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象逐渐转暖,骑自行车磨炼的市民也越来越多,在保定市清苑区南孙村落,就有一个十二人的自行车队,每晚骑行至保定东站再折返。与其他骑行者不同的是,这个车队的带头人是南孙村落的村落支书,自行车更是独树一帜,是俗称“大水管”的“双燕牌”自行车,比人们熟知的“二八”都要大一号,车龄都在50年以上。十二个均匀年事在40岁的大叔骑着比自己年纪还要大十多年的自行车行走在马路上,吸引了无数目光,成了高铁站附近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遛弯时看上了卖臭豆腐的“坐骑”
张立勇是最早发起车队的人之一,是一个自行车发热友,他的另一个身份是南孙村落的司帐。车队的第一辆“大水管”便是他买到的。“这还是从一个卖臭豆腐的小贩手里淘来的。”张立勇回顾,在入手这辆古董级别的自行车时,颇费了一番周折。有天他在村落里碰到卖臭豆腐的小贩时,第一眼就看上了小贩推着的这辆自行车。张立勇说,开始小贩还以为他开玩笑,聊着聊着创造他是真想买。经由一番讨价还价,末了敲定了价格。“但人家的臭豆腐还没卖完,我就又把臭豆腐包圆了。”张立勇笑着说,小贩后来骑着自行车回了沧州老家,他又开车到沧州把自行车拉了回来,各项本钱算下来,花了四五千块。
把车拉回来后,这辆古董车立时就吸引了大伙的把稳,大家纷纭讯问是哪里买的,组一个队一块骑行的想法也逐步成形。在一个多月的韶光里,张立勇在朋友们的帮助下,从沧州、河间、安新等地又淘回来十多辆。
这些自行车大多都已经被废弃,藏在各个家庭的不见天日的角落里,基本等同于废铁,但这在张立勇这样的发热友眼中,是不可多得的宝贝。为了让这些老古董重新上路,张立勇和朋友远赴天津,探求零配件。“就拿这个辐条来说,现在市情上都没有这个规格的,只能订做。”张立勇说,他到天津后,找了一家自行车零配件厂,软磨硬泡好几天工夫,终于打动了一位车间主任,赞许以5元每根的价格,为他订做2000根。
“废铁”抖擞新活气
张立勇先容,这些被称为“大水管”的自行车都是“双燕牌”的,这个品牌也便是后来为人们熟知的“飞鸽”,多产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都有五六十年的历史。
淘换回来的自行车,集中在南孙村落一个自行车修理店里维修。修车师傅先把自行车拆散,用纱布打去车架和零件上的浮锈,然后用油浸泡,再进行擦拭。飞轮、链条等已经锈蚀比较严重的零件,进行改换,这样,自行车既能上路,有保存了原汁原味。
重新整修过的自行车,虽然看起来笨重、粗陋,但在张立勇的车友们眼中,它有着一种独特的时期印记,简洁、实用的气质别具一格。
“在那个时期,这个车子基本是个运输工具,能载重七八百斤。”车队中,别号“道长”的车友先容,自行车有二十多公斤,车后半部分尤其沉,不仅是由于比普通自行车粗好几圈的辐条,更是由于后座支撑险些是实心的铁管。
这辆看似笨重、载重量“逆天”的老古董车,骑起来却非常轻巧。试骑了一段,并不费多大力气,只是刹车比较特殊,须要用“脚刹”,也便是用脚踩住前车轮挡泥板。
“老爷”车公路上吸睛
在得知了张立勇淘来“大水管”的后,村落支书李伟也加入了车队中,经由发动,如今,车队已经有十二名成员,人手一辆“大水管”,每晚八点旁边,从南孙村落出发,骑行到保定东站或者军校广场,来回一个多钟头。这在李伟看来,是一个磨炼身体的好办法。
“我今年40多了,老开车,对身体不好。”李伟说,十几个车友既有村落委会班子成员,也有同村落好友,在晚饭后,大家一起边骑车边谈天,再惬意不过。
而在张立勇看来,骑车磨炼身体的同时,从淘车到修车再到上路吸引一票好奇的目光,全体过程带给他很大的知足感。“很多80后、90后的孩子都没见过这种车,只要一停,就有人围过来问东问西。”张立勇愉快地说,有时他们在路上也会碰到其他的骑友,看到他们骑的“大水管”,说啥也要体验一把,他们也十分乐意分享,个中味道是开豪车所无法比拟的。 (冀中版 蔡云雷 演习生 丛敏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