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关乎人类的未来和发展,与每一个人息息相关。
但在现实生活中,还是有一些企业不惜毁坏环境来换取暂时的生产发展,超标排放。
对这些毁坏环境行为,环境保护干系部门以往都是一诉了之、一判了之、一罚了之。
海学生态环境局局长刘华军见告,“在很多案例中,还存在着企业污染、群众受害、政府买单的局势,面对这样的困局,我们改变传统司法办法,积极探索 ‘危害—担责—修复’模式,让企业在污染环境、毁坏生态之后,承担生态环境危害的赔偿任务,勾引赔偿责任人开展替代性修复,从而实现生态环境的总体平衡。

2021年,以海门沿江景不雅观带打造为契机,在长江沿岸青龙港绿地,海学生态环境局联合江苏海润城发集团互助共建了占地1.5万平方米的全省首个生态环境危害赔偿公益林。
2022年,海学生态环境局就生态环境危害赔偿中替代性修复进行探索和实践,从适用范围、履行监管、履行任务确认等方面作出详细规定,在全省率先制订《关于生态环境危害劳务代偿的暂行办法》,组织首批18家企业在生态环境危害赔偿公益林开展草坪清理志愿做事行动,通过劳务代偿办法折抵生态环境危害赔偿用度。

让生态破坏者变成生态保护者  海学生态情形损害赔偿修复基地实现区镇全覆盖 汽车知识

2023年,海学生态环境局联合海门审查院再次和江苏海润城发集团互助共建,在海门长江水源地以西方案了5.3万平方米,打造第二处沿江生态环境危害修复基地——南布洲生态赔偿危害修复公益林。
此外,将生态环境危害赔偿修复基地培植纳入污染防治攻坚战考察,鼓励各个区镇充分借鉴公益林模式,打造具有区镇特色的生态环境危害修复基地,为生态危害赔偿事情供应集“生态修复、警示教诲、普法宣扬和公益劳动”于一体的园地,让生态环境危害修复“可视、可感、可触”。
截至2023年底,海门全区各个园区、州里生态环境危害赔偿修复基地实现全覆盖,总占地面积近15万平方米。

为了让更多的“生态毁坏者”变成“生态保护者”,同时吸引更多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关注环保、投身环保,从今年开始,海门各区镇对基地进行多元化的改进与完善,灵巧采取“补种复绿”、“增殖放流”、“护林护鸟”及“劳务代偿”等办法开展替代性修复,将基地的生态代价发挥到最大化。

3月中旬,海门港新区组织生态危害赔偿的企业及环保志愿者一起参与栽种菜苗的劳务代偿活动,企业代表通过“亲自”感知环境保护的意义,进一步树牢了环保理念。
海门街道组织生态环境志愿者、劳务代偿企业代表以及学生代表来到基地,听取生态环境危害赔偿先容,携手种树,并和学生们一起挂上低廉甜头的创意鸟笼,努力争当“护鸟卫士”。
三厂工业园区组织企业代表、村落居代表在基地附近河流开展增殖放流活动,通过以鱼养水、以鱼净水来改进辖区内的水域生态环境。
企业代表表示,将落实好企业主体任务,在污染举动步伐的改进上更上一层楼。

“建立环境危害赔偿修复基地,旨在全社会形成这样一个理念:环境有价、危害担责,毁坏环境要付出修复的代价。
今年,海门持续将生态环境危害赔偿修复基地培植纳入污染防治攻坚考察,更大力度地推动各地赔偿责任人和"大众年夜众更多地参与生态保护活动中来,进一步提升海学生态环境、提高群众的幸福指数。
”刘华军说。

通讯员 陆新华 陆俊杰 季银萍

校正 徐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