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到汕头大学开会,安排去不雅观潮州广济桥灯光秀。
从汕头驱车一小时,去进潮州古城晚餐。
原来以为多次访问,新鲜感消逝,没有写作灵感了。
不料古风迎面,兴致盎然依旧。

白天参不雅观末了半小时进入开元寺,由于同行蒋述卓师长西席研究宗教,经幢法事等多有先容,不免延滞,出门时创造大门紧闭,门房放工,担心关禁闭了。
不料,留了门,重重拉开,再重重关上。
此时夕阳西下,顿生感慨:吾佛慈悲,民气友善。
潮汕好感,又添几分。

名家专稿|龙舌鱼蚝烙狮头鹅在潮汕吃即文化 汽车知识

开元寺@潮州开元寺公众年夜众号

牌坊街逛过多次,拐进小街,创造潮绣小店,甚是精细精美,金线入绣,凹凸有致,立体感强;隔壁铺面焕然一新,由于一改传统吉祥物题材而极具当代国画感,吴冠中山水小品临摹绣品,竟带出几分时尚。
墙角意外创造吴南生书法,名家呀!
我嚷道。

店主道:名家吗?我还有饶宗巸书法。
我大惊问道:如何得到?店主靓姐淡定一笑:大师是我奶奶的堂哥!
听罢此言,分外惊喜。
奉告广州来访,仰慕大师。
靓姐陈菁菁旋即激情亲切先容潮绣,并没有由于我们没买而失落望,只说缘份呀缘份,让人冲动。

走出猷巷,又顺名人故居路牌拐进另一条巷子,来到松庐,一看门牌,原来又与饶大师有关——他父亲饶锷的故居,后来转卖他人。
饶家曾是潮州城大家豪门,或许家道中掉队脱手祖宅。

潮膳楼,骨子里的潮汕味。
滷鹅抢眼,拼盘有味,鹅头最贵;普宁豆腐,韭菜白醋,独步天下;金汤花胶羹,与广府花胶汤相似;虾仁石榴球,则是平凡食材细致打理,鲜虾仁与菇丁笋丁等为馅,包裹出品,又有西餐品相,煞是都雅,引人食欲。

滷鹅

潮州蚝烙最有名,与台湾煎蚝烙乃同根同源,鲜美蚝仔白白嫩,调入蛋汁油煎成饼,色喷鼻香味俱全,口感柔滑加喷鼻香脆,品质尤为上佳;至于手打牛肉、牛肉火锅等更是妙不可言,美不胜收矣。
便是水果拼盘,也由于用百喷鼻香果鲜汁调味,而显得分歧凡响。

真可谓“食在广州,味在潮州”。

潮州蚝烙

食罢晚餐,再次步入牌坊街,正是灯火万家时候:灯光放射,牌坊与古城门楼通体通亮,层次感凸显,“伟岸与巍峨”已不敷以形容。
古街古楼古城墙,熙熙攘攘居民,灯火通明店铺,锅镬气弥漫小吃,心满意足食客,千年古城传统恰在夜色间延续流动,似古墙下韩江,昼夜奔流,永不止息。

在潮汕可以感想熏染“种田如绣花”,感想熏染油盐酱醋茶日常生活的知足,让人寻思:GDP高低与幸福感并不呈现正比,潮汕人成功地掩护了他们自足的天下。
工夫茶、潮菜、潮工艺、潮敬拜……

广州的学者阿柳认为:虽然潮汕人至今掩护了自足的生活天下,但精英们却没有留驻于这自足天下,只是偶尔回去感想熏染一下幸福。

看来,潮汕人掩护的生活传统并不能完备知足当代年轻人的人生需求,幸福感也是不同人不同意见,就看各自的人生须要什么?这个问题值得辨析一番。

小城市事情机会少,人生选项少,却是确定无疑的。
试想,若没有当年潮汕人下南洋出海打拼,又那有潮汕人的财富与文化影响呢?

澄海,从前,独立县市;现在,汕头一个区。
澄海人说,先有澄海,后有汕头。
前辈晚辈,资历大大不同。

澄海三大名片:红头船,樟林港以及陈慈黉故居。
均与汕头港密切干系。
汕头1860年开埠,一跃而为近代中国主要对外通商口岸,其前世便是澄海樟林港。
历史演进的顺序如下:红头船百年从漳林港出发,随着海岸线后撤,汕头港逐渐替代老码头。
故言前世今生,樟林为前世,汕头为今生。

历史本来便是风水轮流转。
潮州八邑,划出古代潮汕文化版图。
潮汕文化中央历代不同:汉代时是揭阳,唐宋时在潮州,明清时则为澄海。
由于海丝之路的出发点在澄海樟林古港,红头船扬帆远航,海上贸易拉动经济。

有了樟林港,也才有了后面汕头港。
“火轮进入汕头港”,潮汕当代化开端。

潮汕买卖集中汕头港,大量外资进入,而汕头开埠则归功于澄海樟林古港百年铺垫。
从前海船停靠外海,小船拉货顺古港河进港。
澄海樟林古码头,曾经是广东主要的海洋税收之地,广东从澄海樟林港五口征收的税款举足轻重,“乘以弹丸之地”税收竟占全省1/5。

作家丛维熙慧眼,就曾题字:名在汕头,魂在澄海。
亦是前世今生贯通之意。
侨批对澄海近当代发展也扮演了主要角色。

我一进陈慈黉故居,就问汕头市作协副主席陈跃子师长西席:如今乡民生活水平如何?他答:中等,“番畔银唐山福”,从前侨批经济根本打得好。
最早在潮汕籍作家郭小东的长篇小说中读到,继而在江门博物馆看到实物,惊叹数量巨大。
据统计,现存侨批总计约16万件,潮汕侨批超过12万件。

这次汕头大学会议,著名学者高小康教授发言再次提及:亲眼所见8块7毛1面额的侨批,想象外洋打拼的男子,急匆匆赶到银号,倾其所有邮寄故乡亲人……讲到动情处,不禁哽咽。
我心头亦为之一热,怦然心动。

侨批

一位看尽古今事的教授如此动情,可见侨批不但包含金币,还有许多金钱之外的元素:情绪、血缘、家族、伦理等等。
同时,也可帮助我们再次理解“广东离中原很远,离大海很近”的内在涵义。

细细想来,一件侨批既是汇款单——穷苦时期的救命钱,又包含杜甫笔下“家书抵万金”的亲情代价。
对侨批进行政治经济文化、家族伦理血缘等等角度的剖析,均可见其代价。
陈跃子师长西席还专门向我出示了他保留的祖上侨批,令我的认识又更加详细而亲切。

樟林码头贸易如日中天之时,亦是樟林富甲一方之日,有经济财富根本,才有文化教诲,名人辈出。
个中当代散文家秦牧故居就在古港河边——“四点金”成片民居中。

秦牧故居

红头船,出海口,下南洋,成千上万弄潮儿前赴后继,几代接力,终有大造诣者,赢得万千财富,于是衣锦回籍,荣归故里,回报家乡。
人或不回,置田造屋却不延误。
澄海华侨巨富泰国陈慈黉家族便是一例。
投资巨大,不遗余力地还乡构建大宅——载入史册、奇迹般的岭东建筑院落。

陈慈黉故居之大,早有耳闻:一日十二时辰,清晨,推开所有门窗需一个时辰;薄暮,关闭所有门窗须要一个时辰。
既便如此,抵达庄园,依然令我大为惊异:规模伟大,房舍俨然,齐整整一大片。

庄园领悟南洋元素,外来水泥等材料上乘,加之工艺博识,一砖一瓦,一栏一柱,均有潮汕特色与南洋情调。
中国建筑史上评价极高:与苏州园林拙政园、沧浪园、胡雪岩故居,山西乔家大院等中华民居等享有同样的地位。

澄海人性格由于靠近大海,相对来说更爽快更果断,更阳刚一点,不拖泥带水,具大海性情,也便是我们所说“红头船精神”——敢拼敢搏,寻衅大海,寻衅命运。
本地人奉告:澄海人与饶平人近似,比潮州果断;但比饶平有文化;饶平与澄海人地域相邻、情绪相亲。

但外地人则认为:澄海人有点“傲娇”,有一种来自历史传统的优胜感,曾今的经济中央,如今依旧是“玩具之都”,各类历史现实之上风也可视作文化自傲吧?这是否属于“地方叙事”角度?不过,各自偏爱亦是天经地义的。
采风随笔,聊备一说。

澄海在明清时为潮汕中央,引领时尚潮流例证之一:潮剧唱词与对白皆为澄海话,潮剧演员以澄海人为多;潮剧代表艺术家姚璇秋,便是正宗澄海人。

作家陈跃子的父亲是小学校长,爱好写作,有两本作品集。
他的爷爷是澄海村落庄一位民间灯笼的艺人。
这门手艺现在成为他家族承传百年的民间工艺,他的叔叔、堂弟继续了这门手艺。

村落后的竹子,手中的篾刀,祖屋的工坊,无数根金黄色、苗条而柔韧篾条,巧夺天工地编织成灯笼的骨架——其本身便是一件工艺品:线条交织回环,优柔而具弹性,有一种当代设计的流畅动感;阳光照耀下,呈现出迷宫梦幻般图案,令我惊叹。

骨架裹上棉纸,刷上油漆,写上红字,即刻回到从前村落庄岁月,游神节庆的日子,映着月光,亮着烛火。

如今,煌园油纸灯笼,打破传统制作办法与发卖模式,网购网销,走俏市场;这些灯笼不但供当地村落庄节庆游神所用,而且逐步在海内外打开销路,一个大灯笼售价四五百元,对方看样订货,这里纸箱打包,快递到家。
灯笼由小到大,特色浓郁,喜庆吉祥。
有的饭店为了装饰,可以定制一条长龙一样平常的灯笼阵势,煞是壮不雅观。

樟林镇海鲜农庄,尽显澄海美食民间风味。
龙舌鱼,又称狗舌鱼、鞋底鱼,学名比目鱼:扁扁宽宽薄薄鱼身,鱼肉鲜嫩非常;将鱼头用筷子夹住,全鱼入嘴,奥妙节制牙齿和舌头力度,轻轻一拖,鱼肉尽脱,完全鱼骨头拖出口来。

樟林本地作家陈琦命名的加味蚝烙,亦是佳品。
潮州蚝烙根本上填加豆腐鱼,增其口感鲜嫩,豆腐鱼也称龙头鱼,若豆腐入口即化;龙须菜鱼丸汤,龙须菜是专门栽种作为养殖鲍鱼的饲料;鲍鱼属山珍海味排名前列,其饲料也同样宝贵。
竹节蛏乃海产品,口感嫩滑且保有韧性。

龙须菜鱼丸汤

三种粿仔合成拼盘:韭菜粿、虾子粿、芋泥鸭肉粿,各具美味,既可主食,亦可茶点。
陈琦赠我鼠壳粿一袋,造型若尖尖鼠头,上有印字花纹,甚是精美。
鼠壳粿包含馅料,有荤有素,各家任意发挥;比如,菜蔬猪肉馅加虾皮。
粿仔虽小,却亦是鲜上加鲜,特色浓郁。

澄海狮头鹅,名声遐迩,乃至作为名牌进入广州。

此鹅为食材的卤鹅,深得广东食客喜好:“卤鹅研究所”便是当下最红火的连锁食店之一。
狮头鹅乃当下食用鹅中体型最大品种,肉丰硕而味美。
我初访潮汕时就见识了当地人酷爱程度,情有独钟,就爱这一鹅。

意外在古码头石碑旁见到一群圈养狮头鹅,果真伟岸雄壮,昂首阔步,叫声响亮。
我发声呼唤,即刻热烈相应,成群逼近,但相称友好,并不啄我,不由愉快手舞足蹈,仿若指挥一群青春靓仔无伴奏男声合唱呢。

澄海还有奇异林檎果值得一说。
前年文友寄赠四枚,印象深刻。
其妙处有二:果实形状肖似释迦果,与佛祖发髻遥相呼应,我第一眼见,心生佛相;又妙在果肉果皮之间,一层若脂膏一样平常粘稠果酱,入口喷鼻香甜柔润,沁人心脾。

林檎果乃南洋品种落地澄海,经百年造就成为当地名品,1986年荣获“广东省优稀水果优质品种奖”。
人与物产、邮件、建筑、生活办法、代价不雅观传统,多与红头船航海贸易干系。
海风吹拂,“海洋性”水银泻地,无处不在。

难怪潮汕人以“红头船”精神自诩。
“海洋性”,肯定是理解广东地域文化的一把钥匙。
仰望古码头高大红头船,想象潮汕前辈启锚远航:既无钢船铁甲当代动力,又无海洋景象预报保驾;艰巨条件下,以死活寻衅浩瀚大海之情景:其志亦保持不懈,其势亦壮大恢宏!
波涛彭湃澎湃,敢闯敢拼弄潮儿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