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云十六州 唐朝覆灭后,和契丹接壤的中原军阀,一个是李克用在幽州建立的后唐,另一个是盘据定州的刘仁恭。稍远一点,还有朱温建立的后梁。三家明争暗斗,又对契丹的辽阔草原垂涎三尺。而阿保机看中了幽州。他的军事眼力和政治眼力非常准确,幽州正是今日的北京。以幽州为中央,有16个州连成一片,扼守长城。这是拱卫长安、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天然樊篱。一旦失落去了“幽云十六州”,全体中原就会无险可守;铁骑南下,将是一马平川。耶律阿保机掀开了攫取幽州的序幕。而在阿保机之后,其子耶律德光终于得到了被割让的幽州。
早在攻奚之前,阿保机已两次南下,亲征幽州,均大败而归。阿保机深深感到,契丹还没有强大到能吞噬中原群豪。公元908年,他和李克用缔结兄弟之盟。墨迹未干,又和李克用的去世敌、后梁朱温缔盟。三方竞赛、双重缔盟,这为契丹赢得了一个相对安定的环境。
称帝之后,阿保机连续扩展领土,这时漠北的游牧部落和契丹比起来势力都很小。东边的渤海和高丽也已经衰落。南边的李克用和刚建立后梁的朱温长年对立征战。这种形势对阿保机开疆拓土非常有利,阿保机想建立一个南到黄河,北至漠北的北方大国。为此,他首先南下,但两次都以失落败而告终。
耶律阿保机和李克用
阿保机极想征服黄河以北地区,而这时北方的军阀们也想利用强大的契丹为自己捞牟利益,这为阿保机进兵中原创造了良机。新州(今河北涿鹿)将领卢文进不满李存勖征兵本部,用于进攻后梁,举兵屈膝降服佩服契丹。阿保机于是就领兵对中原发动了第一次战役,和卢文进一起攻打新州和幽州,末了击败周德威,并将幽州城围攻了将近二百天。后来,晋军李嗣源的援兵到达,阿保机被迫撤兵,并让卢文进常守平州,守住契丹南下的一个主要通道。不久,镇州防御使张文礼杀去世节度使王镕,向阿保机求救,一同对付李存勖。阿保机第二次南下中原,攻陷涿州后进兵围困定州,和李存勖在沙河及望都(今河北望都)一带征战,这一次阿保机丢失惨重,当时正遇上少见的大雪,下了十来天,地上的雪厚达数尺,契丹兵马粮草奇缺,伤亡很大,阿保机只好撤兵。契丹兵出征都是自己准备粮食和草料,战时让随军的后勤职员四处抢夺供应,以是,一旦中原兵围困他们或者打持久战,契丹兵就很难坚持了。 两次南下都损兵折将,无功而回,阿保机便及时调度了计策方向,改向西北和东北。924年(天赞三年),再次征吐谷浑、党项、阻卜诸部。打算先征服北方的游牧部落,攻陷东北的渤海国,肃清两侧的威胁之后再向南用兵,攫取河东及河北地区。阿保机召开军事大会,支配新的作战操持。然后亲自征讨党项、阻卜等部落,向北到达了乌孤山(今肯特山),还曾抓获回鹘都督毕离堇,回鹘乌主可汗只得派使者纳贡赔礼,阿保机的势力最西到达了今阿尔泰山一带,国土面历年夜大扩展了。公元926年,天显元年还太祖耶律阿保机病逝,登基的是他的次子耶律德光,是为辽太宗。
燕云十六州, 又称“幽云十六州”、“幽蓟十六州”,即今北京、天津全境,以及山西、河北北部地区。“燕云”一名最早见于《宋史·地理志》,包括燕(幽)、蓟、瀛、莫、涿、檀、顺、云、儒、妫、武、新、蔚、应、寰、朔,共十六州。幽、蓟、瀛、莫、涿、檀、顺七州位于太行山北支的东南方,别的的云、儒、妫、武、新、蔚、应、寰、朔九州在太行山的西北,所处的阵势高高在上,易守难攻。公元936年,中国后晋的开国天子石敬瑭(后唐河东节度使)反唐自主,向契丹求援。契丹出兵扶植其建立晋国,辽太宗与石敬瑭约为父子。天福三年(938年),石敬瑭按照契丹的哀求把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使得辽国的边陲扩展到长城沿线,今后中原数个朝代都没有能够完备收复。辽太宗曾经数度与中原王朝交过手,帮助后晋王朝消灭后唐,又入主中原消灭后晋,如果不是策略失落当,辽太宗很可能统一中原,公元947年,辽太宗耶律德光病逝于河北栾城杀胡林,随行职员把他的尸体做为肉干,称为“帝羓”,后人称为“肉干天子。”
宋朝开元建国 公元960年,后周殿前都检点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宋朝,改元建隆,是为宋太祖。他在位积极改革,强干弱枝,拔除五代以来的积弊。通过先南后北的策略发动统一战役;不忘燕云十六州(十三州)设立封桩库设想用和平赎买的办法来收复。太祖在位十七年,公元976年,太祖病逝,登基的是他的胞弟赵光义,是为宋太宗,改元太平兴国。
高梁河之战 公元979年(太平兴国四年)五月,北宋灭亡北汉后,宋辽直接对峙。双方打仗线大体东起泥姑口(天津大沽口),西沿拒马河流域的信安军(河北霸县东)、霸州、容城(河北定兴东南),然后折向西北至飞狐(河北涞源北)及灵丘(山西灵丘)以南,直达代州雁门(山西代县北)。此线以北为辽掌握的幽云地区。当时习气把幽云十六州中位于太行山北麓东南的檀、顺、蓟、幽、涿、莫、瀛7 州称为“山前”,把太行山西北的儒、妫、武、新、云、朔、寰、应、代9 州称为“山后”。辽对这一地区特殊是幽州十分重视,除派大丞相、南京留守韩德让和大将耶律斜珍率兵防守幽州外,还在隋唐蓟城的根本上对幽州进行大规模的扩建,从而使幽州城成为周遭36 里,城高3 丈、宽1.5 丈,人口30万的陪都和军事、政治重镇。宋军在消灭北汉时,在太原集结了数十万部队。赵光义企图乘降服的余威,一举攫取幽云地区。
北汉刘继元已降,宋太宗还师至镇州即转兵北上。但是破太原尚未赏三军,诸军兵将多不愿行,只是无人敢说。只有殿前都虞侯崔翰附和乘胜北征,“所当乘者,势也;不可失落者,时也。乘此破竹之势,取之甚易”。赵光义听此言遂了他的意,很高兴,当即敕令枢密使曹彬调发各地屯兵。当时宋军诸将,大多数比赵光义镇静得多,他们以大军云集,粮储不及为请。赵光义却兵来将挡,下诏发京东、河北诸州军储,限期转运至镇州北面行营以备供应。当时跟从六军,有没有按时到达指定地点集结的,赵光义大怒,要按军法处置,被臣下谏阻。
而当时辽对燕地的防守实在早有支配。三月,在宋军进攻北汉,韩侼、耶律善布、耶律沙等接济北汉时,辽已增派北院大王耶律奚底(又译“耶律希达”)、将领萧讨古和乙室王撒合(伊实王萨哈)等,率兵防守燕地,解释其早已考虑到宋军可能的进攻了。辽在幽州常常屯驻的汉兵,有神武、控鹤、羽林、骁武等军,共约一万八千余骑;又有其所属将帅契丹、九女、奚、南北皮室当值舍利一千九百五十。若契丹大举南侵,则一样平常调集东京(辽阳府)、中京(大定府)诸路兵,兵力可达二十余万。
战役过程
宋朝开战
辽军
五月二旬日,宋军从太原分路东进,翻越太行山,二十九日抵镇州(河北正定),进入河北平原。六月初七,赵光义调发京东、河北诸州的武器装备和粮秣运往前哨。
高梁河之战示意图
六月十三日,宋太宗赵光义自镇州出发,十九日次金台屯,募民百人为引导,二旬日至东易州(时宋辽各置一易州,西属宋,东属辽)之西,过拒马河入辽境。辽易州刺史刘宇,涿州判官刘厚德相继献易州、涿州屈膝降服佩服宋军。宋军推进很快。六月二十三日,赵光义大军至幽州城南,驻跸宝光寺。当时辽南京(宋称幽州,辽为南京析津府所在)守将为权知南京留守事韩德让以及权知南京马步军都指挥使耶律学古。另有辽北院大王耶律奚底与统军使萧讨古等军在城北屯扎。宋军先锋东西班指挥使傅潜、孔守正巡哨城北,在沙河碰着辽军,立时以先至的兵马与之征战,后军不久到达,而后诸军齐集,大败奚底、讨古及乙室王撒合军,斩获甚众,生擒五百余人。辽南院大王耶律斜轸(又译“色珍”)屯兵得胜口(河北昌平天寿山西北),看宋军锐气正盛,不敢与之直接冲突,便趁着耶律奚底新败,在得胜口用青帜伪作收容溃军之状以诱敌。赵光义得到探马报告,便有轻敌之心,麾军连续攻击,宋军将士乘胜追击,斩首千余级。而斜轸捉住机会溘然打击宋军后方,宋军败退,与斜轸军对峙于清沙河(北京城北二十里)北。辽南京城内守军得此声援,恪守之志更加武断。六月二十五日,宋军看出耶律斜轸兵力不敷,只是据险而守,仅能声援幽州之敌,便只留一部兵力与之对峙,而用大军围攻幽州城。定国节度使宋偓与尚食使侯昭愿,领兵万余攻城东南面;河阳节度使崔彦进与内供奉官江守钧,率兵万余攻西北面;彰信节度使刘遇率军攻东北面;定武节度使孟玄喆攻西南面。并以潘美知幽州行府事。耶律斜轸部将渤海帅达兰罕率部降宋,赵光义以其为渤海都指挥使。自此,城外宋军对守城辽军多方招降,使城中人怀二心,后又有其铁林都指挥使李扎卢存等率所部出降。原在城外的辽御盏郎君耶律学古入城增守,与韩德让等共谋守御,安定反侧,守军才安下心来守城。
六月二十六日,赵光义由城南宝光寺至城北,亲督众将进兵,攻击清沙河辽军,大战一日,杀敌甚众,获马三百余匹,辽军稍却,仍旧凭借险要坚守。三旬日赵光义又督军攻城,宋军三百人乘夜登城,被耶律学古力战所擒,后又创造并堵塞了宋军挖的隧道,修守备待援兵。而当时,辽南京被围,远近震撼,辽顺州守将刘廷素、蓟州守将刘守恩相继率部降宋。
辽景宗耶律贤于六月三旬日闻知南京被围,耶律奚底、萧讨古、耶律斜轸等军虽未大败,却不能进援,只能声援,于是急遣南府宰相耶律沙率兵往救,其特里兖(官名)耶律休哥(又译休格)自荐请缨,辽主便以休哥代替奚底,统帅五院军之精锐驰赴前哨。
辽军反击
宋军围攻幽州坚城不下,“将士多怠”,士气低落。
宋军
七月初六,耶律沙大军至幽州,赵光义督诸路军攻击,两军战于高梁河,耶律沙力战不支而败退。然而当时的宋军连续近二旬日一直地猛攻幽州城,士卒早已疲殆,故而虽然降服,从中午到傍晚只追了十余里。令赵光义始料未及的是,耶律休哥率军出其不虞间道而来,大家手持火炬直冲,宋军不知其多寡,未等接战心里已经发怵,故不敢接战,欲据高梁河为抵御之计。耶律休哥先收容耶律沙败军,使之回去再战,与宋军相持,然后与耶律斜轸各自统帅精锐骑兵,从耶律沙的旁边翼挺进,乘夜夹攻宋军,实施两翼包围钳击之势。战斗激烈非常,耶律休哥身先士卒,身被三创犹力战。城中耶律学古闻援军已至,也开门列阵,四面鸣鼓,城中居民大呼,响声震天动地。耶律休哥连续率部猛攻,这时宋军才发觉已被包围,又无法抵抗辽军的猛攻,只能纷纭退却撤退。耶律沙从后面追击,而休哥与斜轸两军也对宋军实施超越追击。宋军大败,去世者万余人,连夜南退,争道奔忙,溃不成军,赵光义与诸将走散,诸将也找不到各自的部下军士。赵光义的近臣见形势危急,匆忙之中找了一辆驴车请赵光义乘坐,连忙南逃。耶律休哥时已受重伤,昏去世过去,不能骑马,旁边用轻车载着他,代他发号施令,连续追击。一贯追到涿州城下,得到兵器、符印、粮草、货币不可胜计。
宋军撤退
赵光义于七月初七日天明之后,已先到达涿州城外,当时宋军的败兵还没到。他又绕过涿州城,直奔金台屯,见诸军尚未到达,才敢愣住“车驾”不雅观望。初九日,赵光义见诸军仍旧未到,便使人往探,这才知道诸军仍在据守涿州,而且有策划立太祖子武功郡王德昭的事,于是急命崔翰往传诏命班师。
后续发展
赵光义为防备契丹乘胜南侵,命殿前都虞侯崔翰与定武节度使孟玄喆屯兵定州,河阳节度使崔彦进屯兵关南,云州不雅观察使刘廷翰为都钤辖与彰德节度使李汉琼屯兵镇州,以上诸军都由刘廷翰指挥并得便宜行事。本来这样就可以了,可赵光义偏偏又授诸将阵图,命令他们,如果契丹来犯,必须入图布阵,交代完之后,他才自金台屯南返,七月二十八日还至东京。
高梁河之战是宋辽双方战役的开始,也是宋太宗绕过廷议制度仓促发动战役。宋太宗御驾亲征,使前哨各部互不统属,缺少有效集中的指挥,耶律休哥截断宋军粮道取得战役的胜利。
辽朝开始对宋发动了战役,这是宋守辽攻的态势。
满城之战 辽乾亨元年七月,宋攻辽高粱河之战后,宋太宗赵光义料辽军必将反攻,遂分兵屯守要冲之地,御辽南进。命河阳节度使崔彦进等镇守关南(今河北高阳东,有很多大水塘);以都钤辖刘廷翰、钤辖李汉琼戍镇州(治真定,今河北正定);令殿前都虞侯崔翰知定州,节制缘边诸军,准其便宜从事,并授阵图予诸将。玄月初三,辽景宗耶律贤果命燕王韩匡嗣为都统,南府宰相耶律沙为监军,率兵数万自南京(即幽州,今北京)分两路南下,企图进攻镇州。东路由韩匡嗣、惕隐耶律休哥、南院大王耶律斜轸等率领,沿平原开进;西路由南京统军使耶律善补率领,沿山后南趋。三旬日,辽军进抵满城西集结。时刘廷翰已率部列阵于徐河(今河北满城北),崔彦进率所部自关南北上黑芦堤(今河北容城西南)北转向西进,沿长城口(今河北徐水西北)潜师辽军侧后,对辽军形成夹击之势。未几,李汉琼、崔翰亦领兵抵徐河,敕令按太宗所授阵图布八阵。右龙武将军赵延进登高瞭望,见辽军势盛,冒违诏改阵之罪,力主集中兵力对敌。监军李继隆附议,崔翰乃示形应变,改八阵为二阵,前后相副。及辽军列阵,宋遣使赴辽营诈降。耶律休哥看破宋军企图,劝韩匡嗣严阵以待,不可轻信。韩匡嗣不听,放松戒备,果遭宋军突袭。辽军仓促应战,指挥失落措,大败。韩匡嗣引兵向西溃逃,又遭崔彦进伏击,去世伤甚众,残部逃往遂城(今河北徐水西北)西。宋军乘胜追击,又斩杀辽兵万余,获战马干余匹。耶律休哥整兵而战,宋乃罢兵。辽西路军闻韩匡嗣败奔,亦收兵而还。
雍熙北伐 雍熙三年(986年),宋太宗纳知雄州贺令图建议,以辽帝年幼、承天太后萧绰摄政、内部不稳为可乘之机,决心分兵三路出击:东路以曹彬为主帅,率主力军10万人出雄州(今河北雄县);中路以田重进率军出飞狐(今河北涞源);西路令潘美、杨业等率军出雁门。企图三路齐发,以东路管束辽军主力,待中、西路攫取山后诸州后,转兵东向,三路合围幽州。实在这时辽统治集团君臣协和,政治贤明,并不存在什么可乘之机。但赵光义却信以为真,不顾参知政事李至的反对,不顾粮草、军器缺少、北伐准备不敷、开降服算不多的实际情形,反面宰相商量,即决定对辽用兵,兵分三路大举北伐。及战,西路军连克寰(治寰清,今山西朔县东北马邑)、朔及应(治金城,今山西应县)、云(治云中,今山西大同)诸州;中路军克飞狐、灵丘(今属山西)、蔚州(治灵仙,今河北蔚县);东路军夺占固安(今属河北),进据涿州。面对宋军大举进攻,辽萧太后亲临幽州,偕圣宗指挥抗击。采纳集中兵力先败东路宋军主力,再及其他各路的方略,乘曹彬孤军冒进、又缺粮草之机,袭扰怠倦,迫其退军,并追至岐沟关(今河北涿州西南),将其击溃。继而遣都统耶律斜轸率军10万,对中、西路宋军相继反击,收复蔚州、飞狐、寰州、朔州等地,俘杨业。宋军放弃云、应,撤回代州,对辽的计策进攻就此失落败。
据《燕地旧考志》记载,宋雍熙三年,辽统和四年宋军分三路北伐,宋辽于益津关北二十里激战近一日,血流成河,宋军伤亡惨重,“千殁”。
宋军李继隆北伐至永清城,此城“为土城,南北长五里七分,东西宽二里许。”多年久失落修,城垣多有坍塌,辽宋常年战役,百姓十室九空,大多南迁,几近空城。宋军依赖街道民房节节阻击,双方激战近两个时辰,宋军被歼大部,而辽军也伤亡惨重。后撤出县城,南溃。
四月初,双方于岔口村落激战,辽军将领耶律颇德部集结万余人围困李继隆部,竟五日不破。后骤雨倾盆,李部趁雨夜遁。
辽军反攻及宋军的计策防御
君子馆之战
岐沟关之战后,宋丧师数万,国力穷沮,被迫在计策上采纳守势。辽则乘其势衰,即行反攻。是年冬,萧太后令南京留守耶律休哥为前锋,率部攻望都(今属河北),自率主力攻瀛州(治今河北河间)。耶律休哥计胜宋知雄州贺令图部,率军至瀛州与主力会合。宋瀛州兵马都支配刘廷让率数万骑迎击辽军,在城北君子馆之战中被辽军包围,全军覆没,刘廷让仅以身免。辽军乘胜攻掠祁(治今河北无极)、深(治静安,今河北深县南)等州后撤回。此后,利用骑兵上风,不断深入宋境袭扰。端拱元年(988年),辽圣宗率军攻破狼山寨(今河北易县西南)、长城口(今河北徐水西北),数月间连下满城、新乐(今河北新乐东龟龄东北)、祁州等地,唯于唐河(今河北定州北)被宋定州守将李继隆、袁继忠率军击败。端拱二年七月,辽谍知宋军护送辎重赴威虏军(今河北徐水西),耶律休哥率数万骑前往截击。宋将尹继伦率数千骑夜巡时创造辽军,蹑踪尾随辽军,乘其早膳突袭,耶律休哥受伤先逃,辽军惊溃,去世亡甚众。至道元年(995年),辽以招讨使韩德威率数万骑两次攻麟州(今陕西神木西北),均被宋将折御卿率部击败。至道三年三月,宋太宗病卒。宋真宗赵恒袭位,颇有和意。
太宗在位21年,宋辽双方互有胜负,但总的来说收复燕云的梦想破灭。
宋真宗
咸平年间,辽却乘真宗新理国事,屡屡兴师攻宋。咸平二年(999年),辽圣宗率军攻保州(今河北保定)、威虏军不克,转兵进袭宁边军(今河北蠡县)、祁州、赵州(今河北赵县)等地,游骑远袭至邢州(治龙冈,今河北邢台)、焰州(治广年,今河北永年东南)。咸平三年正月,败宋军于瀛州西南,遂自德州、棣州(今山东惠民南)渡河,掠淄州(今山东淄博淄川)、齐州(治历城,今山东济南)而归。咸平四年冬,辽军攻长城口,被宋军击败,丧师2万人。咸平五年,攻静戎军(今河北徐水)及保州,得胜而返。咸平六年,攻望都,俘宋副都支配王继忠,歼其所部。
澶州之战
景德元年(1004年)秋,萧太后与圣宗大举攻宋。闰玄月,辽军汇合固安,攻顺安军(今河北高阳东)、威虏军、北平寨(今河北完县东北)、保州,均末克。后转攻定州,被阻于唐河。遂移师东向瀛州,并利用降将王继忠致书宋真宗,试探媾和。十月,辽集兵攻瀛州,十余日不克,伤亡惨重,十一月,转兵攻天雄军(今河北大名东北)不克,南下破德清军(今清奉西北),威逼澶州(今濮阳),袭取通利军(今浚县东北)。大将萧挞凛在澶州察看战地时,中宋军伏弩身亡。辽失落主将,士气大挫,军心厌战,且恐宋屯镇、定二州重兵打击侧后,亟谋妥协。宋以澶州为决斗沙场,集中兵力与辽军相持。真宗临阵督战,以振军心。
结果
但唯恐辽军打破澶州,危及东京(今开封),遂以向辽纳币帛为条件,缔结和约,史称“澶渊之盟”。宋辽战役遂告结束。
澶渊之盟是一场宋辽双方相互较劲,坚持均势的结果。它的签订有利于双方内政的稳定,宋首创了咸平之治,辽缔造了统和盛世。双方大体坚持了一百二十年的和平。(己完结)
脱稿于2020.10.21夜(部分史料来源于宋史,辽史,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