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鹿蒿玻璃厂出身于1907年,是由江津人何鹿蒿首创的。
如今,在江津博物馆,陈设着数十件鹿蒿玻玻璃厂生产的玻璃器皿。

在材料晶莹剔透的分外构造之间,折射出梦幻朦胧的迷人光影背后,承载着若何的一段故事呢?

声游江津博物馆丨溯回长江枢路鹿蒿玻璃器 汽车知识

本期节目,我们请到江津区博物馆事情职员张廷良老师,带我们一起回望这段流转在琉璃光影之间的历史。

何鹿蒿祖籍湖北, 1883年出生于江津,15岁的时候到江津县城的几水书院求学,受当时争取利权、实业救国思潮的感召,何鹿蒿决心学有专长来报效国家,末了选择了玻璃生产。

1903年,20岁的何鹿蒿留学日本,进入了东京岩城玻璃厂开始学习玻璃制造。
这家玻璃厂是当时日本规模较大的玻璃企业,专学临盆日本皇家的御用玻璃器皿,同时也生产军用探照灯的玻璃片。

在日本学习的三年,他勤学苦读,节制了玻璃生产的技能。
回到家乡之后,何鹿蒿就在重庆江北刘家台建立了鹿蒿玻璃厂。

由于当时海内生产力水平低下,建厂初期,何鹿蒿只能带领徒弟建筑熔炉,安装机器,办理质料制备、玻璃熔制、熔炉掩护、产品成型和退火存储等问题。

为了添置设备和求解技能难题,他还七次乘船来回日本,饱受风浪颠簸之苦。
那么,在这期间有碰着什么特殊困难的事情吗?

1906年,他从日本带回来一个圆炉小模型,用来在砌炉时仿制。
但是与熔炉紧密相连的还有一个烟囱,按当时的生产工艺哀求烟囱高达20米,这在重庆没有先例,也找不到一个能建造这种烟囱的技工。

何鹿蒿只能亲自了局摸索研讨,和工人一道搬运材料,度量尺寸,反复修正,耗费了大量体力心力,历时两个月,终于建筑好了第一座圆炉和烟囱,成为当时重庆工业烟囱之最。

几经波折之后,玻璃厂终于办起来了。
扩大生产、培训技工,由于先天条件薄弱,工业环境羸弱,何鹿蒿和工人们付出了比凡人更多的艰辛努力。
所幸,付出终是得到了回报。

听说,当时鹿蒿玻璃厂的玻璃产品还得到过一些奖项,都有哪些奖项呢?

重庆鹿蒿玻璃厂生产的产品紧张有杯子、盘子、灯具等日常用品,还有人工吹制的各种玻璃瓶、玻璃罐,这些玻璃制品采取了滚花、印花、游花等高等美术工艺和技艺,品质优秀而且都雅,以是多次得到了成渝两地商品赛会的金质奖章;宣统三年,也便是1911年,又荣获了巴拿马天下商品展览会一等奖。

当时人们有婚嫁喜事,都要置办鹿蒿玻璃厂生产的玻璃制品,产品销路非常好,不仅在重庆最繁华的商业市场设有专销门市部,还在成都东大街闹市区设有分店。
当时成都每年都要举办花会,鹿蒿玻璃厂的玻璃产品每次都会发卖一空。

解放后,何鹿蒿的专业技能受到行业敬仰,他终其生平苦苦探索玻璃生产技能,奋斗精神更令人称道。
在几十年的玻璃生产奇迹中,何鹿蒿不仅是重庆玻璃制造业的创始者,还为川渝地区培养了一大批玻璃技能人才,为西南的玻璃工业的发展也做出了积极的推动。

“顽石通灵,造出琉璃天下;斯入不出,谁收破碎河山。
” 1970年何鹿蒿因病去世,享年87岁。
斯人虽逝,但这段艰辛而辉煌的岁月却在重庆工业史上留下了流光溢彩的一笔,何鹿蒿从小坚持的实业救国空想,终极得到了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