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南太行,横亘豫北西部。
作为革命老区,太行公民曾为抗降服利作出巨大贡献。由于山高路险,土薄石硬,水贵如油,直到2015年,我省太行山区所涉安阳、鹤壁、新乡、焦作、济源等5市中,依然有241个村落处于深度穷苦状态。由于大多数村落散落在深山区,居住分散、交通不便、发展困难,太行山区整体脱贫成为我省脱贫攻坚战役中须要战胜的“困中之困”。
2015年,河南省委、省政府发出号令,加快推进包括太行山在内的“三山一滩”精准扶贫攻坚。5年过去了,全省乃至全国公民都很顾虑的太行山区到底发生了若何的变革?老区公民的生活如今究竟过得怎么样?本报派出采访组,拜访太行深处,目睹曾经深度穷苦的山村落,战胜“困中之困”发生的巨大变革,聆听战斗在脱贫攻坚最前哨的广大基层党员干部,怀着对太行老区公民深厚的感情,用行动发出向穷苦宣战的铿锵誓言,一起走来,惊喜、惊叹、冲动、感慨……
第一单元 我是“酵母”
地点:鹤壁 淇县 灵山办事处 大石岩村落
人物:“厅级村落官”徐光等
到大石岩村落采访的那天,正逢村落民免费体检日,新建的带顶棚的村落文化中央内十分热闹,男女老少脸上都洋溢着喜悦……文化中央阁下,是“大石岩红馆”,里面图文并茂展示了中国共产党99年光辉进程及新中国成立70年来取得的伟大造诣。“思想培植是徐光布告回村落后祭出的‘法宝’。这个‘红馆’便是全村落党员群众学习教诲的思想阵地。”村落民孔水洲担当红馆讲解员,每天自满地向慕名前来学习参不雅观的游客讲述该村落的变革。
“人家是副师职转业干部,一贯在省直机关当领导,退休后在省城享清福,咋可能回咱这穷山圪崂来事情?”这是4年前,当63岁的徐光相应淇县“头雁回归”号召、刚回到阔别近半个世纪的故乡、出任大石岩村落第一布告时,听到乡亲们最多的议论。
那时的村落庄让他倒吸凉气:入村落道路荒草丛生、举步维艰,村落委大院和小学校更是破败不堪……回村落不久,徐光便逐户拜访了400多户乡亲,理解村落情民意,找到了“穷根”——村落级组织瘫、散、软,村落民意志消沉,让大石岩掉队的不只是“山穷水恶”,更是“人穷志短”。
扶贫先扶志,治村落先治散。徐光调集村落里有威望、有能力的老干部、老党员、老模范、老家长、老退休西席、老军人、老骨干,组成“七老团队”,一起商量村落庄该咋发展;把全村落党员调集起来重温入党誓词,一起学习毛主席著作“老三篇”,学习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七老团队”还自发攀爬穿过丛生荆棘,把红旗插遍村落周边的13座山峰,树起了大石岩村落民的精神高地。
徐光说,共产党员要起“酵母”浸染,跟蒸馒头一样,能把面发起来。
通往大石岩一号旅游线路蜘蛛峰的636个石台阶,是徐光带领大家一锤一钎打出来的。“石头再坚硬也没有人的意志坚硬”,大家干劲儿十足,原来须要半年的工期,仅用43天便完成了。
过去村落民想都不敢想的事,一件件变为现实。2019年年底,大石岩村落成功摘掉省级穷苦村落的帽子。目前,在大石岩村落建档立卡的262户穷苦户中,已有257户脱了贫。集体收入也从无积累到近50万元。
毕竟上了岁数,体内还装着4个心脏支架,前几天在山上稽核方案新的旅游线路时,又不慎摔断了左臂。徐光坦言,与自己27年军旅生涯、17年地方任职经历比较,在村落里事情的这几年是最困难的,同时又是令他最欣慰的。
画外音:
群雁高飞头雁领,发面还得靠酵母。被群众称为“大石岩村落致富之光”的徐光,是“头雁”,也是“酵母”。
近年来,为了提升基层管理能力,带动穷苦地区发展,鹤壁市先后引进“头雁”布告240余名,吸引1516名屯子致强盛人进入村落“两委”班子任职,大力扶持壮大村落级集体经济,确保无经营性收入的空壳村落全部实现清零,178个后进村落党支部整顿提升后,干事创业、做事基层的内生动力持续迸发。
第二单元 我来“接力”
地点:安阳 林州 任村落镇 盘龙山村落
人物:“独臂支书”王生有等
从任村落镇驱车穿过一个山谷,一条时隐时现的水泥路盘旋而上,盘龙山村落就在山顶。山道像拐线团一样绕来绕去,越往上,坡越陡,弯越急。有几次眼看前面便是山壁或深渊,车一个急转弯,便又见了路。5公里的山道足足驱车半个小时。虽然看似惊险,但山路外侧有一块挨一块的巨石当护栏,且路面平整,倒也令人安心。
盘龙山村落海拔1300多米,以前只有一条波折巷子通往山下,下一趟山得3个小时。村落委会主任王增喜动情地对说:“俺山里人祖祖辈辈受穷都是由于交通闭塞。多亏了生有和他的两个哥哥,接力给村落里修通了‘天路’。”
要想富,先修路。上世纪90年代,现任支书王生有的大哥、时任村落支书王自有,带领经由红旗渠培植洗礼的村落民,风餐露宿,自备工具,自带干粮,腰上系根长绳在百米高空开路除险,用一锤锤一钎钎在太行绝壁上硬是开出一条终于能走马车的“天路”。
2013年6月,为了加固硬化能走轿车的“天路”,老支书王自有累去世在筑路工地。一韶光,盘龙山村落的“天”塌了。由于村落里的青壮年都纷纭下山谋生去了,竟找不到一位得当的村落支书继任人选。末了,经村落民同等推举,镇党委找到了早已在山下定居的王生有,请他回村落当支书。
王生熟年轻时当兵,复员后落户山下搞运输,买卖红红火火,但一次车祸夺去了他的右手,右腿也严重残疾。听说让接任村落支书,当时55岁的他失落眠了。思前想后,王生有终极不顾家人的强烈反对,毅然回村落,接住了大哥的接力棒——连续修路。
硬化道路须要一大笔资金,村落里没有一分钱,怎么办?“这钱我来出,我曾答应过大哥,就一定要帮他完成这个心愿!
”关键时候,在外地搞建筑的二哥王金有捐资80万元,支持村落里硬化“天路”。
路通了,若何才能让老百姓致富?王生有在修路布景的同时,大力发展大红袍花椒家当,全村落栽种面积超过200亩,年均产值超80万元;先后发展中药材栽种100余亩,发展林下养鸡项目,人均养鸡超50只,群众致富道路更加多样化。
同时,不雅观光平台、停车场、七级跌瀑式景不雅观带的相继建成,盘龙山村落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盘龙山也成了三省交界地带的“网红村落”,来盘龙山旅游的人越来越多。
画外音:
兄弟同心,其力断金!
盘龙山三兄弟接力修“天路”,他们“接力”的还有震天动地的红旗渠精神!
为改进穷苦群众的居住环境,确保穷苦村落脱贫摘帽,红旗渠故乡林州市环绕根本举动步伐项目培植精准发力,踏实推进。目前,该市所有穷苦村落道路均实现硬化,通了班车和网络,有了电商网店,村落民们看上了电视、吃上了放心水、有了标准化卫生室。
第三单元 我的“情怀”
地点:新乡 辉县 南寨镇 大院村落
人物:“山楂布告”侯玉敏等
大院村落偏居南太行深处,靠一条8公里长的水泥小道与外界相连。难以相信,这个偏僻的小山村落里,竟然藏着一家当代化山楂深加工企业——河南诚信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谈起选择在这个小山村落投资的初衷,公司董事长施文福对说:“我是辉县人,对山楂有着分外的情怀,更主要的是侯布告为群众办实事的劲头其实打动了我”。
“侯布告”是辉县市南寨镇党委布告侯玉敏。2018年,44岁的侯玉敏顶着满头乌发来到南寨任职。当时全镇28个行政村落有20个都是穷苦村落,个中深度穷苦村落14个!
“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侯玉敏眉头紧锁,“想干好不容易,干不好误大事”,如何才能让这么多群众摆脱穷苦?一圈调研下来,侯玉敏盯上了漫山遍野的山楂。
辉县山楂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山楂树是山里人的“摇钱树”,一公斤山楂当时能卖两块多,“种棵山楂树,就能娶房好媳妇”。然而由于无序发展,家当链太短,价格大跌,辉县山楂好景不长,逐渐没落,村落民不得不忍痛砍掉曾经的“摇钱树”。
山楂要想增值,必须延伸家当链条。侯玉敏带领镇党委一班人开始全力招商引资。为了引来“金凤凰”,该镇先后投入4000万元修公路、打水井、改造电网,完善根本举动步伐配套。侯玉敏遍访新乡市的家当集聚区,探求互助企业。几番拜访,终于引来一家山楂汁生产企业。2019年,侯玉敏又捉住新乡市“百企进百村落”的契机,帮大院村落引来诚信生物科技公司。
侯玉敏的诚意打动了诚信生物老板施文福,他原来打算只投100万元,终极却追加到1000万!
在大院村落新建成的占地5000平米的山楂精湛加工车间看到,两条海内一流的当代化生产线正在对山楂快速分拣、洗果、切片、空气能烘干、全封闭粉碎、风雅研磨……数十种新型山楂食品及保健品正从这个小山村落走向全国市场。施文福对说,为了帮助山区百姓脱贫致富,该公司山楂收购价比市场价赶过30%以上。
仅仅3年韶光,“山楂布告”侯玉敏头发已经花白。今年疫情最严重期间,为了探求到优质的山楂树苗,知足群众的急迫须要,侯玉敏带上两箱方便面和两暖壶开水,和市林业局的技能职员前往山西,多方奔波终于找到了得当的苗木。回来途中,下起了大雪,车辆打滑,差点坠入峭壁。
画外音:
侯玉敏、施文福对山楂的情怀,也是大批基层干部和企业家对太行老区群众的情怀。
企地领悟互动发展,致富路子越走越宽。近年来,新乡市将“百企帮百村落”行动操持作为推进村落庄振兴和家当扶贫的主要抓手,动员企业进村落入户,与穷苦村落结对子、与穷苦户接链子、给互助社搭台子、为老百姓引路子,探索出了一条家当“联镇带村落”、创业就业联动发展的家当扶贫新模式,构建出了多元主体参与、多方利益联结、多点协力攻坚的社会化大扶贫格局。
第四单元 我先“示范”
地点:济源 克井镇 枣庙村落
人物:“种草达人”原降服等
走进愚公故里,成方连片的冬凌草刚刚收割,精美新奇的小游园清新怡人,干净宽敞的水泥路通村落达户……“以前,谁相信种‘草’能发财致富?如今,我们村落95%以上的庄家栽种冬凌草,还建起了冬凌草标准示范园区。村落民通过冬凌草家当收入翻了几番。”枣庙村落冬凌草专业互助社理事长原降服感慨道。
在互助社培植的冬凌草仓储基地内,今年收成的冬凌草被晒干打包,它们将被制成冬凌草茶、含片、牙膏等脱销产品——这里是全国最大的冬凌草规范化栽种基地。
冬凌草是“草中贵族”,而原降服堪称“种草达人”!
枣庙村落地处南太行山区向平原过渡地带,地皮大部分是坡度在45度以上的陡坡地,路难走,庄稼难种,曾为省级穷苦村落。2007年,原降服联合村落里其他4名党员在自家地里试种冬凌草,首创了当地人工栽种冬凌草的先河,当年亩均收入便达3000元。2008年,原降服又牵头成立了冬凌草专业互助社,通过“村落支两委+互助社+庄家”的模式,为社员供应统一栽种、技能做事、品牌、包装和发卖产品等“五统一”做事。互助社目前已从建立初的5户发展到500多户,栽种面积扩大到5000余亩。
济源市济世药业公司作为龙头企业致力冬凌草产品的加工研发,先后成立了冬凌草产品研发院士事情站、省级冬凌草工程技能研究中央、省级企业技能中央,自主研发了具有知识产权的复方冬凌草含片、冬凌草糖浆等国药准字号产品和冬凌草速溶茶等保健饮品。
原降服说,近年来为进一步拉长冬凌草家当链条,在市、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互助社斥巨资建筑了冬凌草文化展示中央,同时建筑了不雅观景台,在核桃林套种冬凌草,发展生态旅游。全村落有300余户1100余人常年从事冬凌草的扦插育苗、栽种、生产和深加工家当,年产值达1500余万元。
画外音:
党员示范,互助社引领,龙头带动,是扶贫家当发展的关键和根本之策。
济源市通过政策、项目、技能倾斜,依托太行山区自然资源,龙头企业+互助社+基地+庄家,探索出一条生态培植与脱贫攻坚互匆匆共赢的发展路子。目前,该市冬凌草栽种面积逾万亩,栽种户逾万户,年产量近7000吨,带动2500个庄家因此脱贫致富。
第五单元 我正“年轻”
地点:焦作 中站 龙翔办事处 十二会村落
人物:“太行红孩”连红利等
国庆长假期间,在一棵1100年树龄的大槐树下,连红利大略装扮后和村落民们演起了情景剧,引来浩瀚游客围不雅观——由他扮演的八路军干部张高锋为躲避日军追杀,危急时候躲进该村落这棵大槐树树洞内,并在乡亲们的保护下化险为夷。该剧根据十二会村落真人真事改编,大受游客欢迎。而演员连红利正是该村落党支部布告。
地处太行深处的十二会村落,由于在革命战役年代的分外贡献,被誉为“焦作西柏坡”。然而,长期穷苦导致年轻人纷纭外出,剩下的都是留守老人,村落班子成员严重老化。
2018年4月,村落两委换届选举,在表面跑运输的村落民连红利,经党员和村落民举荐,被办事处党委请回村落里担当支书。时年39岁的连红利,放弃了山下年收入几十万的运输买卖,成为村落里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带头人。
与他一同回村落“搭班子”的还有在市区开饭店的赵国强,41岁;在城里开装修公司的赵强,35岁;在市区公民医院当护士的毕慧慧,28岁。换届后村落两委班子成员均匀年事36岁。而村落民均匀年事为65岁!
新一届年轻的村落干部上任后,当即谋划了“做好赤色文化家当、带动绿色生态家当、启动蓝色康养家当”三步走的发展思路。
去年7月,村落两委谋划成立了十二会赤色旅游传播公司,由村落民组成董事会,大家都是公司股东,先后投入50余万元,建筑了宣誓广场、停车场、水冲式公厕、村落内道路等,极大改进了村落民生活环境和游客不雅观光体验。他们还建起山货市场和“十二烩”餐厅,不断壮大村落集体经济。
赤色文化吸引了游客,游客的到来又带动了该村落的绿色家当。满山遍野的杏树、桃树、梨树、核桃树,都成了村落民的“摇钱树”。65岁的穷苦户蔡永翠将自家种的小米、核桃、山楂等山货和季候野菜在路边摆摊售卖,前来参不雅观的游客临走时,成袋成袋地装车下山。“光卖山货,一天就有100多元的收入。”蔡永翠喜洋洋地说,现在还有很多游客打电话预订小米呢。
今年65岁的原村落支部布告赵减轻对村落里的变革感到很满意:“年轻人思路便是开阔,比我们有见识、干得好。”村落里老人们还开玩笑说,连红利便是俺太行山里的“红孩儿”,年纪不大,本事不小!
画外音:
年轻便是活力,年轻便是希望!
我们高兴地看到,有越来越多像连红利一样的80后、90后党员回归家乡,扎入深山,带领父老乡亲在石头缝里洒青春,在太行山巅谋发展。
焦作市通过抓党建匆匆脱贫攻坚,190个穷苦村落党组织全部实现晋位升级,65个穷苦村落和扶贫任务较重的村落党组织跻身“五星级”党组织行列,基层根本日益夯实,战斗堡垒愈加稳固。
编辑:代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