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10月31日,长航集团末了一个航班停运。

地点:

九江历史上的今天  10月31日  消失的汽笛声 汽车知识

上海

种别:

交通运输

日清汽船改造的“东方红2号”轮 图源:新浪网

2001 年 10 月 10 日,长航集团宣告,武汉至上海客运航线,即汉申客班轮航线,正式退出客运市场。
该航线是 1873 年 7 月招商局开辟的。
从当年"永宁"号首航以来,已有 128 年历史。

2001 年 10 月 31 日,长航武汉客运有限公司的江申 117 号轮完成申(上海)通(南通)末了一个航班。

资料来源:武汉地方志数字方志馆

一百多年来,那一声声悠长的汽笛,是九江这座城市每一天必不可少的背景音乐,只有偶发的战乱才会将它打断。
汽笛从长江上航行的客运航班上发出,江申(上海长江轮船公司)、江汉(武汉长江轮船公司)都是大块头东北虎,吼起来低沉有力、中气十足,声音蕴含着巨大的能量,自长江上滚滚而来,迸开了浔阳区,从庐山区的头顶上踏过,直达海拔千余米的牯岭。

体积小两号的过三峡的江渝(重庆长江轮船公司)和短途汉九班(武汉九江专线),嗓门就差了一截子,高音强低音弱,近处听起来响亮,就如豹子一样平常,猛地超越甘棠湖,再跑两段,就没了多大后劲。

“江申7号”轮 图源:新浪网

还有很多小船,过江到小池口的、去码头镇的、下湖口的,更远还有走都昌的、跑彭泽的,它们如欢畅的土狗一样平常,兴冲冲地跑出去,快快乐乐地扎回窝。
它们的汽笛更清脆,也只能在沿江这一片回荡。

无论声音有多大,叫起来都要讲规矩。
“呜~~~”的一声长,是要离开趸船,“呜~~~呜~~~”两声长,是申请进港。
每天下午四点半开始,上游下贱来的长途航班都堆在江面上等待泊位,于是你“呜~~~呜~~~”,我也“呜~~~呜~~~”,不知它们在吵架还是谈天。

轮船的汽笛和汽车的喇叭给人带来的感想熏染全然不同,尖锐的汽车喇叭是对他人的陵犯,低沉的轮船汽笛声却是在向你报告安然。
当年,每个九江人都习气了汽笛声,哪怕半夜听见也不会以为吵闹,它是这座长江第二大客运港口城市的 BGM,是九江繁荣与活力的象征,也是她安宁与惬意的表示。

招商局码头,1873年 图源:九江老照片

在长江、鄱阳湖边终年夜的九江人,都跟船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
我们在长江边嬉戏、拍浮,我们坐在江岸边谈情说爱,女人们用棒槌敲打衣服,男人们常常抽着烟看着长江发呆。
时而有轮船在面前飘过,有哒哒哒哒的小快船,有磨磨蹭蹭的胖大的货船,人们一定会停下来举头瞩目的,还是长途客运航班,它们高大、挺立,姿态幽美,是长江上的大帅哥,即便有些外表已迂腐锈蚀的,仍保有着父亲般的威严。

一百多年来,九江人目睹了这些长途客运航班的变革。
咸丰年间,英国人的兵舰开过来了,一群古怪的洋人拿着看风水一样的更古怪的仪器,到了九江岸边东张西望、指来画去。
接着九江就开埠了,洋人们在江边圈了一块地,修起了洋房、洋码头。
美国人开来了水花四溅的明轮船,带来了各式洋货。
然后是英国人的小火轮,白色瘦长的船体,又装货又装人。
到了同治年间,从西门口到龙开河西岸,一排趸船钉在岸边,有咱们中国人的招商局,英国人的邃古,美国人的旗昌,日本人的日清,大清国完了的时候,家家都有航班,每天都有轮船靠岸。

招商局开航九江等地信息 《报告》1873年7月9日

民国那些年,江上愈发热闹了,一天十几二十号客轮,“呜~~~呜~~~”地靠过来,“呜~~~”地又溜走。
老人们说,那时候的船次特殊多,后来是比不了的。

日本鬼子来了,江上到处都是水雷,航班全停。
后来复航也不敢在白天开,怕美国人的飞机炸。
日本人走了,航班再也没规复到当年的景象,九江人的买卖也做不下去了。

解放后,航班又多了,船越来越大了,以前一条船只装两三百人,现在能塞一千多号,停船上岸,乌压压地涌出码头,少焉间把滨江路挤得满满。

早些年航班都叫“东方红”,后来改了,上海船叫“江申”,武汉船叫“江汉”,还有专跑武汉九江的“汉九班”。
最牛的还是九十年代的水翼快船,也是跑武汉九江专线,开得比汽车还快,小船能激起大波浪,所有趸船都随着晃荡。

“江申4号”轮 图源:新浪网

八十年代的滨江路,可热闹了,尤其是四码头那一片,干什么的都有。
那些年,每天早晚呜呜的汽笛声,是九江人的时钟。
早上的汽笛响了,那是武汉来的船,很多搭客会下船过个早,点一笼包子,捧走两只萝卜粑。
总有一群武汉板儿跳下来,显然是来斗殴的,谁怕谁呀。

傍晚的汽笛响了,那是南京、上海开来的船,在九江载客后,逆水 12 个小时,早上到武汉关码头,乘客们下了船就能过早吃碗热干面。

沉着而悠然的日子总会过去。
九十年代往后,坐船的人越来越少,再过些年,九江的经济眼瞅就弗成了,企业倒闭,工人下岗,本市的人口净增长为负数,大批人出去打工,有些人登上了轮船,就再也没回来。

近程的航班首先消逝,那帮土狗般的小轮船很快就被马路上跑的农巴们赶走。
长江大桥修起来了,去江北再也不用乘船。
威猛的大客船越来越少,它们已没有了昔日的光彩,灰头土脸,嗓门也小了许多。
逐渐地,船和汽笛声,都不见了。

1998年涨水时的九江港客运码头 图源不详

1993 年,九江站新客运码头建成启用(见《九江历史上的本日 · 4月3日 · 候船大厅的故事》)。
也便是 1993 年,在公路、铁路的冲击下,中海内河航运载客人数到达了末了一个小高峰后,无可挽回地步入衰退。

2001 年底,长江客运航班停运。
曾经长江上第二大客运港口,就仅留下一个检票口,偶尔来停靠的客船都是游轮,它们豪华、高大、周身洁白,它们又很低调,彷佛不屑于发生发火声响,太响的汽笛声会打扰船上尊贵的客人们。

再也不会有那种回荡数十里的低沉雄厚的 BGM 了,一个时期就这么过去,新的 BGM 是这座拥堵的老城里不耐烦的汽车喇叭声。

旧船票 收藏者:张廷

1993 年,毛宁以一首《涛声依旧》红遍全国,这首歌久唱不衰,已成为时期的经典。
这首歌,也是中海内河航运没落的挽歌。

“这一张旧船票,能否登上你的客船?”

我们还能找到旧船票,但枫桥边已不再停泊客船。

《九江影像志:历史上的本日》是记录江西九江历史的系列短文,每篇撷取九江市及下辖十个县市历史上发生的较有影响力的事宜,配以干系的历史照片、新闻图片、文献书本及笔者拍摄的影像资料,并对事宜缘由及产生的影响作出适当的评述。

本系列每篇选取有明确史料记载确当日发生的一个事宜,如当日无得当的事宜,则在当月中选取(史料记载中有月份无日期者)。
由于笔者水平有限,资料残缺,必有谬误及取舍失落当之处,诚请批评示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