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系史料。
图片由安庆市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供应

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觉醒年代》自开播以来,掀起年轻人追剧热潮,豆瓣评分9.3分。
在不久前公布的第27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入围名单中,《觉醒年代》喜提8个单项奖,个中陈独秀的扮演者于和伟入围“最佳男主角”提名。

陈独秀父子亦有星星火作歌靠少年  第1张

在《觉醒年代》中,陈独秀是当仁不让的男一号,他和儿子陈延年、陈乔年的故事跌宕起伏、动听至深,尤其是全剧即将结束时,陈独秀送陈延年、陈乔年到法国留学,时为1919年12月,但镜头溘然切换到1927年7月、1928年6月,陈延年、陈乔年先后遍体鳞伤走向刑场的镜头,蒙太奇手腕将兄弟俩回眸一笑的面孔叠加在一起,即将远渡重洋的斗志昂扬的面孔,即将年夜方赴去世的大义凛然的面孔,眼神同样纯净,笑颜同样残酷……有不雅观众看到此处,号啕大哭。

《觉醒年代》背后,历史上陈独秀与陈延年、陈乔年父子三人的真实情形如何?采访史学界干系专家,以三个关键词,试图还原充满传奇的父子三人。

关键词一:形象

1991年8月,喷鼻香港新光电影院,78岁的陈哲民看了一部内地的电影,这部电影长达160分钟,但他心神专注,身体始终前倾,没有靠着椅背,也没有讲一句话。
电影结束了,散场了,他还怔怔坐着,没有起身的意思,直到影院做事职员过来催他离开。

这部电影名叫《开天辟地》,是上海电影制片厂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而拍摄,是中国第一部以建党为背景的影片。
陈哲民已有30年没看过电影了,这次女儿陈祯祥从内地来港探望他,在报纸上看到新光电影院上映《开天辟地》电影的广告,就建议他去看。
陈哲民先是谢绝,继而犹豫,拗不过女儿的再三推举,还是去了电影院,没想到,一看就入迷了。

他没法不入迷,这是他第一次在银幕上看到父亲陈独秀比较公道的形象。
陈哲民原名陈鹤年,是陈独秀最小的儿子,他的母亲是陈独秀第二任夫人高君曼。

“1992年5月,我在安徽安庆参加陈独秀的一次研讨会,见到陈祯祥,她亲口给我们讲了这个故事。
”上海立信司帐金融学院教授徐光寿见告,徐光寿还有一个头衔: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他长期从事陈独秀与中共创建史研究。
徐光寿还清楚记得,当时陈祯祥转述陈鹤年的不雅观影心得:“你奶奶比演员俊秀多了……”

问徐光寿:从1991年的电影《开天辟地》,到2011年的电影《建党伟业》,再到2021年的电视剧《觉醒年代》,陈独秀的形象真实吗?

他饶有兴致地开始点评:这三部影视剧,展现了改革开放以来陈独秀的三代艺术形象,电影《开天辟地》比较贴近史实,陈独秀的扮演者邵宏来以饰演李宗仁和陈独秀而有名影视界,“但他的形状跟陈独秀还是有些出入,陈独秀要比他帅,毕竟建党时,陈独秀还年轻,邵宏来演的陈独秀年纪偏大。
”电影《建党伟业》中,冯远征扮演的陈独秀,形状上比陈独秀高大帅气,但是,气质上没演出来,冯远征演得像愤青,动不动就吼叫,演员和编剧都没有把握住陈独秀的气质性情,不足精准,“比如张勋复辟,陈独秀在北大演讲,大吼大叫,不符合陈独秀气质。

徐光寿对《觉醒年代》中于和伟扮演的陈独秀形象颇为认可,“虽然在身高形状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气质上却较为靠近。
乃至一些台词,尤其是演说用语,都尽可能利用陈独秀的遗文资料。
拿捏很精准。

他坦言,第一韶光看完了43集《觉醒年代》,“这个剧很经看,贴近历史,又非常具有情绪,既有救亡启蒙大道理,又有家庭单位的琐事,交织在一起。
有李大钊和陈独秀的战交情,有北大的师生之情,有陈独秀的父子之情,还有陈独秀和高君曼的夫妻之情,等等,让人看了很冲动。

史学界追剧的不止徐光寿一个人。
中国史学会副会长、上海社科院研究员熊月之说,《觉醒时期》尊重了历史的逻辑,恰当、到位地反响了从1840年到1920年的时期特色。
当然,电视剧也免不了有虚构的人物,比如女大学生柳眉,但这个形象是符合那个时期的,“鲁迅讲《三国演义》是‘七实三虚’,《觉醒年代》也如《三国演义》一样,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结合,造诣了这部电视剧。

《觉醒年代》中,陈延年和陈乔年的扮演者都是漂亮少年。
事实上,陈延年皮肤较黑,貌不惊人,1927年6月捕后,他坚称自己是煮饭的厨师,叫陈友生,差一点就瞒过了仇敌给保释出来,令人痛惜的是,他遭到出卖。
陈乔年则是公认的漂亮青年,身材高大,器宇非凡,被称为当时革命者中“最俊秀的人”。

陈延年一贯未婚,陈乔年与革命战友史静仪结婚,生了一个儿子,取名陈红五,当时陈独秀正在失落意之中,这个孙子给他带来不少快乐,可惜孩子不久短命了。
陈乔年被捕捐躯后,组织考虑史静仪的安全,待她生下遗腹子陈鸿后,把她送到莫斯科学习,陈鸿则寄养在朋友家。
史静仪在莫斯科又组建了家庭,但始终惦记着女儿陈鸿。
陈独秀研究威信专家唐宝林在《陈独秀全传》一书中写道:

史静仪1939年返国,设法探求陈鸿,一贯杳无音信,1969年,她在病笃之际,叮嘱连续探求,终于在1994年12月,在福州找到已经60多岁改名为苗玉的陈鸿,她是参加革命40多年的新四军离休干部,生活美满幸福,“这也算是给陈独秀和陈乔年在天之灵的一点安慰。

1928年6月6日,陈乔年大胆就义,年仅26岁,临刑前,狱中战友为他即将被害十分难过,他却乐不雅观地说:“让我们的子孙后代享受古人披荆斩棘换来的幸福吧!

他当时假如知道,他有一个女儿,该多么幸福……

关键词二:转变

1897年8月,“火炉”南京,暑热难熬,18岁的年轻秀才陈独秀坐在乡试考场上,看到了瞠目结舌的一幕:

一个来自徐州的大胖子,一条辫子盘在头顶上,全身一丝不挂,脚踏一双破鞋,手里捧着试卷,在如火的长巷中走来走去,脑袋旁边扭捏着,拖长着怪声念他最得意的文章,念到最得意处,用力把大腿一拍,竖起大拇指叫着:“好!
今科必中!

这真实一幕过于丑恶,乃至超过小说《范进中举》,给陈独秀留下了巨大的生理阴影,直到晚年还影象犹新,跟人念叨此事。
当时他已经开始厌恶科举制度了,但现场看到这一怪状,还是惊呆了,足足看呆了一两个钟头。
在1937年出版的《实庵自传》中,他写道:“在这一两个钟头中,我并非尽看他,乃是由他遐想到所有考生的怪现状,由那些怪现状遐想到这班动物得了志,国家和公民要如何遭殃……因此又遐想到国家统统制度,恐怕有如此这般毛病;因此末了觉得到梁启超那班人们在《时务报》上的话是有些道理呀!
这便是我由选学妖孽转变到康梁派之最大动机。
一两个钟头的冥想,决定了我个人今后十几年的行动。

在乡试中走神发呆两小时,陈独秀落榜,从此告别科举。
中国少了一个举人,却多了一个革命者。
陈独秀所说“康梁”,是指康有为、梁启超。
徐光寿说,从儒学秀才到康梁维新派,是陈独秀平生的第一次思想超过。
从此,他摒弃“举人、进士、状元郎”的老路,踏上一条“康党、乱党、共产党”的新途,改变了生平的思想轨迹和人生轨迹。

徐光寿著有《“三次超过”与“三个选择”——陈独秀对近代中国出路的探索》一书,本书共分六编,全面梳理陈独秀早期思想的“三次超过”:从传统知识分子,经信奉康有为、梁启超的资产阶级改良思想,孙中山的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到选择马克思主义、创建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进程。
徐光寿认为,1919年1月至1920年9月,是一个关键韶光段,陈独秀经历了对西方列强失落望、疑惑到抛弃的进程,完成了从法兰西到俄罗斯、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到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

实在,陈独秀的转变,是当时中国精良知识分子共同的心途经程。
1911年,青年毛泽东乃至这样设想过:孙中山担当新政府的总统,由康有为任国务总理,梁启超任外交部部长。

熊月之认为,近代史上中国至少有四次觉醒,但每次觉醒的情形都是不同的:

第一次觉醒不是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役,而是第二次鸦片战役。
圆明园被烧,代表人物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发起了洋务运动,这次觉醒并没有办理我们的问题;

第二次觉醒是甲午战役之后,中国人第一次被日本人打败了,代表人物是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有了公车上书,有了戊戌变法,这次觉醒也没有办理中国的沉沦;

第三次觉醒是在义和团运动之中,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的丧权辱国,此后有了清末新政,有了孙中山所讲的革命风潮兴起,推翻了清朝、建立了民国,但共和系统编制也没有拯救困难中的中国;

第四次觉醒也便是《觉醒年代》所讲的觉醒。
袁世凯窃夺总统大位之后,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第一次天下大战后,巴黎和会上中国虽胜而辱,中国再次觉醒。
年轻人开始读新书、出国留学,使得这次觉醒的主体与之前很不同,终极出身了中国共产党。
“前一次觉醒是后一次觉醒的铺垫,后一次觉醒是前一次觉醒的升华。
南陈北李,这批北京大学的教授,为何提出做一次翻天覆地的革命呼声与实践?是苦难积累到一定程度所一定发生的!

毫无疑问,作为五四运动的总司令,陈独秀是第四次觉醒中站在时期潮头的人,影响深远。
毛泽东、董必武、蔡和森、周恩来、瞿秋白、吴玉章、李立三、李达、陈望道等人在谈到自己加入共产党时,均称受到陈独秀的影响和教诲。
1920年夏天,27岁的毛泽东在上海老渔阳里2号拜访了陈独秀,谈论马克思主义和湖南改造等问题。
多年往后,毛泽东在陕北窑洞里向美国斯诺回顾:“陈独秀谈他自己崇奉的那些话,在我生平中可能是关键性的这个期间,对我产生了深刻的印象。
1920年夏天,在理论上,而且在某种程度的行动上,我已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
”熊月之点赞《觉醒年代》:“这个电视剧第一次把陈独秀和毛泽东的关系作了清晰妥当的梳理!

值得一提的是,陈延年、陈乔年,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崇奉,却并非受陈独秀的影响,在1919年12月前往法国留学时,兄弟俩信奉的是无政府主义。
《觉醒年代》中,陈独秀就在老渔阳里2号为即将赴法国留学的赵世炎送行时,托他转达陈延年、陈乔年兄弟,希望他们能笃信马克思主义。
陈延年、陈乔年与赵世炎,后来都成了武断的共产主义战士,至去世都未改变自己的崇奉。

关键词三:硬骨头

有一位网友对《觉醒年代》的评论,让人泪目:“他们最早醒来,然后最先去世去……”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中共五大于分外期间在武汉召开,陈独秀、陈延年、陈乔年父子三人在会上同时当选为中心委员,这在中共党史上是第一次。
但短短一年之后,父子三人,天人相隔。

上海虹口区山阴路恒丰里90号,是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1927年中共江苏省委旧址”。
1927年6月26日上午,中共江苏省委在恒丰里90号成立。
当天下午,时任江苏省委布告的陈延年正在开会,仇敌冲了进来,为了掩护其他同道突围,陈延年操起板凳与仇敌殊死搏斗,力竭被捕。
明天将来诰日,中心任命赵世炎担当江苏省委代理布告,同年7月2日,赵世炎于多伦路189号寓所被捕。
恒丰里90号与多伦路189号相距500米,陈延年与赵世炎被捕相隔6天,两人捐躯韶光相差约15天。
1927年底,陈乔年继续长兄遗志,担当中共江苏省委组织部长,1928年2月16日,因叛徒出卖,陈乔年在北成都路刺绣女校召集会议时,仇敌包围了会场……6月6日,陈乔年就义。

什么叫作前仆后继?这便是前仆后继。
捐躯时,陈延年29岁,陈乔年26岁,赵世炎26岁。
他们三人均长眠于龙华义士陵园,墓地牢牢挨在一起。

上海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徐涛说,《觉醒年代》给了陈延年、陈乔年、赵世炎大量的戏份,“他们的经历,证明了中共早期的高等干部是一个危险的职业,他们捐躯的细节也足以冲动我们。
这样的英雄、年轻人,血肉丰满的形象,吸引了当代的年轻人。

陈延年、陈乔年、赵世炎的捐躯,是中共早期的巨大丢失,尤其是陈延年。
徐涛说,陈延年年纪虽轻,但在党内位置极高,由于他能力轶群,深为仇敌所恐怖,“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陈延年奉命“逆行”上海,重修党组织,“当时蒋介石悬赏中共要人,陈独秀3万大洋,周恩来2万5千大洋,陈延年是4万大洋。

提及陈延年的捐躯,不得不提一个叫吴稚晖的人。
当年吴稚晖是中国有名的无政府主义代表人物,与陈独秀同在北大任教多年,吴陈两家可谓世好。
陈延年从小思维敏捷,才智过人,深得吴稚晖欣赏,1919年陈延年和陈乔年到法国留学,便是吴稚晖组织的。
但是在巴黎,陈氏兄弟转向马克思主义,与吴稚晖分道扬镳。

政见不同,并不妨碍君子之交,譬如陈独秀与胡适,但吴稚晖走到另一个极度。
1927年7月5日的《报告》刊登了吴稚晖致上海防备司令杨虎的一封信:“今日闻尊处捕获陈独秀之子延年,不觉称快。
师长西席真天人!
如此之巨憝就逮,佩贺之至。
陈延年之恃智肆恶,过于其父百倍。
所有今日共党之巨子,若李立三,若蔡鹤孙(注:蔡和森),若罗亦农,皆陈延年在法国所造成。
彼在中国之势力地位,恐与其父相埒,盖不出面于国民党之巨魁,尤属恶中之恶!
上海彼党失落之,必如失落一长城。
故此人审判已定,必当宣陪罪状,明正典刑……”

在这封信中,吴稚晖竟然热烈祝贺杨虎杀害了陈延年(当时人们也是从这封信中得知陈延年捐躯的),哪管他是故人之子,哪顾曾经师生之谊,由此可见吴稚晖之阴狠,也由此可见当时斗争之残酷,不容有任何抱负与侥幸。

陈延年、陈乔年均捐躯得非常惨烈,仇敌太希望陈独秀的儿子能够屈从了,严刑用尽,然而,兄弟俩均是硬骨头。
这一点,遗传了陈独秀。

1937年“七七事变”后,淞沪会战随即爆发,日机开始轰炸南京,当时陈独秀正在南京下狱,他差一点在突袭中罹难,却与探望者“谈笑自若”。
当时全国高下哀求开释陈独秀,胡适等名流纷纭出来保释,国民党政府的条件是:保释可以,但陈独秀要具“悔过书”,陈独秀闻之大怒:“我甘心炸去世狱中,实无过可悔!
”并且谢绝保释,说“附有任何条件,皆非所愿”。

国民党政府为了给自己找个台阶下,说陈独秀“爱国情殷,深自悔悟”,所谓“爱国情殷”,实属自打耳光——当时他们因此“危害民国罪”讯断陈独秀入狱。
陈独秀出狱后,急速写了一封声明信:“爱国诚未敢自夸,悔悟则不知所指”,驳斥国民党政府。
这封信他投给《报告》,但后者并未刊发,直到44年后,才由上海《党史资料》杂志挖掘出来。
唐宝林在《陈独秀全传》中写道:直到这时候,人们才知道陈独秀为了出狱并未默认“深自悔悟”,“他在这个问题上并未妥协,确是硬骨头。

1942年5月27日,贫病交加的陈独秀在四川江津一个小山村落的寓所病逝,他有过高光时候,也曾一度消沉,但跟他两个走在前面的儿子一样,终其生平,都是硬骨头。
在他病逝后,他的多年好友、著名学者程演生如此评价:

“他是一贯爽直坦白有激情亲切的人,他丝毫没有功名利禄的思想,是一个爱国者,一个为中国找出路的人。
他酸心中国政治的不良,社会的污浊,学术的不长进,士风的猥琐,想要逐一洗涤之。
他现在去世了,他生平努力的成绩,是存在的。

陈独秀的历史功绩,已经得到实事求是的客不雅观评价。
《觉醒年代》的热播,更让广大的中国年轻人知道了那段波澜壮阔、年夜方冲动大方的往事。

许多年前,陈独秀作《告少年》一诗:“亦有星星火,燎原势竟成;作歌靠少年,努力与天争。

光阴易逝,青春永恒,革命空想高于天!
(肖春飞、孙丽萍、郭敬丹)

来源:新华逐日电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