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晚,上海交响乐团在音乐总监余隆的执棒下,献演“中国音乐金钟奖暨‘蓉城之秋’上海交响乐团专场音乐会”。
与上海交响互助过多次的著名女高音歌唱家黄英及钢琴演奏家左章,再次牵手乐团,在四川大剧院联手带来丁善德的《爱人送我向日葵》等中国民歌改编作品,以及穆索尔斯基的《莫斯科河上的黎明》、拉赫玛尼诺夫的《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拉威尔的《波莱罗》等多部东西方经典。

上海交响乐团与金钟奖颇有渊源。
2001年,上海交响乐团两位驻团作曲家在首届金钟奖上各有斩获,瞿维得到“终生造诣奖”,朱践耳则凭借《第十交响曲“江雪”》得到“器乐 、大型交响合唱作品”银奖,此后他于第三届金钟奖荣获“终生造诣奖”。
随后的近二十年间,上海交响乐团多次约请金钟奖获奖选手登台演出,协力为中国年轻音乐人搭建演出舞台,为其职业生涯的长远发展助力。

上海交响乐团成都参演第十三届中国音乐金钟奖黄英用四川话唱起四川山歌 休闲娱乐

10月23日晚,上海交响乐团专场音乐会在四川大剧院举行,音乐会以穆索尔斯基《莫斯科河上的黎明》开篇。
跟随乐声,不雅观众仿佛沿着晨光中的莫斯科河溜达,听见士兵的步履声、教堂的钟声。

随后,钢琴家左章与乐团一起奏响了拉赫玛尼诺夫的《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这首曲子被称为“十九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炫技一派的绝响”。
电影《光阴倒流七十年》中的主题曲即出自该作第18变奏,左章的演绎带着一丝温婉忧郁。

下半场,女高音歌唱家黄英与上海交响乐团携手献上了作曲仆人善德的多部艺术歌曲。
上世纪50年代初,怀揣着对中国传统民歌的浓厚兴趣,丁善德改编了一系列人们耳熟能详的民歌小调。

这些精良的声乐作品展示了以丁善德为代表的老一辈作曲家在音乐民族化之路上的探索。
丁善德的创作中西领悟,在保留民歌意境和地方风格的根本上,通过对西方创作技法的融入增长了丰富性和表现力。

指挥家余隆对外公丁善德音乐情绪的理解是:“这些作品都是小曲子讲大故事,表达着最朴素纯挚的情绪和对生活最炽热的爱。
《爱人送我向日葵》这样的歌,那么朴素纯挚却又那么炽热的爱情。
每一句词,每一个音符,都是对生活的美好写照,对爱的写照,没什么比爱更值得我们歌颂了。

上世纪80年代,余隆见证了外公写出声乐套曲《滇西诗钞》。
“《滇西诗钞》写的是传统的中国,但你能听见非常当代的技法、非常大胆的创新,演唱难度也很高。

演唱这部声乐套曲的黄英,被西方媒体誉为“中国飞来的夜莺”。
她用婉转的唱腔,展现出声乐套曲《滇西诗钞》中潺潺泉水、蝴蝶飞舞,描述出措辞难以重现的意境。

丁善德曾提出:“民族化不是在作品中用了多少民族传统表现手腕,也不在于是否用民族乐器演奏,而是在于它是否真切地表达中国公民的精神风貌和思想感情,是否具有中国派头和中国风格 。

来四川,当然少不了四川山歌,《槐花几时开》《太阳出来乐陶陶》便是丁善德取材自四川不同地区的山歌。
《槐花几时开》是一对母女的一问一答,短短几句歌词,生动描述了槐花待开时节,姑娘望郎归来又羞于承认的心情。
《太阳出来乐陶陶》则以轻巧跳动的节奏刻画出上山砍柴的劳动人民乐不雅观爽朗、怡然自得的形象。

黄英已经多次演绎过丁善德的作品,她在上海音乐学院的恩师葛朝祉便是丁善德当年从法国请回来的,在她看来,这也是和丁善德冥冥之中的联系。
“艺术歌曲是像绣花一样绣出来的,丁善德师长西席的艺术歌曲还加了一层民族特色。
比如《太阳出来乐陶陶》这首四川民歌,用四川方言来唱就活灵巧现,非常过瘾。

10月26日晚,第十三届中国音乐金钟奖颁奖仪式暨闭幕式音乐会将在成都城市音乐厅举行。
指挥家张国勇将携手上海交响乐团,与本届金钟奖部分获奖选手和评委张也、阎维文、迪里拜尔、石倚洁,共同为不雅观众带来精彩演出。

栏目主编:施晨露 笔墨编辑:施晨露

图片来源:上海交响乐团供应

来源:作者:吴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