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神曲年年有,5月又推陈出新了——魔性洗脑视频《我是云南的》正在各社交平台扩散。
视频中,博主用当地方言推广家乡云南怒江州泸水市,引发全国网友模拟,分别以喊麦的办法为自己家乡方言“广而告之”。

远了不说,还记得去年风靡全网的“山东菏泽曹县666”“甘肃不大,创造神话”吗?方言既是一种措辞征象,又是一种文化征象,《我是云南的》再次唤醒了大家刻在DNA里的乡愁。

又有神曲火了收集为何常刮乡愁风 休闲娱乐

“我是云南的,云南怒江的,怒江泸水市,泸水市六库,六库傈僳族,傈僳族是这样叫,乌鸦叫做阿南(音),田鸡叫做欧巴(音)……”5月12日,一首名为《我是云南的》视频火遍各大平台,博主戴着银饰耳环,用口音十足的方言唱着节奏感极强的歌词,随着说唱鼓点,让网友十分“上头”。
很多网友也对怒江之美充满好奇,有人说,这首歌给怒江省了一大笔广告费。
还有人说,等疫情结束,一定要去旅游。

实在,从艺术角度来说,很难将《我是云南的》定义为一首精良音乐作品。
那它为啥能溘然火?跟之前那些魔性洗脑歌曲一样,还是旋律与歌词的可复制性。
有剖析认为,《我是云南的》在内容构造上紧张由“家乡+方言”两部分组成,旋律曲调基本表现为每句大略重复的节奏型。
这种魔性BGM有内在最大略的传播逻辑,随意马虎在重复中建构影象点,不雅观众可以无门槛地进行模拟和再生产。

“我是江苏的,江苏无锡的……”“我是四川的,四川成都的……”全国各地网友按捺不住,随即涌现了一大批效仿者,用自己的方言改编了歌词,同样以方言喊麦的办法“比拼”起身乡特色,从四川火锅到广东早茶,从陕西肉夹馍到新疆大盘鸡,从吃着雪糕蒸桑拿的东北到网红打卡点密布的西南,热闹非凡。
据不完备统计,江苏、辽宁、吉林等20多个省的50多个城市网友参与这场全国“上分”大战。
魔性洗脑视频里的这对傈僳族兄弟也因此走红。
5月11日晚,他们推出首次直播,围不雅观人数就超1200万人次。
兄弟俩表示,他们是怒江兰坪县人,不是这首歌的原作者,只是打工时听到了这首歌,就模拟着对了一下口型,没想到火了。

随后《我是云南的》原作者露面,并与傈僳族兄弟进行梦幻联动。
原作者表示,他是根据网络上一些热门歌曲的节奏,加入了自己家乡和民族的内容而创作了这首歌,“除了好玩,也想借此宣扬家乡,让表面的人听听我们民族的措辞,有机会来怒江看看。

不足为奇,去年也有土味视频曾出过爆梗“山东菏泽曹县666”和“甘肃不大,创造神话”。
由于网络主播一句“山东菏泽曹县666,我勒宝贝”的口号,去年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县城火遍全网,“我国四大城市:北上广曹”等系列“曹县梗”成了网络盛行语。
随后涌现的“甘肃不大,创造神话”,也让很多网友主动去理解甘肃有哪些可圈可点的地方。
不得不说,这些年,土味视频产出的数量和频次都颇多,大众对此有些审美疲倦,《我是云南的》能引起广泛互动,或与视频中的傈僳族有关。
傈僳族对不少人来说相对陌生,其方言更是神秘,随意马虎引起好奇。

而且视频里没有浮夸出格的土味语录,博主只是在淳厚地先容其家乡和方言。
乡愁是中国人普遍的情绪,这很随意马虎引起集体共鸣,因此才有那么多网友加入了这场为家乡“上分”大战。
方言是一种无法替代的文化基因密码,它的背后是人和故土。
所谓幼年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方言深深镌刻着独占的地域色彩,承载着一个地方的文化走向,是民众归属感和认同感的表示,具有主要的措辞代价、历史代价,也是传统文化传承和发扬的主要载体。

除了短视频平台,影视、综艺节目也是方言文化传播的载体。
还记得爆款综艺节目《乐队的夏天》,将两支来自广东的方言乐队推到了台前,“九连真人”和“五条人”带火了客家话和福佬话,他们将方言融于歌词之中,唤起听者对家乡影象的自我想象。
再比如,近年来,方言电影数量增多,拿今年来说,以上海为背景的《爱情神话》被影评人称为“新沪语电影”,《穿过寒冬拥抱你》有武汉话版,《雄狮少年》有粤语版。
再往前,还有南京话电影《宝贝儿》、重庆话电影《火锅英雄》、河南话电影《平原上的夏洛克》、武汉话电影《南方车站的聚会》,等等。
这些年,方言文化借助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新载体,总能在网络上刮起“乡愁风”,吸引网友自发加入家乡话题谈论,变成“家乡推广大使”。
以是说,如何鼓励方言文艺创作来实现方言文化保护,如何切实地将乡土文旅产品融入这类方言创作,如何促进文化软实力转变为硬实力等等,在《我是云南的》等刷屏时,值得多维度思考。
(孔小平)

来源: 扬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