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作为中山大学民俗丛书之一,谢云声编《闽歌甲集》出版发行了。
据姜彬主编《中国民间文学大辞典》先容:“本书收入编者从一九二二年至一九二八年期间在福建各地采集的歌谣二百五十首,个中童谣一百零五首,民歌一百四十五首。
地方土语,不加润色,保存本来面孔,加以表明,便于理解歌词内容。
书前有顾颉刚序。

顾颉刚是著名的历史学家,他为什么要为这本《闽歌甲集》作序呢?起因于1918年兴起的北大歌谣运动。
1920年,北大歌谣研究会正式成立,创办《歌谣》周刊,在全国范围内积极搜集民间歌谣并进行研究。
蔡元培、胡适、李大钊、鲁迅、周作人、沈尹默、沈兼士、顾颉刚、刘半农、钱玄同等文化大家引领一批知识分子把学术研究的视角转向民间文学,以此推广新文化。

闽歌甲集中的平易近谣月光光 休闲娱乐

顾颉刚是歌谣研究会早期的主要研究职员,亲自编订了《吴歌甲集》。
1926年10月,顾颉刚在厦门大学国学院担当教授。
他在厦门结识并时常鼓励谢云声抓紧编写《闽歌甲集》,以便与《吴歌甲集》共同出版。
谢云声出生于1907年,祖籍福建晋江南安,成长于厦门,曾担当厦门同文书院华文部文史教员,还兼任《江声报》《厦声报》等多家报社的副刊编辑。

在为《闽歌甲集》所写的序中,顾颉刚提出福建人唱了三四千年的歌谣,但是这些歌谣《诗经》未曾记载,《汉乐府》没有收录,也不见载于宋人编的《乐府诗集》,更由于交通堵塞、方言隔阂,导致见不到福建的歌谣,以是他讴歌谢云声编的《闽歌甲集》是“福建民间文艺的第一部,是很可纪念的”。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得轰轰烈烈的歌谣搜集运动,搜集种类大体包含童谣、情歌、山歌、渔歌、月歌等,月歌是非常主要的题材。
在1923年底《歌谣》周刊创刊一周年之际曾出版了一册纪念增刊,其内容除了研究论文之外,还收录了许多月歌,鲁迅师长西席为《歌谣纪念增刊》设计封面,沈尹默题写刊名,还在封面左上角题写了一首歌谣:“玉轮光光,打开城门洗衣裳,衣裳洗得白白净,来日诰日好去看姑娘。

而谢云声编《闽歌甲集》的250首歌谣之中,个中有9首同题月歌《月光光》。
在《闽歌〈月光光〉的比较》一文中,谢云声指出:“我们要知道我国南方的歌谣,实多于北方,尤其是要知道我们闽省的歌谣,更多于浙赣二省,由于歌谣的产生地,大半都是在山峰重叠水道险阻的地方,越见发达,福建和北方几省的声气,自古本是隔绝,歌谣当然较多于他省。
”接着说道,单《月光光》这个题目他就已经搜集了几十首,若扩展为搜集以月为题材的歌谣,估计有几百首。

《闽歌甲集》中的9首《月光光》歌谣通畅于福建的南安、泉州、惠安、永定、龙岩、漳州、上杭等地。
如通畅于南安和泉州一带的《月光光》歌词如下:“月光光,秀才郎;骑白马,过南塘;南塘莫得过,拿猫来戴髻;戴莫着,磨刀石。
”歌词后的注释提出“这歌相传是反郑成功的党人所造的”。

《歌谣》周刊第一百八十号唐涛辑录了一首通畅于福州乡间的《月光光》,与前首歌词比较较有异同之处:“月光光,照池塘。
骑竹马,过黄塘。
黄塘水深不可渡,拉猪渡。
”“黄塘”应为“洪塘”的讹音,它们的福州方言音相似,指的是福州侯官县洪塘乡,此地以出过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状元翁正春而有名。

郑天挺等主编《中国历史大辞典》先容翁正春:“明福建侯官(今福州)人,字兆震,号青阳。
万历进士。
授修撰,累迁少詹事。
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擢礼部左侍郎,署部事。
天启元年(1621年)进礼部尚书。
以劾魏忠贤忤旨,次年乞归。
后卒于里。

地以人显,人以地传,“洪塘”作为出过状元之地被民谣广为传唱,应是可以理解之事。
然而原形彷佛并非如此,由于这首歌谣相传肇端唐代。
王怡挺主编《台江区志》指出:“唐建中年间(780—804年),福建不雅观察使常兖,用歌谣为手段,教民众学文化,民众在日常生活中也唱歌作谣。
”这首《月光光》相传为常兖所作。

1933年《民俗》第115期揭橥了黄仲琴《月光光歌》,也证明了这一说法。
作者在文中转引1855年福建墨客李家瑞著《停云阁诗话》:“吾郡山歌,《月光光》一阕,唐不雅观察常兖所作……歌云:‘月光光,照池塘,骑竹马,过洪塘。
洪塘水深难得渡,娘子撑船来接郎。
’音节清越,情致缠绵。
别的乃村落童所续,非原作也。
”此处直接点出地名“洪塘”,而不是前面两首所写的“南塘”或者“黄塘”。
这里讲“村落童所续”,是指“娘子撑船来接郎”这句,接下来又有人续了“问郎长,问郎短,此去何时返”。

在福州民间还有一种说法,听说戚继光在与仇敌打仗时,用这首《月光光》作为暗号,以是有些地方也传为戚继光所作。

另一首《月光光》有十几种大同小异的版本,《闽歌甲集》所收录的版本歌词如下:“月光光,娘心伤,一枝言,二枝全,盐草桥,落花园。
一姊嫁一洲,二姊嫁东门,三姊嫁马口,四姊嫁钟山。
一姊来,金龙伞,二姊来,金桶盘,三姊来,金交椅,四姊来,恨到去世,恨我伯母铁心肝,嫁躲十重九重山,来做客,一阵风,一阵雨,一船冷水灌肠肚。

1933年《民俗》周刊第123期王智章辑录了11种相似版本,除了第十一首与《闽歌甲集》中这首完备相同之外,别的10首均有不同之处,但是大意相同,仅细节不同。
大意是一个娘生了四姐妹,前三个嫁得好,回外家穿金戴银,第四个因嫁得差而向她妈抱怨。
不同歌词在女儿所嫁地点上显示出差异,如“大的嫁福州,第二的嫁泉州,第三的嫁海鞍,第四的嫁上山”;又如“大姊嫁福州,二姊嫁‘猴溜’,三姊嫁同安,四姊嫁上山”。

描述嫁得差的笔墨完备表示了福建方言特色,如“受大风,受大雨,吃人鼎底糜,配人蚊子干”“吃‘靘饭’冷心肝,配‘菜补’,‘玷’心肝,穿到一领破棉裘,补到万万千万线,脚踏牛屎干”“养女儿嫁入山,吃人‘湆糜’水,配人咸菜干”“嫁囡十重九重山,脚踏影大门关,无一只针,也无一条线,可来补被单”。

为什么谢云声要用方言来记录歌谣呢?由于歌谣研究会意在采录保存全国各地歌谣的原始状态,以便于后来者进行专门研究。
早在1922年12月6日,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在《本会征集全国晚世歌谣简章》中就明确指出在采录歌谣时“歌辞文俗一仍其真,不加以修饰,俗字俚语亦不可改为官话”。
《歌谣》周刊亦多次发布《投稿君把稳》,第二条把稳事变为:“歌谣中的文词无论如何,不可润色。
”谢云声从1922年之后时断时续开始搜集福建歌谣,显然虔诚实行了这一搜集原则。

纵不雅观《闽歌甲集》,有许多地方都是用闽地方言直接记录的,理解当地措辞的读者诸君,若读到这些词汇,相信一定会会心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