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一个二手车商,最近有一些朋友问我:水箱框架改换了是不是解释这个车算事件车?这个问题我以为不能随便的回答,在这里做了一篇文章,给大家详细的解析一下。

水箱框架在发动机舱的前端,紧张材料是塑料和金属两种材质,有一段式和三段式之分,固定在两侧纵梁前端以及加强梁前真个位置,一样平常用螺丝或焊接(多为电阻焊)的办法进行连接,其浸染是水箱、大灯、冷凝器、引擎盖锁扣等附件供应安装的位置,在它的前端有吸能盒、防撞梁、保险杠和中网,为水箱供应了一定程度的保护浸染。

二手车检测中水箱框架更换到底算不算事件车 汽车知识

一段式的水箱框架采取的是两端利用螺丝与加强梁连接!

三段式的水箱框架采取的是两端和加强梁连接通过焊接办法,中断利用螺丝连接。

那种办法的水箱框架更加有上风我们不做评论。

理解了水箱框架的连接办法,那开始切入正题吧!
在二手车检测中,我们如何判断水箱框架是否改换呢?在实际修复中,一样平常有一下几种情形:

1、较大碰撞,导致水箱框架改换;(常日情形是不能正常通过钣金的办法进行平修,无奈进行的改换。

2、较小碰撞,导致水箱框架变形修复或者破损;(框架轻微变形。

三段式水箱框架检测开始之前,我们须要确定一下水箱框架的连接办法,如果是焊接办法连接,可以查看焊点是否正常,如果有后期焊接或者假焊点,解释水箱框架改换过(这种办法适用于三段式水箱框架)。
查看水箱框架两侧与加强梁的连接处焊点,比拟旁边两侧焊点是否同等,剖析水箱框架是否有一侧开焊的情形。
发生不一致的情形,做种不雅观察焊点的真假,后加焊点的一侧可能受到过撞击。

通过焊点连接的水箱框架与加强梁的贴合程度非常好,仔细不雅观察是否贴合,同时不雅观察两侧是否同等,即便会做工再粗糙的车厂对付这个掌握也是比较好的。

两侧焊点同等的情形我们也要剖析焊点的真假。
首先我们遍及一下假焊点的制作流程。
常日便是打完腻子往后用小的钻头钻一个洞,制造出焊点一样的缺口,这样的“焊点”常日底部会有突出或者有腻子的残留。
仔细不雅观察,这样的焊点常日是假的。
而真的焊点四周会呈现直角的状态,真真正正通过高热量使金属发生了凹陷。
并且自动化的喷漆并没有腻子的身分。

仔细不雅观察两侧水箱框架与加强梁连接处的金属件,是否有明显的变形或变形修复痕迹。

一段式水箱框架检测第一步看的是两侧与加强梁的螺丝。
先看看螺丝是否有拆卸的痕迹。
如果螺丝明显的看出拧动痕迹那么水箱框架一定有过拆卸。
螺丝常日会有塑料和金属两种,塑料螺丝的拧动痕迹比较好不雅观察,金属螺丝的拧动痕迹可通过表面的防腐漆,和螺丝是否有锈蚀进行判断。
车辆出厂的时候每一个螺丝都会进行防锈处理,后期的拧动会导致车辆螺丝表面的防锈漆脱落,韶光长还会导致螺丝花纹内生锈,须要仔细不雅观察。
一段式的框架即便是经由后期的拆装也不能完备的判断框架是否修复,还须要进一步的查验。

刚才提到水箱框架是给大灯、前机盖锁扣、水箱等附件供应安装的位置,并且由保险杠、吸能盒组成一道防护网,如果水箱框架收到碰撞须要改换,那么在其前部参与碰撞吸能盒很难幸免。
安装在水箱框架的附件中的易损部件大灯、水箱同样须要改换,而金属部件即便不须要改换,也须要拆下将其安装在新的水箱框架上。

在实际验车过程中,我们可以进行判断,如果连接处螺丝拆卸,并且水箱大灯均有改换(生产日期在汽车出厂日期之后即为改换),同时吸能盒以及锁扣进行过拆卸,那基本上这个水箱框架就可以确定进行过改换了。
可能有小伙伴会问,大灯、水箱怎么看有没有改换呢?

大多数的水箱和大灯上都有生产日期辨识,有些事直接贴有商品标签,这类直接读取生产日期即可。
即便是在实际验车过程当中,不能实际的看到水箱和大灯的日期,那么我们就通过其他的点综合判断,符合的点越多,就解释该车辆改换的可能性越大,希望大家看车一定要前后比拟,先后验证,不可以纠结一处。

说道末了回答朋友的问题,水箱框架改换是不是定义这个车便是事件车?

1、水箱框架整体改换,如果水箱框架是通过焊接的办法连接,在严格意义上来说就已经属于事件车范畴,当然如果是塑料连接,一样平常情形下,如果骨架正常,大多是可以接管的。
此时,车辆发生重大事件可能进一步增大,该当着重检讨纵梁及其他构造件整体的损伤情形;

2、局部改换,如果是焊接部分改换,则基本属于事件车范围了,如果仅是螺丝连接的中段(三段式水箱框架)改换,则程度又要略轻一些,此时,应重点关注纵梁前端和加强梁前端损伤情形;

3、局部变形或后期喷漆,须要查看变形范围大小,确定纵连和加强梁有无变形修复;

由于水箱框架种类和连接办法比较多,因此内容略显繁杂,大家如果有任何疑问可以随时和我沟通!
其余,大家若是有什么建议也请在文章下方留言或私信。
想理解更多二手车检测知识和干货分享,请持续关注我。

下一期我将为大家带来更深层次的验车技巧。
总结不易,请大家多多支持,欢迎评论、转发、关注。

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