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确,《石钟山记》不同于一样平常记游散文的先记游、后议论,而是“以人之疑起己之疑”(杨慎《三苏文范》卷十四),由议论带出记叙,由思而行,由感而发,由疑而察,由察而得出结论。
全文记叙、描写、议论、抒怀环环相扣,首尾呼应,逻辑严密,十全十美。
因而成为因事说理的千古名篇。

初中课文有《石钟山记》。
当时没有想到,初中毕业,我去了长江中间的一个农场谋生,与石钟山隔水相望。

石钟山记的穷理 汽车知识

石钟山属湖口县,“湖”即鄱阳湖(时称“彭蠡”),县城名“双钟镇”。
“双钟”立于湖口东岸,城南的叫上钟山,城北的叫下钟山。

这两座山为什么叫“石钟山”?《石钟山记》便是对这个问题的深究和解答。

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里说:石钟山下面靠近深潭,微风振动波浪,水和石头相互拍打,发出的声音彷佛大钟一样平常。
这是阐明石钟山得名最早的笔墨。

这个阐明,常常受到质疑:如果把钟磬放在水中,纵然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生发火声响,何况是石头呢!

之后,唐代江州刺史李渤在石钟山潭边找到两块山石,敲击它们: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重浊而模糊,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清脆而响亮,停滞敲击,声音还在传播,余音逐步消逝。
他于因此为找到了石钟山得名的缘故原由。

再今后,宋代苏轼又对李渤的说法更加疑惑:敲击后能发生发火声响的石头,到处都是,可为什么唯独这座山得钟之名?

利用调任和送儿子上任途经湖口的机会,苏轼对石钟山进行了一次实地稽核,晚上和儿子坐着小船进入断壁下阴森可怖、生僻凄厉的空洞,亲眼看到水流涌进石穴和缝隙,亲耳听到风浪激荡个中发出的巨响。
苏轼对儿子形容说:那“噌吰”的响声,是周景王无射钟的声音,“窾坎镗鞳”的响声,是魏庄子歌钟的声音。

苏轼得出结论:“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此世以是不传也。
”任何的事情都不可以不看不听,只凭主不雅观臆断去预测。
郦道元的意见是对的,但是描述得太大略了;李渤敲打山石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缘故原由,还自以为创造了原形,那就更是浅陋可笑了。

石钟山得名的由来,由于苏轼的亲历稽核,彷佛原形大白。

在这里,苏轼的疑惑和探索精神是颇动听的。
明代文学家钟惺慨叹:“真穷理之言。
”(杨慎《三苏文范》卷十四)清初学者吴楚材、吴调侯叔侄赞之:“千古奇胜,埋没多少。
坡公身历其境,闻之真,察之详,从前无数疑案,逐一破尽。
爽心快目。
”(《古文不雅观止》卷十一)明遗学者吕留良更是拍桌赞叹:“此翻案也。
李翻郦,苏又翻李,而以己之所独得,详前之所未备,则道元亦遭简点矣。
文最奇致,古今绝调。
”(《晚村落精选八大家古文》)

九百多年过去,湖口水文的变革弗成思议。
一个小农工再好奇也绝无可能复制大文豪的稽核。
由于农场生产队食堂加餐,常被派去对岸县城采买,坐船过江时我就石钟山的得名请教船工,他反问:你不以为山形像扣着的钟吗?我远了望去,的确如此。
采买之余上山瞎逛,又请教山上的事情职员,答曰:苏东坡的说法也未必全对。
此山既有钟之“声”,又有钟之“形”。

关于石钟山的得名,仍是一头雾水。

看来,天下上许多事物的原形想要完备被阐明清楚,的确不是一加一即是二那么大略。
由于各种各样的缘故原由,原形常常会被故意无意地遮蔽乃至歪曲。
恰是以,苏轼不相信任何现成结论——即便是名家威信的说法。
此中的“穷理”精神,亦即疑惑和探索精神,是极为名贵的。
由于,只有疑惑,才有探索;只有探索,才有创造;只有创造,才有可能抵达原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