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皋伊川书院

鸣皋镇位于嵩县东北,是北宋理学家程颐创办鸣皋书院之处。
嵩县陆浑山之东有鸣皋山,相传有鹤鸣其上,因而得名。
山下是鸣皋镇,唐代墨客王昌龄《送狄宗亨》诗中说到洛阳与鸣皋的秋天景色,诗曰:

访河南嵩县鸣皋镇伊川书院感想沾染千年不衰的尊师重教之风|郑周友 汽车知识

秋在净水山暮蝉,洛阳树色鸣皋烟。

送君归去愁不尽,又惜空度凉风天。

这是墨客在洛阳城外送朋侪去鸣皋的一首诗。
诗中说,秋日的池水十分清澈,山上尚有秋蝉鸣叫。
墨客送别朋友归来,愁绪满怀。
凉风飒爽,本是秋游时节,可惜少了朋友相伴。

6月7日上午,我们在嵩县田湖镇程村落瞻仰过二程故里,即驱车原路返回洛阳,途中经由鸣皋镇,决定前去参不雅观伊川书院。
伊川书院,原名鸣皋书院,是理学家程颐在西京留守文彦博帮助下创办的。
当年,慕名而来的年轻学子相继而来,影响颇大。

伊川书院位于鸣皋镇文化街。
到了文化街,却不知伊川书院在何处。
停下车来讯问,当地人却不知伊川书院。
当说到宋代的一所学堂时,有位六十多岁的大伯说:“喔!
那里叫大柏树。
”前行数百步到了到了门前,临街一道围墙上建有精细的门楼,门前挂着“伊川书院文物管理所”的牌子。
举头看,却创造大门紧锁。
问过路的人,说大门钥匙在斜对面的人家。
前去解释缘故原由,一位五十多岁的姓刘男子拿着钥匙前来开门,他一边开门一边说,伊川书院刚刚修睦,室内还在支配。
大门打开后,他把钥匙挂在门上,说:“参不雅观后,请锁上门,钥匙送过来。

伊川书院大门

走进大门,里面是个大院,劈面一堵新筑的青砖照壁,壁上画着一幅“尊师重道”图。
“尊师重道”是福建将乐人杨时向程颐求学的故事。
杨时自幼聪明好学,熙宁九年考中进士,却不想做官,决心著书立说并献身教诲奇迹。
为了积累知识,杨时赴洛阳拜程颐为师。
有一天,杨时与学友游酢对书中一段笔墨有疑义,便去请教老师。
市价隆冬,行至书院时,天下起了大雪。
进了院门,瞥见老师坐在书房的火炉旁闭目养神,为了不打扰老师,杨时与游酢立在门前期待老师的召唤。
这时地上的雪越积越厚,树木披上了银装,屋顶盖上了白雪,二人站在雪地里都成了雪人。
程颐一觉醒来,见窗外站着两个雪人。
开门看,原来是杨时和游酢,连忙将他们迎进屋内烤火取暖和,并对书中的笔墨逐步讲解。
后来,杨时学得二程理学,回到江苏无锡创办“龟山书院”(东林书院前身),世称“龟山师长西席”,东南学者更是推杨时为“程学正宗”。
“尊师重道”故事也成为尊师重教的千古嘉话。

青砖照壁上画着“尊师重道”故事

走过照壁,后面院中立有一棵千年古柏,树干足有三人合抱,虽然枝杆有些干枯,但枝叶却很茂盛,象征着孔门儒学,历经风雨,一度被批得狗屎不如,如今却仍旧受人爱崇,不仅海内儒学之风盛行,孔子学院已包办到了天下各地。

千年古柏立于院中

古柏树下立有一块古碑,名为《敕赐伊川书院碑》,古碑已经破损,部分字迹尚能看清,碑末刻有“延佑”二字,查“延佑”是元朝的纪年,为公元1314年至1320年间,距今已有700多年历史了。

元代敕赐伊川书院碑

伊川书院修复了三幢房屋,两幢房屋的门关着,只有朝西一幢房屋的门开着。
走进室内,墙上挂着数十幅连环画风格的图画。
仔细看,为明代仇十洲画《圣迹图》。
《圣迹图》又叫《孔子圣迹图》,是苏州两位“吴中才子”的作品,由明代著名画家仇英(字十洲)所画,全部有一百多幅,每幅画都配有文征明撰写的笔墨。
《孔子圣迹图》是我国现存最早、反响人物业绩较全、具有完全故事情节的连环画。
该画从颜母祷于尼山生孔子,到孔子去世后弟子修墓庐,宋真宗祀鲁为止,对孔子的平生业绩进行了详细的描述,是一部形象化的孔子编年史。
《孔子圣迹图》对后世连环画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主要的浸染,它不仅是我国文化艺术宝库中的宝贵遗产,而且具有较高的历史代价和审美代价。
伊川书院这套《圣迹图》无疑是当代的复制品,但粗略浏览一遍,也能较全面地理解伟大的教诲家孔子,以及我国儒学出身与发展的非凡进程。

伊川书院修复后的讲堂

墙上挂着《孔子圣迹图》

走出伊川书院,阁下一户人家门楣挂着“书喷鼻香门第”匾额,门前立有一座碑亭,亭额为“思源亭”三字,亭中立有石碑。
碑文“恩师杨淼洪师长西席教泽碑”。
阁下刻有题跋:夫国运者,仙鹤翔,鸣于九皋,教养兴,人才荟萃。
于故乡杨淼洪师长西席出身书喷鼻香门第,幼时从父诵诗习文,稍长就读伊川书院,博学强记,顿悟过人。
遂以精良成绩考入安阳高中,复因刻苦自励学习河南大学。
弱冠从教先于鸣皋、吉磨、彭婆诸完小。
继任葛寨、鸣皋两初中。
知命之年晋调伊川四高,司业语文,治业严谨,成绩卓然,屡受省市县府奖励。
且广其履历,树为典范,终成一代名师。
师长西席克己奉公,忠于职守,四十年如一日,其传授教化科也以精,其持校规也以严,其处同事也以诚,其待学生也以爱,盖以严师兼乎慈父也。
而今莘莘学子遍于四海,五千学生各有所成。
回顾当年,深感师其门下为幸事也。
师长西席年届花甲,奉调修纂《伊川县志》,既而荐任政协常委,主编《伊川文史资料》。
离休后仍眷恋教诲,应聘各地讲学。
古稀之年,还乡创办义校,惠教故里后生。
不为夕阳余辉微,犹染晚霞满天红。
噫!
师长西席之懿德嘉行,吾辈虽终生奉为模范而犹不及,能不为之呕歌乎。
赞曰:惠风和畅,桃李芬芳,吾师恩德,永志不忘,皋山苍苍,伊水泱泱,师长西席之风,山高水长。
石碑立于1998年,题名为伊川中学历届毕业生。

书喷鼻香门第的尊师碑

受理学大儒程颐所首创的学风感化,鸣皋山下尊师重教之风千年不衰,令人肃然起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