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扯远点提及,看看若诗词绝对避免重字,我们会错过什么;然后辩析不同重字情形,末了总结规律。
一、重章复沓
追本溯源,诗歌词语、词句重复本是一种传统。《诗经》有种例子极多,称为重章复沓(或重章叠句、重章叠唱),如例——
诗经·国风·秦风·蒹葭
诗经·国风·周南·芣苢
读者想必看出了门道,这种重章复沓具有一种韵律上的回环美,起到情绪上的往来来往递进,气氛的充分渲染,主题的进一步深化等浸染。这种手腕自《诗经》时期起代有继续,直到近代新诗(如《雨巷》《再别康桥》)和许多当代歌词。有的歌行体也时有表现,如李白的《蜀道难》。当代的古典诗歌和新诗创作继续上,相对地少太多了。
格律诗词因文体哀求,此种手腕更是稀少。那么,格律诗词中有无必要涌现重字?重字到底是不是病?都有哪些重字环境?该不该绝对避免?此最严格文体的重字问题办理了,其他文体也就不在话下。
二、诗词中重字征象分类辨析
(一)规则重字
1.叠词
叠词,古称“叠字”,汉语特有固定形式,也是一种修辞手腕。多用来状物拟声,生动形象,音律折衷婉转,具有音乐美形象美,对付塑造意境有分外浸染,极富传染力。《诗经》(305篇中有190多篇利用,叠词360个旁边)《楚辞》(如《悲回风》中双声叠韵+叠词的利用极为经典)《古诗十九首》皆有大量经典例子。
杜甫格律诗也有大量经典利用,备受赞誉——"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短短桃花临水岸,轻轻柳絮点人衣";"却绕井阑添个个,偶经花蕊弄辉辉"(《见萤火》)。白居易、柳永利用亦多,李清照《声声慢》一词更是传诵千古!
相对来说,当代格律诗的叠词等重字照比古代用得也少多了。当代人“满”的意识太强烈,总想在有限字数内装载太多东西,总怕叠词占用表达空间。实在,适当“空”一下很有必要,想一想清空、空灵、空明、留白之空…
2.故意识、有规律规则之重字
古代格律诗词大家名家有时会特意营造重字,以进行一种特定的表达,或在章法、意象上营造一种回环照料的效果,或通过特定句法营造一种浑融的意境。崔颢之黄鹤楼、李白之凤凰台两律已不必说,下面于其他大家举例简析。
(1)
前四句“树”“山”重现,回环照料,简洁大气,意脉清晰流畅,层次细腻入画,而不换他字增加什么意象。《带经堂诗话》中王士禛赞云:“兴来神来,天然入妙,不可凑泊。”
(2)除此两联双句重字对应,还有单句两重字分应双句——
颔联之“风”“月”分承首联之“风月”一词,回环照料,意脉可见!
《瀛奎律髓汇评》纪昀评云:"风""月"分承,法本云卿《龙池》篇。
本人一旧作亦如此例,颔联中两字分承首联次句之同样两字(个人私称之为“以毒攻毒”之法)——
(3)
第一首前四句,两明“花”一暗“花”(“万点”句隐含)。
《杜诗镜铨》蒋弱六评云:只一落花,连写三句,綦重复层折之妙,接入第四句,魂消饮绝。
《瀛奎律髓》:第一句、第二句绝妙。“一片花飞”且不可,况于“万点”乎?
《瀛奎律髓汇评》查慎行评云:三句连用三“花”字,一句深一句,律诗至此,神化不测,千古那有第二人?
第二首开篇:朝回日日典春衣,逐日江头尽醉归。何事至于“日日典”“逐日醉”?此诗作于杜甫任左拾遗(谏官)时,乃“谏有不听,日惟以醉为事”之忿激无奈举动,故而如此“日日”“逐日”重复典而醉。当细玩味,勿轻易视为犯复。
(4)
此首题目“江村落”,首联重现,后续接连分应,贯穿终篇。江村落啊江村落,难得此一惬意舒适之地,"事事"皆悠啊!
颔联分应“江村落”二字,而重字见清闲温馨之至,且以赋、兴之法而为颈联之对应比拟!
(可见章法!
)(5)
《杜诗详注》:杜诗起句,有律体似歌行者,如“白帝城中云出门,白帝城下雨翻盆”是也,然起四句,一起滚出,律中带古何碍。
《诗源辨体》:
子美七言律……以歌行入律,是为大变。
首联两“白帝城”开篇,两处对照变化多端,拗峭劲健、流丽浑融;接着颔联以高古沉雄、精工致饬救之,工拙相得!
颈联当句对,重字之比拟取舍,更见情绪。试问首、颈两联改为无重字之联,能有此奇崛苍劲,寄慨深奥深厚悲壮乎?(6)其开篇曾为毛主席借鉴——
山上山下紧张激烈,云山之峻峭、红军之勇猛相应,见气氛同等、同仇敌忾之势!
杜甫另有“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一派处处萧然自适、物我相洽之感!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平生第一快诗”,平乱胜利之际,思乡心切,还乡路线方案一气呵成,真“千里江陵一日还”啊!
再如“巫山巫峡气萧森”;“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掉字对,李商隐亦继续);“浣花流水水西头”;“自笑狂夫老更狂”等等,皆可细细品悟。(7)
此诗重字利用极妙,自己与内人问答之心绪迁移转变跌宕,羁旅相思、怀内怀归愁绪之虚实结合,当下感想熏染和构思推及之时空变幻,音律章法与当下将来意境之回环往来来往,无一不透出作者之真情与匠心!
李商隐其他诗如“昨夜星辰昨夜风”“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相见时难别亦难”;“一寸相思一寸灰”等等,其重字之美学意义和表达效果之佳妙,想来读者皆能体会。
二、不规则重字,或无意识重字
此种重字当为争议集中之处。推其原由:或词性不同;或知重字而必须用,故不忌;或重字为虚词多不忌;或随兴抒发所致,气机流畅,语意连贯,重字故意无意随之等。
(1)例
两“明”一为人名用字,一为形容词,词性不同;且远隔首尾两联,无大妨碍。“月”字亦同样环境。
(2)例
以上重字皆远隔至少一联之外,且有的是虚词如“不”字,皆非意象词。这样的环境,避免最好,有亦无妨,没严重到非改不可的地步。
再像王维的《鸟鸣涧》,随兴抒发所致,气机流畅,语意连贯,重字“春”“山”故意无意随之,只觉一片化机!
(3)例
像这两首诗词,读来情绪充足传染力强,乃气机流畅意象浑融之作,且律诗重字远隔,赏读中并未造成丝毫滋扰,则未为不可。
三、综合总结,辩证对待
(一)诗词中之重字,有时极为必要,对付塑造意象、增强韵律音乐美、章法之回环照料、气机之圆转流畅、增强作品传染力等有着不可替代的浸染。有不雅观点说诗词避免重字方见遣词造句功力,岂知有时正要重字,方更见功力、更见匠心!
有时意象之多与少,与是否重字也要有一定的均衡:意象须要多而有差别,人情物态须要丰富多彩,字就只管即便避免重复,尤其绝句;有时须要固定意象简净光鲜,或某种情绪加深着重强调,即可重字强调,如王维的《鸟鸣涧》,李白的《静夜思》;再如杜甫的《至日遣兴,奉寄北省旧阁老两院故人二首》尾联:何人错忆穷愁日,愁日愁随一线长。愁(为国为民为君之愁)啊愁不尽,除愁无别事,读之尤觉繁愁恼人,声情效果与传染力可见!
(二)适当继续学习古人有规则规律利用重字之妙处,以及类似叠词、掉字对、顶真、反复等干系修辞手腕,引入干系创作,会故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三)无意识、无规则规律、无回环照料效果之重字,能避免自然最好,不能避免,若词性不同,或相隔较远,或气机所在,或更换后表达效果打折扣,则不妨重之。律诗相邻两联须要避免重字,尤个中央颔联颈联,哀求对仗精工,必须避免重字,古来基本如此。
个人追求一贯是尽善尽美精益求精,除却刻意营造的重字征象,余皆只管即便避免。但对付他人,个人持前述放宽态度。
(四)词中重字实本不忌,即便对仗处亦可有重字(与格律诗不同)。苏轼《卜算子》三个“人”字,且都为实词,丝毫不害为妙笔。
综上,我们不能再如遗老遗少般慨叹人心不古:“弗成啊弗成,绝对不能重字啊!
唉,真是欺师灭祖啊!
”实际上,有时正好是我们自己最不肖,把古人的精良传统和艺术存心都给抛弃了,却还在骂真正的继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