,这情景,和北方屯子无异。
悠然间,“小桥流水人家”“莼鲈之思”涌上心头,那是多少文人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啊!
这么美的住所,本是生命熨帖的家园,但生存的压力,物欲的诱惑,却生生割开了几代人的心愿。

喇叭里吆喝着,喜宴开了,我不忍地离开了阿婆。

天门田舍的喜宴别具风格。

那年,天门的朋友为我们举办了一桌“长江鱼宴”,那盛情,那场面,几十年磨灭不掉,至今“鱼”味犹存。
而面前天门亲家的“三蒸九扣十大碗”,却让我大开眼界,难放其箸。

吃蒸菜,是天门人的挚爱。
摆蒸菜喜筵,是天门屯子招待贵客的最高规格。
天门有“无菜不蒸,无蒸不宴”、“三蒸九扣十大碗,不是蒸笼不宴客”之说。
那蒸菜,蒸的五花八门,蒸的五颜六色,蒸的热烈红火,蒸的喷鼻香味绵长。

第一道菜登场了,菜名叫 “三鲜千张卷”,也叫蒸三鲜。
这是用熟牛皮包着瘦猪肉馅清蒸的一道菜,配以喷鼻香菇和鲜虾仁,那颜色鲜活亮丽,预示着生活的红红火火。
接着上来的是“双椒蒸鱼头”,碗里两个鱼头齐齐地朝着主宾,既表示了尊重,又无言的见告客人,这家人的日子富余顺畅,年年有余。
接下来菜上的很快,粉蒸肉、粉蒸排骨、清蒸黄鳝、蒸甲鱼、蒸凤爪、剁椒蒸豆干、红烧蒸鸭掌、鲜虾蒸水蛋。
十道菜上齐了,主人轮番敬酒,祝福的话、知心的话、对儿女叮嘱鼓励的话,发自肺腑、写在脸上,那情景,令民气动,让人动容。
主陪的主家长者则一直地往客人小盘里夹菜,那诚挚,让你品尝无暇,实实地让客人喷鼻香酥了舌尖。

天门是茶圣陆羽的故里,是中国茶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正是在他的故里,蒸菜横出,誉彻天下。
天生机缘,茶与蒸菜皆有很高的养生代价,皆有纯洁的真朴个性,皆有浓厚的文化内涵。
这使得天门更像是一处饮食养生之地。
天门蒸菜因其自然纯朴和固有的养生代价而盛行天下,这可以看作是茶人与厨师、茶道与蒸技在天门之地形成妙合的结果。

这就使我迫切地想见识陆羽。
在侄婿的陪同下,我参不雅观了天门市博物馆。
博物馆坐落在天门市竟陵区景致幽美的西湖畔。
紧张建筑物以陆羽故居遗址西塔寺为原型重修,由山门前殿(陆公祠)、后殿(大雄宝殿)、涵碧堂、品茶轩等组成,红墙、碧瓦、大屋顶,一派古色古喷鼻香。

在陆羽坐像前,我恭敬地鞠躬叩首,是他,用一本《茶经》传承了茶文化。
《茶经》,一部阐述茶叶生产的历史、源流、现状、生产技能以及饮茶技艺、茶道事理的综合性论著。
它既是茶的自然科学著作,又是我国最早的茶文化专著。
因而,陆羽被后人敬为“茶圣”。

如今,南茶北移已不新鲜。
我的家乡舜地,也有了茶山茶林,且效益不菲。
我不晓得, 植茶者可曾到过天门,见识过茶祖。
我只想说,植茶嗜茶者,应深读《茶经》,弘扬茶文化也!

回程的韶光到了,雨还不才着。
侄婿为我们开车送行,心中留恋的我负责得看着窗外的一草一木,陡然间,一条河流涌进眼帘,“这叫什么河?”

“汉江的一条支流。

“怎么河面上铺着一层厚厚的绿色?”

“那是水藻,河水被污染了。

送行的侄婿回答着。

“你还没见,我们村落的池塘都蒙着一层绿藻。
我们这一代人,小时候都在池塘里拍浮,和鱼虾嬉戏,但现在池塘里没有鱼虾了,孩子也不会拍浮了。
你说,谁家的父母愿让孩子往臭池塘里跳?”为我们送行的亲家叔公说。

我无言以对。

告别了送行的亲朋,车子便在烟雨蒙蒙的高速路上奔驰起来,看着撂在车后影影绰绰的风景,我的思绪里模糊得有了一丝忧伤。

大爱 何曼婷 - 大爱

本刊发文24小时内即可被搜索引擎收录  

笔墨:  王士敏

编辑:  姚普俊

图片:  网络

备案:  运城网信备案L00031号

王士敏作品集:

年事影象丨王士敏

天盘山行走

刘剑、王士敏丨春光永驻黄河湾

王士敏丨型马古槐

又去南山丨王士敏

心途经程·诗情岁月

王士敏、高依峰丨型马往事

王士敏丨我们这个“王”

王士敏丨走在白洋淀边

王士敏丨根在“龙尾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