瞒着家人毅然参军
烈日当空,骄阳似火,短暂的降温后,合肥再次迎来高温晴天好气。大皖新闻一起驱车向前,高架一起畅行,桥侧绿意盈盈。
“来了,快进门,家里凉爽。”杨克美的爱人激情亲切相迎,正在书房的杨克美也起身出来欢迎,“正在看抗美援朝的历史记录片,稍等,我先停息。”
身着笔挺的白衬衫、军绿色裤子,86岁的杨克美精神矍铄,追忆起那段烽火岁月。1938年,杨克美出生于安徽芜湖一个普通家庭。1951年,13岁的杨克美毅然地选择参军,“家里人都不同意,我是偷偷去的。”在经由严格考察后,他成为一名中国公民志愿军战士,后勤汽车六团的一名汽车兵。
保障车辆随时出发
密集的空袭,不断袭来的炮弹,震耳欲聋的枪声,在沙场上,杨克美和战友驾驶着运送弹药等物资的汽车,逐日在炮火中穿梭。
(受访者供图)
“两个人一辆车,我的任务是合营战友,随时抢修汽车。”杨克美回顾,当时路况非常差,空袭投下的炸弹又会随时将前方的道路炸毁,“炸出两三米深的大坑是常事。”随时停车,抓紧韶光修车,维改动换钢板,修补轮胎,杨克美说,一刻不能放松,等前方道路一通,他要保障这辆车迅速出发。
“你们不知道,当时的景象也特殊寒冷。”他讲述到,当年的汽车停下或抛锚时,须要立时把水箱的水放掉,“你看现在的车有防冻液,当年哪有,你不放水就冻上了。”等车准备开动时,再立即把水加上,“这都这天常。”
被压在车底失落去意识
烽火连天的岁月,杨克美和战友随时经历死活磨练。 “有一次我在修车,溘然一枚炸弹落下来,车子震倒了,我也被压在车底下。”那一刻,他说不出话,不能喊,无法呼救,末了被战友创造从车底拉出来。
“当时战友以为我去世了。”他回顾,一个小时旁边开始喘气,四五个小时才缓过来,被领导安排安歇。
“这是轻伤,怎么能安歇!
”他动容地说,只要能动,就要连续战斗。“战斗是残酷的,捐躯是一定的,对付去世,我们习以为常,根本不知道什么叫怕。这是一种信念,不但是我,我的战友们都一样。”随后,他连续跟车前行。听到此,也不禁动容。
战友驾车直冲山下
提到战友,杨克美身子向后仰了下,沉默了一下子,“我的班长和副班长,都捐躯了。”
杨克美回顾,当时全班12个人,以班为单位实行任务,目标小,机动灵巧。全班6辆车以当地树林和山地为特点,插上树枝作为伪装。
“一枚炸弹炸落了山上的树枝,随之引燃了车上的树枝。”此时,车辆装满弹药,一旦爆炸,后果不堪设想。杨克美的副班长迅疾加大油门猛打方向,往山下开去。“先把弹药甩出来。”随后连人带车径直冲到了山下。
杨克美讲述,这一冲,既保障了宝贵的弹药不丢失,也保障了道路不被炸坏,使其他车安全通过,“但副班长当场捐躯了。”
而杨克美的班长,遭遇了飞机空袭,倒在了停战前的一个小时,“他末了叮嘱我:小杨,我弗成了,你快把车开下去,向排长报告。”杨克美克制着眼泪,“他倒在了黎明前,当地敲锣打鼓庆祝胜利的场景,他永久看不到了。”
发展为高等工程师
1955年5月,杨克美复员回到芜湖重拾学业,在宣城中学重读初三,后考取黄山林校,毕业后在安徽省林业厅科学研究所担当研究员。杨克美见告,他曾获省部级科研进步奖二等奖3个,三等奖3个,以第一作者身份揭橥多篇论文,发展为高等工程师。
因从小热爱文学,他不仅是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每天也保持练笔的习气。“已经出了9本书,在杂志报刊均有揭橥的文章。”杨克美坚持手写文稿,负责校正后,再由年轻人帮着打印初稿。
他拿出了部分书本和报刊向展示。把稳到,有林学专业书本,还有回顾录《烽火岁月》《从士兵到教授》,乃至包括一本《古文欣赏》。
现在,杨克美仍旧不辍学习,在老年大学学习诗词和历史,也随着老师学习二胡。
宣讲赤色精神
“我们是幸存者,我想尽自己的一份力,宣扬捐躯的战友,他们都是英雄。”杨克美感慨,现在享受到的褒奖和报酬,都是这样的英雄们以血肉之躯换来的,备感珍惜。
“每做一次报告,便是给我们一次宣扬的机会,让战友的大胆业绩让更多人知晓,让他们的精神传承下去。”作为合肥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党史宣讲团成员,每次的宣讲活动,他都乐意去。
7月31日上午,高新区柏堰科技园锦绣怡园社区开展“致敬最可爱的人”为主题的建军节活动,杨克美应邀参加。真实动听的业绩,饱含深情的宣讲,一段浴血奋战的胜利史诗娓娓道来,让孩子们铭记历史、铭记英雄,勉励孩子们努力学习。
在锦绣怡园社区党总支布告王云看来,杨克美老人不仅积极支持宣讲活动,风雨无阻按时开讲,还向社区捐赠了其撰写的书本。
结束采访时,合肥湛蓝的天空中朵朵白云,高架桥上车流不息,地铁站内人来人往,岁月静好而安暖。
大皖新闻 赵琳 拍照宣布 通讯员 田闻 俞冰吉 演习生 胡从靖
编辑 崔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