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实如此。

从Shinhwa到东方神起,从Bigbang到EXO…

一句歌词都听不懂但却全都邑唱。承载了一代人的记忆HOT 休闲娱乐

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男团女团无论在商业化上,还是在艺术打破上都有可圈可点之处。

但是从颠覆性的角度来说,如果把韩国的偶像界比作一瓶纯净水的话,那么他们可能只是将这瓶水或轻或重地摇了几下。

而有一个叫H.O.T的男团,却像是五滴墨水,从出道开始,就定下了未来韩国歌坛的底色。

从盛行文化到偶像文化

从20世纪中期以来,韩国歌坛一贯秉承了“西为东用”基调。

从表现形式上来看,紧张以歌伴舞为主。

盛行的内容虽然各有差异,但是表现的方法却始终如一。

以至于从赵容弼到朴南正,虽然星光残酷,但对全体社会文化版图基本没有产生过太大的影响。

这种状况,从徐太志和孩子们开始悄然发生了改变。

该当说,徐太志和孩子们是偶像时期的开启者。

但是借助于固定的商业模式和方案而得到成功的他们,也同样跳不出前辈们的“天花板”。

受此制约的,还包括红极一时的Turbo和酷龙。

而H.O.T另类的出道形式,则更像是某种实验性的考试测验。

团体规模从2人扩展到5人,不复制前辈的成功模式,低龄化以及细分的个性化,让这5个高中生以“一张白纸”的角色,尽情发挥想象力。

主题不限定,服装不限定,造型不限定,人设不限定。

1996年出道的H.O.T,虽然有着对外宣扬的成员定位,但实际上,除了街舞比赛出身的张佑赫卖力领舞、嗓音独特的安七炫卖力主唱之外,可能就连他们自己都没想好,其他的3个人究竟该做点什么。

这种混沌的状态,其实在早期的作品中也有过表示。

比如成名曲《战士的后代》,活脱脱地便是个“累去世主唱系列”。

演唱部分较少,而且基本都是和声,以是安七炫就唱起了大段的RAP。

领舞设计的伴舞太难,以是张佑赫就在其他四人倾慕的目光中,不得不将舞蹈设计交给文熙俊。

英文RAP太少,安胜浩险些全程就在最左边的角落里待着。

主唱的戏份太多,文熙俊有时可能都忘了还有自己的部分。

至于李在元,其实在这首歌他就算是不登台,可能都不会有什么“违和感”。

基本属于H.O.T版的曾毅…

《战士的后代》宣扬图

但是,新颖的形式粉饰了编排上的不敷。

H.O.T新奇的造型、另类的曲风以及现实的歌词,迅速捉住了中学生的眼球,一曲成名。

非要作类比的话,可能有点近似于周杰伦当年出道时带来的震荡。

大概,用“出道即顶峰”来形容H.O.T,是再得当不过了。

台下和台上

假如论“惨”的话,可能谁都惨不过那个自己还没出道,公司就基本上属于跑路状态了的那个G.O.D。

但是在SM庇护下的H.O.T,实在除了能吃得饱之外,也没好到哪去。

在那个宣扬渠道还不像如今这般发达的年代,宣扬基本只能靠路演。

以是,一边演出一边宣扬的他们,在早期险些就没有可以睡觉的韶光。

这种情形,看起来会在走红之后得到改进。

但实际上,大红大紫了之后的H.O.T反而更没韶光。

把稳,这里说的便是字面意思上的“没韶光”。

路演宣扬要连续,电台和杂志社的档期要赶赴。
时时时的,还得去拍各种广告和封面。

韶光的安排,紧凑到了这边刚下车,那边就得直接上舞台演出的程度。

按他们的话说,即便是睡着了,也都是在扮装时,或者赶路的车上。

他们的这种艰辛,一贯沿袭到了如今的韩国练习生身上。

我们看到如今的韩星忆苦思甜时,大概,这也只是H.O.T当年真实写照的缩水版罢了。

舞台上的H.O.T,在如今的年轻人看来,可能就像是在做第N套广播体操。

这可以理解。

由于我们那个年代的人在看朴南正当年的机器舞时,也是没以为好看到哪去。

但是在那个很少有人将rock、classical、punk、rap乃至电子音乐结合到一起的年代,任何“出格”的演出,都堪称潮流。

不过平心而论,H.O.T的舞台表现方面的设计,其实在每一张专辑都有着质的提升。

比拟来看的话,在一定程度上模拟H.O.T的几个组合,像水晶男孩、N.R.G、G.O.D的舞台表现能力始终都大约勾留在H.O.T的第三张专辑上。

但是H.O.T却在第三张专辑之后,有了蜕变式的改变。

3辑的主打歌,实在是《光》。

但是《光》的大热之下,实在是《Line up!
》对“非主流”风格的考试测验。

从第四张专辑来看就可以明显地创造,《Line up!
》彷佛便是《孩子呀!
》、《斗志》、《do or die》的前章。

而正是这种谁都不敢考试测验的乐曲风格,以及连脸都看不见的造型,让H.O.T走到了顶峰,创造了无数的记录。

记录

随着H.O.T的大红大紫,一项项新的记录也应运而生。

演唱会售票速率最快的记录,由他们保持。

别忘了,那个时候的演唱会门票,没有网购,没有黄牛,全得去当地的银行买票。

演唱会人数最多的记录,也由他们创造。

虽然场内的人数可以统计,但是场外没有买到票,却依然在门口应援的人数,比场内要多得多。

当然,他们也是演唱会时出动保安最多的组合。

作为第一个在奥林匹克蚕室主竞技场开演唱会的歌手,H.O.T不仅让当地的地铁“被迫”延长了运营韶光,还让韩国教诲厅不得不发布了“全国学生在演唱会当天一律不准早退”的禁令。

第一次有歌手的歌迷会正式会员打破10万人(非正式人数约25万人);第一次创造了偶像“应援文化”;第一次在一年内经办了7个海内最大声誉大奖;第一次在演唱会中涌现了大批歌迷昏厥的状况…

属于H.O.T的“第一次”,实在太多了。

而最令我们印象深刻的“第一次”,该当是他们是第一个来中国开演唱会的韩国组合。

2000年1月,H.O.T来到了北京。

匪夷所思的造型,火爆的舞台风格,炫酷的舞技以及闻所未闻的包装。

H.O.T的这场演唱会,在海内创造了一个新词,叫作“韩流”。

在他们的传染下,内敛持重的中国歌迷,变得旷达前卫,现场气氛的火热,与其说是因喜好而爆发,倒不如说是百闻终得一见的开释。

升华和落幕

如果说《孩子呀!
》是H.O.T在一种曲风走到了极致,那么第五张专辑《Outside Castle》则是一次升华。

在部分沿袭了第四辑的特色后,第五张专辑的风格更加多样。

《Outside Castle》的神秘主义,《妍歌》的温婉抒怀,《We can do it》的积极活泼,以及在《被摈弃的孩子》中,将说唱和抒怀做出了近乎于完美的结合。

此时的H.O.T,已经褪去了《Go!
H.O.T》时的青涩,沉淀了《孩子呀!
》的前卫。
不再以叛逆的歌词吸引目光,取而代之的,是音乐制作层次上的提升。

也便是很多人在评价他们时所用的那个词:“高等”。

然而,当霸占了绝大多数的市场份额,险些造成了垄断的势头后,SM的重心,放到了百花齐放上。

从宝儿到东方神起,从韩国本土到日本市场。
SM公司所须要的,是一次资源的再分配,和一次市场的再拓展。

适值在此时,H.O.T的部分成员合约即将到期。

在权衡利弊之后,公司终极还是选择了多元化发展。

也便是说,重点发展合约仍未到期,而且人气也更高的文熙俊、安七炫,放弃了商业代价略低的安胜浩、张佑赫和李在元。

虽然合约已满的三人又组成了一个叫J.T.L的组合,但是无论是J.T.L、安七炫还是文熙俊,都已经失落去了传承H.O.T的多样性元素。

在短暂地以“情怀”做了点不大不小的成绩后,只能另觅出路。

写在末了

对付80后来说,H.O.T是一个时期的象征,是一份宝贵的青春影象。

终结后的H.O.T,每年都在粉丝们重组的呼声中各自亮相,又在粉丝的期许下分别发展。

实在单打独斗后的五个人,也都在各自的领域做出了不错的成绩。

队长文熙俊成了综艺大咖;主唱安七炫留在SM当了理事,也做一些电台节目;领舞张佑赫依然在做着他的“亚洲舞王”;老幺李在元一贯在做一些幕后事情;副主唱安胜浩在买卖场上顺风顺水,算是“混”得最好的。

在H.O.T终结的多少年后,我们在各自单飞的他们身上虽然依然看到的是H.O.T的影子,但是每个人新的“标签”,也逐渐粉饰了我们昔日的那份追忆。

“让H.O.T重组”,已经从一种强烈的哀求,变成了一种可望不可即的欲望。

所有人都想得偿所愿,但所有人也都不再强求。

毕竟,H.O.T的粉丝们,9成以上都已经是奔四的人了。

然而,就在所有人都将那个随口一提的欲望深藏于影象深处之后,H.O.T的五名成员溘然在《六六歌》特辑里聚到了一起。

虽然这并非是重组,只是一次合体。
但是3个多小时的特辑,已经足以让盼了17年的粉丝们,热泪盈眶了。

这些40多岁的“老家伙”,在合体后有多火?

这么说吧,如果不关掉弹幕,你根本就没法正常看哪怕一分钟的视频。

很多人都是看了三个多小时,同时也哭了三个多小时。

《六六歌》只是一次特辑,随后,H.O.T又单独举行了一次大型演唱会。

不变的曲目,不变的台风,不变的粉丝,还有那不变的一票难求。

H.O.T的回归,让年轻一代粉丝看到了如今偶像的出发点,让老一代粉丝完成了夙愿。

当我们再次看到五个人同台演出时,大家依然在喊:“重组吧”。

但是比较于19年那种撕心裂肺的要求来说,如今的这三个字,也变成了一种对过去切实其实定,和对未来的祝福。

虽然我也无比想看到他们再出一张新专辑,但是于我而言,H.O.T就像是一瓶适口的凤梨罐头。
我十分渴望尝到它的美味,却又不敢打开。
只希望它悄悄地待在那里,永久不要过期。

本文由芷帆工坊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