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尤其是兵团团场

人们多住地窝子

70年  新疆平易近生变奏曲新疆住房变奏曲从地窝子崛起广厦切切间 汽车知识

平地向下挖个大坑

长四五米、宽三四米、深两三米

胡杨树作梁 红柳枝盖顶

铺上树枝、芦苇

撒点草,盖点土

中间留个天窗,地窝子就成了

△20世纪50年代旁边,兵团公民住的地窝子。
(翻拍图片)易名摄 来源:中新网

地窝子的顶,险些顶着地平线

如果不是冒出一截烟囱

谁能知道这里有屋子

下雨就拿盆子往外倒水

否则屋子就会塌

风起尘土往下掉

人们头上蒙个面粉袋子睡觉

△20世纪50年代初到60年代末,农场职工住的“地窝子”。
(翻拍资料片)易名 摄 来源:中新网

城里的屋子也好不到哪里去

一明、一暗两间房

明房是用饭的地方

暗房为寝室

人均不敷四平方米

五十年代

经济发展了

不过城乡住房紧张是土块房

面积20平方米旁边

树干架房梁,房顶铺上土

墙里墙外草泥涂抹

△20世纪60年代,兵团职工们正在打土块修土房(翻拍资料片)李桃 来源:中新网

比起地窝子

土块房更像一个家

能遮风可挡雨,光芒也要好

对住过地窝子的人来说

土块房无比温馨

有的在家架起了火炉

冬天一家人围着火炉取暖和

别提多惬意

△2003年杨忠奎一家人曾经居住过的第三代土块房,此房于2003年拆除。
杨厚伟摄 来源:中新网

50年代末到60年代末

新疆民生得到明显改进

住房逐步变砖房

虽然还没有自来水

但是屋里通上了电

一排排、一片片,砖房一间接一间

有的房前屋后种些菜

每到傍晚时分

大家搬着小板凳,坐在院子里

嗑着瓜子唠着家常

邻里好融洽

城市建筑也有了发展

1959年,8层的新疆昆仑宾馆建成

人们就叫它“八楼”

它是全疆最高的建筑

也是新疆第一座带电梯的高楼

△图/孙国城供应

七十、八十年代商品房涌现了

楼房逐渐遍及开来

多为四五层

两室一厅

配有地下室

储存白菜、萝卜过冬

比砖房光芒更亮

环境也更整洁

逐渐有了户型之分

小的40多平方米,大的60多平方米

面积变革带来装修观点

粉刷墙面

购买桌椅板凳,追捧电视、沙发

△上世纪80年代时的新华批发市场一号楼 图/ 段小利

90年代到21世纪初

房地产发展起来

涌现一个一个小区

有多层、高层

还有了别墅

2004年

城镇人均居住面积18.8平方米

比1978年增加15.3平方米

屯子人均住房居住面积19.1平方米

比1981年增加11.3平方米

新疆人告别了住房短缺的时期

△2012年,独山子的一处小区。
来源:中新网

商品房、经济适用房、廉租房

住宅类型越来越多样

户型除了大的、中的

四五十平方米的单身公寓也涌现了

人们的需求也更高

从遮风挡雨到庭院绿化

再到配套做事、交通出行

都有了品位和档次的考量

2010年后

新疆履行安居工程

一批又一批安居房建成

生活再一次改进

△2008年新疆一住房展览会开幕。

如今,新疆公民更青睐

90平方米至144平方米的中、大户型

各地高楼大厦也如雨后春笋般崛起

比如,喀什发展(双子塔)大厦

风起云涌培植中

新疆第一高楼将再次被刷新

△观点图

建筑也不再以高为标杆

有了更多的内涵

△鸟瞰乌鲁木齐

△鸟瞰乌鲁木齐

2017年

北新大厦获国家二星级绿色建筑标识

补充了新疆公共绿色建筑的空缺

△乌鲁木齐夜景

2019年

新疆首个煤炭主题的能源馆建成开馆

呈现新能源家当发展的新技能

人们对建筑的需求也进一步提高

除了舒适、都雅、高耸

更加看重绿色环保聪慧和多功能

(文/图 段小利 演习生 李琴玉 漫画/乔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