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3日,《浙江日报》人物版刊发《硕士们的小城生活》一文,全文如下:
久雨放晴,江南小城柳芽初吐。
嘉善县干窑镇,工业园区一片繁忙景象。宣吉鑫腋下夹着登记表,兜里放着几支笔,一大早就涌如今园区门口。这是他的例行踏访日。登记表上,罗列着他已到访过的企业名单,看起来密密麻麻的。园区开门后,他一起小跑到一间数百平方米的厂房门口,摸脱手机,给事先约过的企业卖力人打电话。
拜访企业,招商推介,组织举办科技论坛,夜访联挂村落村落民……自去年4月离开上海,“跳”进小城嘉善,选择到干窑镇挂职后,劳碌就成了宣吉鑫的事情常态,手机均匀每10分钟就要响一次。“来嘉善前,我就做好了吃苦的生理准备。”小伙子语气武断。
2011年以来,借助毗邻人才高地上海的上风,嘉善履行“菁英汇善操持”,先后5次公开面向社会招聘,选拔高校精良硕博士研究生进入奇迹单位事情。8年间,有近500名像宣吉鑫这样的硕博士踏足这座小城。其间,有人离开,有一些人终极选择留下来。目前,有52名硕士研究生蝉联,进入嘉善各地的党政机关干部队伍,有人还迅速发展为单位的骨干。
硕士们的小城生活,到底是若何的?嘉善的“菁英汇善操持”是否达到了初衷?本日,我们把目光聚焦在“宣吉鑫们”的身上。
工科男宣吉鑫:“什么是‘地皮指标’,我弄明白了!
”
一支具名笔,一本条记本,会议室里,端坐着的宣吉鑫,把背脊挺得笔直。他双手交叠摆放,神色有些拘谨,不像来接管采访的,反倒像来会谈的。
上海大学本科毕业、留学法国主修电气工程专业、某有名企业事情3年……这个范例的工科男,待人接物有礼有节,言语却始终不多。“与人打交道,我是不太会的。”聊开后,宣吉鑫坦言道,换事情,是想更多地提升个人能力。
聊深后才发觉,宣吉鑫的这种选择,源自于一种潜在的焦虑感。上一份事情的3年间,朝九晚五发邮件,检讨工程设备,打交道最多的是工程师,话题大多环绕“仿照量”“开关量”来展开,轻松却单调、呆板。论资排辈的晋升机制,也让他失落望。他说:“很想改变,看看自己有多少潜能。”
“你以为小地方能有多少发展空间?”一听说宣吉鑫要到嘉善事情,同在上海事情的女友十分反对。宣吉鑫的爸妈倒没见地,两位老人都是政府公职职员,但也屡次提醒儿子,州里事情十分苦累,事情盘根错节不说,“白加黑、五加二”是常事。
宣吉鑫却很武断,誓要跳出“温水煮田鸡式”的安逸。经历了报名、口试等一系列招聘流程后,宣吉鑫被下派到了干窑镇挂职磨炼。刚入职,他就遇上了一场“硬仗”——干窑镇要举办一场机器人家当高峰论坛,涉及400多名专家和行业领军人参会。
从约请高朋、支配会场、确认流程,到推介演说、接待客商,全过程参与的他笑着回顾说:“人生像开了挂一样平常。”为约请专家学者,他至少打出去60多通电话,支配会场到凌晨2时,晚饭都没空吃。
作为干窑镇永生村落的联挂干部,一旦晚上有韶光,宣吉鑫就见缝插针地夜访庄家,理解屯子百姓的生活生产。
“姨妈,在屋里哇?”“阿婆,再见哦!
”每每夜访庄家,宣吉鑫总会努力操着一口不太流利的土话,和庄家们套近乎。有时说着说着,连他自己都会笑出声来。原来,他虽是嘉兴人,但在外学习事情多年,乡音早就陌生了。
镇里分管工业的副镇长吕育成在给宣吉鑫支配事情时,常常在普通话和土话之间无缝切换。他说:“你别鄙视这土话,不少本地企业就认这口乡音,说普通话人家都不爱搭理你。”几个月下来,宣吉鑫深以为然,“我要多加练习,赶紧把乡音拾起来。”
最近,宣吉鑫很有造诣感。有家人力资源做事公司要落户干窑机器人小镇。在帮企业办理业务执照、经营容许证的同时,他跑遍了人社、经信、国土等部门。恰巧,部门跑完后,该公司的干系证件也顺利办好了。“刚开始来,什么是‘地皮指标’都不知道,现在都弄明白了。”他说,自己很享受这种不断学习和进步的觉得,“变得爽朗生动了很多。”
来到嘉善的8个月,到底发展、收成了多少,或许只有宣吉鑫自己知道。但他这种积极的转变,女友显然看在眼里。“现在她很支持我,哪怕我周末加班也不抱怨,今年,她正考虑要换事情来嘉兴。”宣吉鑫笑得有些得意,“我在这里很有代价感。”
川妹子刘新叶:“嘉善越来越好,我的用武之地越来越大。”
春节回老家前,90后川妹子刘新叶特意买了10份沉甸甸的嘉兴五芳斋粽子。而当初,吸引刘新叶留下的,不但是美食,更有嘉善给出的条件:年薪不低于15万元,住人才公寓,一年后蝉联就有奇迹体例。
刘新叶硕士毕业于上外洋国语大学英语专业,于去年4月应聘成为嘉善县归侨侨眷联合会的事情职员。此前,她曾在上海一家互联网教诲公司事情一年多,卖力教研课程设计。在大都邑里辛劳打拼,每月付着高额的房租,当看到嘉善的招聘公告时,她心动了:“或许,我能过上另一种生活。”
从嘉善高铁站下来时,刘新叶以为面前的景象格外清新:没了钢筋水泥的丛林,多了绿意盎然的田园。站在新单位的门前时,她心中又多少有些忐忑:在这样的小城市里,自己到底能做什么?
“小刘,你知道什么叫‘新侨’吗?”2018年7月的一天,嘉善县侨联主席吴慧春把刘新叶叫到办公室里。这几年,嘉善出国留学的学子逐年增加,他们大多是90后、00后,有的学成返国留在大城市事情,有的还在求学,但都长期背井离乡,不知家乡变革。吴慧春提出,想策划一期新侨返乡活动,希望刘新叶能承担起来:“你有课程设计履历,又是我们军队里最年轻的,跟新侨们沟通没代沟。”活动当年8月就启动,预备韶光已不敷1个月。
刘新叶(右一)为荷兰坎贝拉政府代表团翻译企业产品先容。
刘新叶明白吴慧春的深意:一来让新侨们重新认识家乡,二来吸引流失落在外的海归人才还乡发展。可这样的活动从来没办过,怎么吸引新侨们报名呢?她花了近一周韶光研究新媒体,制作了一款“外洋学子看家乡”的约请函,背景插图有西塘古镇,有嘉善新城全景,配上思乡的诗句和俏皮的音乐,结果第一天报名者就多达50余人。
1个月后,第一期“海燕归巢”夏令营拉开序幕。在实地拜访中国归谷嘉善科技园时,不少学子与科技型企业达成演习意向;几个即将毕业的学子还表示,会向有招聘意向的企业投简历。一位新侨还赋诗一首,夸奖这项活动的意义,个中两句让刘新叶印象深刻:“分享互换懂相知,海燕归巢展未来。”
不少犹豫着该不该回来发展的人,也会跟刘新叶私聊。而刘新叶时常现身说法,表明嘉善的发展潜力。她说,2017年,嘉善“菁英汇善操持”共推出16个岗位,但报名者超过360人。她脱颖而出,成功入选。
硬碰硬的数据,或许更有说服力。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计策研究院公布的“2018年全国投资潜力十强县(市)榜单”,嘉善县首次入选并排名第二位。“嘉善正越变越好,我们的用武之地会越来越大。”刘新叶总是这么说。
什么时候开始爱上嘉善的呢?刘新叶说不清,或许是接待西班牙、牙买加、荷兰等外事稽核团期间一次次地用英文推介嘉善时,或许是周末在西塘古镇的青石板路上惬意溜达时,又或许是品尝那一口鲜甜的爆炒河虾和回味绵长的嘉善黄酒时……
人才聚,则县域兴。嘉善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吴烨评价说,许多和刘新叶一样的人才,散落在嘉善的各个角落,正用自己的力量潜移默化地改变着这座小城。而他们的到来,也仿佛像一块磁石,起到了以才引才的浸染。
仅去年一年,嘉善县就新引育“双千”“双万”高端人才22名、省级外洋工程师5名、“创新嘉兴·精英引领操持”领军人才13名、技能型人才2520名,新增院士专家事情站两家、省级博士后事情站两家。
化工女于飞燕:“最大的欲望,和归谷一起发展。”
如今,每每站在中国归谷嘉善科技园门口等待稽核团时,一头利落短发的于飞燕,就会盯着大石头上朱红的“归谷”二字陷入回顾,她身后的企业大楼鳞次栉比,间或小桥流水,绿意盎然。
2011年6月,第一声桩基打响,一个重点承接海归人才创新创业的崭新平台在嘉善崛起,定位电子信息、医疗东西、高端装备制造业等前沿家当领域。这年8月,于飞燕作为首批来善应聘的研究生,第一次听说它的名字:归谷。
初闻归谷之名,于飞燕倍感亲切。“‘归’有归家之意。”于飞燕老家在江苏,2011年正在杭州读研究生,毕业在即,本想留在杭州发展,可一听这名字她又止不住好奇:美国硅谷名声在外,嘉善的归谷会不会也是这样一个高大上的存在。
一上班,她傻眼了。彼时的归谷园区刚刚奠基开工培植,选址在一片刚被腾退的老工业区上,满地杂草砖头。没有高科技企业,更没有高楼,放眼望去一片荒漠。园区事情职员只有三五人,被安排到了所属街道的临时办公室。
旁人可能会打退堂鼓,但于飞燕是个倔脾气。园区工程培植风起云涌,双招双引的事情很快被提上日程,于飞燕开始频繁来往于全国各地驻点招商。她逼着自己适应新事情,这头,忙着毕业论文和答辩,那头,算着工程日期,飞往全国各地找项目。印象最深的一次,她毕业论文答辩确当口正遇上嘉善要办一个人才论坛,答辩一结束她就连夜飞往北京,一个人在都城机场守了一夜,第二天才按时接上了去嘉善参加活动的专家学者。
于飞燕(左三)接待访问高朋。
困难远不止此。于飞燕学的是化工,只懂实验室里的瓶瓶罐罐。“每次去拜访客商,我连嘴都张不开。”她坦言。发展没有捷径。她随着几任“老招商”拜访,站在背面学会谈技巧。每晚抽出两小时恶补专业术语,经济类的专业书本在办公桌上堆了两大叠,她埋首于此常不见人影。于飞燕拿出研讨试剂的劲儿学招商,其间她又被派到北京中关村落留创园协会、上海自贸区、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等全国多地挂职学习。
7年历练,于飞燕成了中国归谷嘉善科技园区办公室主任,去年她还被评为了2018年度嘉善好干部。每年她手里节制的项目信息有上百个,如今在海内“海归圈”里她也小有名气,她笑着调侃自己:“都说嘉善有个飞燕,不少拜访过的客商开车途经嘉善大云的高速口,就会给我打电话。”
归谷也在发展。去年,以归谷园区为核心的嘉善归谷智造小镇成功入选全省首批高新技能特色小镇,入驻科技型企业高达385家,国家高新技能企业28家,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51家,拥有国家级高端人才38名,省级高端人才16名,市级领军人才33名,俨然成了嘉善的创新创业高地。
发展还在连续。见证归谷发展的于飞燕,并没有迎来她与归谷的“七年之痒”,却养成了一个好习气,每晚至少学习一小时,最近她学起了英语。归谷的小镇会客厅建成后,于飞燕成了展厅里的讲解员,她手中的接待任务也“水涨船高”,均匀每年要接待各种稽核团队560批次,每两天就有3次接待任务。她笑着说:“归谷名气越来越大,往后指不定得双语接待了。”
今年,归谷即将启动与同济大学互助的同济未来小镇、水乡归谷等新项目。如今拨通于飞燕电话,铃声变成了“欢迎致电新一代海归圆梦工厂”。现在,再问她有啥梦想,她不假思虑地回答道:“我要连续和归谷一起发展。”
手记
这两年,各地使出“十八般身手”吸引人才。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的一二线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较大。夹在上海、杭州和苏州中间的小城嘉善,彷佛有些尴尬。
但嘉善显然诚意满满,相继推出“人才新政”32条、“企业人才住房券”和“人才金卡”等引才举措。自2011年推出“菁英汇善操持”,8年间,嘉善共吸引了1020名高校硕博士研究生报名、近500人口试,共有55名硕博士研究生来到嘉善事情,个中52名选择长留。
“在这儿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代价吗?”面对每位受访者,都提出了这个问题。得到的答案却出奇地同等:“能啊!
”追问情由,却不一而足。优厚的补贴、良好的成长空间、有丰富磨炼机会的职位、充满寻衅的基层事情经历……都吸引着硕博士们前来一试。
2017年至2018年,嘉善硕博士研究生招聘范围从海内扩大到了外洋有名院校,希望能改进这一情形。
招聘应聘,从来都是双向选择,无关好坏,只有得当与否。是否人尽其才,知人善任才是关键。秉持这种信念,当地人事部门创新用人机制,设定了一年的“挂职期”,成功应聘的硕博士们可以在挂职期内熟习事情,认识嘉善,终极决定去留。
我们有情由相信,随着嘉善人才吸引机制的逐渐完善和城市家当的升级,未来会有更多的硕博士们,乐意走进小城嘉善,试一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