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研讨会由上海市海峡两岸民间互换与发展研究会(以下简称“海民会”)主理。两岸艺术家、专家学者、台青代表会聚一堂,共话“台湾校园民谣之美:传播与青年互换”。
继1974年台湾青年歌手叶佳修创作《流浪者的独白》后,李建复、蔡琴、罗大佑等青年创作歌手不断呈现,台湾校园民谣这一艺术形式开始以其纯洁深情的特点在盛行乐坛绽放异彩。1979年,台湾校园民谣通过电台广播节目传入大陆,并掀起耐久不衰的传唱热潮。
这次研讨会旨在纪念台湾校园民谣兴起50周年暨传入大陆45周年。海民会会长高美琴表示,除了描写校园生活与青春驿动,台湾校园民谣中不乏抒发思乡与家国情怀的经典作品,至今在两岸民间有着深深的共鸣。
“台湾校园民谣刚传入大陆时,海峡两岸隔绝已久。这一以青年为主体的音乐传播征象客不雅观上成为两岸互换的前奏,并匆匆使两岸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播日渐兴盛。”高美琴说,举办研讨会回顾校园民谣在海峡两岸传唱的过往,有利于理解两岸同根同源的文化影响,推动两岸青年的互换领悟更加深入。
台湾校园民谣领军人物叶佳修表示,台湾校园民谣曲子朗朗上口、歌词雅俗共赏,其兴起是当代知识分子集体投入文化传承的风潮。两岸同文同种,使这些民谣在青年群体中的传播非常快速。
聚焦台湾校园民谣的兴起与发展、创作经历与词曲之美、对大陆盛行音乐的影响,以及两岸青年文化艺术互换等议题,与会者分享不雅观点并热烈谈论。高朋们表示,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台湾校园民谣对付两岸民间互换特殊是青年互换都有着重要浸染和深远意义。
据理解,包括这次研讨会在内,海民会策划发起了两岸青年互换活动“校园民谣进校园”,作为上海正在开展的“2024海峡两岸青年活力嘉年华”系列活动之一。
来源: 公民日报外洋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