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6日,大年初一,河南林州河顺镇王家沟村落村落民们拍了全村落有史以来的第一张全村落福。
受访者供图

近四米见方的大红“福”字悬挂在舞台中心,上面是写有“河顺镇王家沟居民委员会2018年春节全村落福”的大红条幅。
这样喜庆的背景下面,是700多人笑逐颜开的脸。
2月16日,大年初一,河南林州河顺镇王家沟村落村落民们拍了全村落有史以来的第一张全村落福。

一个留守山村的全村福从没有像今年过年这样热闹 汽车知识

为预备拍这张百口福,55岁的村落支书申文生忙了近半个月,除了支配背景,他要通过各个渠道关照乡亲们回村落来拍照。
近些年来,村落里年轻人纷纭离开,只剩老人和妇女留守。
申文生一开始心里也没底,虽然王家沟户口在册职员有820人,但预估“能来三百人就不错了”。

终极,拍全村落福的来了700多人,虽然拍完照,大多数人“就地终结”,从哪儿来的回哪儿去,申文生还是以为心里“得劲儿”,这么多年,大家还能调集到一起,解释没忘本。

“村落落的人越来越少,年轻一代险些没有可能返回家乡,说不定哪天就空了。
”申文生说,他想通过拍全村落福的形式,给大家留个纪念,也留住全村落人的面孔和影象。

“多少年了,过年从没有像今年这样热闹”

在87岁路榜芹老太太影象中,王家沟村落已经良久没有这么热闹过了。

清晨7点多,人们就开始陆陆续续地向村落里集中。
离村落口还有500米就挤满了私家车,连村落委会大院里的空地上也是。
村落民聚拢在广场前,老人们坐在凳子上话家常,妇女们转成圈扭秧歌,年轻人进行拔河比赛,孩子们玩“老鹰捉小鸡”,场面“相称红火”。

广场指的是村落里的一个露天影院,红砖砌的,建于上世纪70年代,门头上的牌匾铁锈斑驳,依稀可以辨认出“河顺镇王家沟戏院”几个字。

申文生还联系了村落里的锣鼓队和秧歌队。
“锣鼓响着,秧歌扭着,生动生动气氛。
一热闹,大家也愉快。

下午一点多,大家开始摄影前的准备。

“70岁以上的老人往中间坐,年轻人上到戏台,小孩们往前站。
”大喇叭一遍遍高喊着。
申文生一边惊悸失措地为村落民排位置,一边把因含羞等躲在一边的人拉到镜头前。

74岁的王长富和其他老人坐在中间位置。
他说,一眨眼几十年过去,上年纪的还熟习,那些年轻人和小孩子,他基本都不认识了,不断问:这个是谁谁家的,那个是谁谁家的?

早在一周前,王长富就给孩子们打电话,哀求都回王家沟村落拍全村落福——退休后他就搬到林州市区居住,虽然只有21公里,但良久没有回来了。

人齐了,拍照师煽惑大家喊口号:“王家沟全体居民祝愿林州父老乡亲新年快乐”,末了加一个“耶”字。
老年人对付摄影最为合营,他们笑得愉快,挥动手;孩子们比着剪刀手,有的转头喊妈妈;年轻人熟习不熟习的站在一起相互寒暄。

下午三点,随着咔咔的快门声,700余人拍下了他们第一张全村落福。

村落民中年纪最大的路榜芹高兴得合不拢嘴。
“村落里一说要照‘全村落福’,在表面的人就都回来了。
多少年了,过年从没有像今年这样热闹!

铁与矿下的繁荣与没落

在一些上了岁数的村落民影象中,王家沟村落最热闹的时候还要推到三十年前。

这个位于太行山脚下的山村落,曾一度被当地人称为“小喷鼻香港”。
1958年大炼钢铁时,这里当选定为安钢东冶铁矿区。

“这里原来各处铁矿石。
”当了30年矿工的王长富,指着远处的山头描述,一掏两个洞,用老炮装上几吨炸药,哗啦就把半个山给起了。
后来是钻洞地下采,“一人粗的铁杆子,一二十米高,装上药一炸,轰隆,一大片全松了。

1958年,王家沟勘探出有优质铁矿,安钢开始进行大规模开采。
原来千口人的小山村落,溘然涌进五六千矿工。

为了安置这些矿工,王家沟让出600亩地皮。
村落主任王文生回顾,起初,矿工们下工后连住的地方都没有,只能借宿在老百姓家里。
挖矿用的铁锹等工具,扔了满大街。
随着机关办公楼、机电车间、子弟学校、浴池、职工宿舍楼、火车铁道等的培植,王家沟兴盛起来。

“以前村落里什么没有?周遭几十里的百姓,都排着队来我们这打酱油打醋。

而拍全村落福的“王家沟戏院”,每到晚上更是人头攒动。
村落民回顾,当时,这里险些每天都有露天电影播放。
附近几个村落庄的人,都会早早搬来小板凳坐在台下,恐怕占不到好位置。
夜幕降临,有人站在凳子上举手呼唤,有人晃动手电探求亲朋,卖铅笔瓜子玩具的小贩吆喝着。
“演啦演啦演啦”……第一束白光射到银幕上,广场上再次欢腾,夹着孩子们的尖叫声。

那时候的王家沟村落,即便夜里也是鼓噪着的,戴安全帽的矿工在小饭铺饮酒划拳,下了学的孩子们挤在图书室和供销社,免费班车从火车站、安阳两地将人拉回村落里,两侧尽是吆喝着卖糖卖菜卖玩具的小贩,还有银行、邮局、发廊、澡堂、招待所,都是人。

铁与矿,支撑了王家沟村落几十年的繁荣。

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村落庄附近山体大矿体逐渐采完。
资料显示,1993年底,东冶铁矿累计采出矿石842.69万吨,1994年底已全部采完。

此后,戴安全帽的工人全部撤走。
随之,南来北往做生意的人也走了。

零散的矿体又支撑着王家沟度过了十几年。

一贯到最近几年,随着矿石资源彻底枯竭,村落庄里的年轻人,也不得不为了生存外出打工,很少回家。

“在村落里能干什么?耕地没了,学校、医院、商店,什么都没有了。
生病没有办法治,孩子上学没人照顾,买点吃的都得跑几里地。
”村落民们说。

“王家沟生,王家沟长,成人往后王家沟破落了,走了”。
在外事情的王生远说,他这一代人经历了村落落的辉煌,也见证了村落落的失落落:年轻时候有矿山养着,到了中老年反而背井离乡,到内蒙古、山西等地,连续从事开采、拉矿、运输等行业。

按村落委会的记录,王家沟村落户口在册人口820人,由于外迁和职员外出事情缘故原由,常住人口目前仅有400余人。

留住乡愁

王家沟间隔河顺镇十几里地。
道路两侧荒山连绵,光秃秃的,只长了些野生黄连树。
低矮的砖瓦房掩映在灰蒙蒙的山色中,沿着山沟直上到半山腰。

“现在不成点了。
”村落主任王文生感慨,以前河道多,龙池沟、金牛池、运粮河,附近活水没有断。
几十年来点炮崩山,植被毁坏,耕地很少,水位低落,如今都是吃地下水。
“上年纪的故地重游,提及来还掉泪呢。

也有部分村落民在山沟开辟一小块地皮,种上玉米等农作物。
“靠老天爷用饭,去年旱得太狠,都没结籽。

此前的厂矿车间等都已废弃。
广场对面是东冶铁矿办公楼,玻璃破损楼层断裂。
职工子弟学校大门紧闭,浴池、宿舍食堂玻璃破损,火车道被荒草覆盖。
路上零散可见铁矿石,远处是满山的黄连树,有的还搭着鸟窝。

村落支书申文生认为,现在的王家沟村落“越来越顾不住摊子了”。

近些年来,村落里年轻人纷纭逃离,只剩老人和妇女留守,“平日里一户户人家锁着大门,红白喜事都找不到人帮忙。

“村落落的人越来越少,年轻一代险些没有可能返回家乡,说不定哪天就空了。
”申文生说,他想通过拍全村落福的形式,一是为了生动大家的文化生活,二是为了给大家留住乡愁。

官方公布的数据显示,2002年至2014年,中国自然村落由363万个减至252万个。
这意味着,均匀一天之内就有253个自然村落消逝。

申文生说,他也对王家沟的将来感到担忧。
随着韶光推移,拍“全村落福”的老人一个个故去,中年人外出奔波,小孩子们相互不认识。
那时候,王家沟或许就和这些废弃的大楼、生锈的机器、荒废的火车道一样,再也无法运转,只能成为迢遥的影象了。

“树高千尺,落叶归根,王家沟村落寄托着我们世代人的乡愁,凝聚着每个人的影象。
”申文生说,乡亲们也不肯望王家沟末了成为荒漠的屯子、留守的屯子、影象中的故宅。

申文生在村落委会事情了17年,他以为人在这个位置要有担当。
这几年村落里也一贯在尽力改变村落庄面貌,包括修进村落公路,搞植被绿化。

申文生说,他想做的事情很多,比如规复耕地和植被,填山造林,搞休闲采摘、林下养殖等。
但最想做的,是搞个工矿旅游遗址,游客们能顺着索道或者小火车,上到矿坑体验。
“村落里以前是安钢旧址,如果我们能拿到投资,开拓成旅游项目,就有很多的就业机会,就能把年轻人吸引回来。

同题问答

新京报:用一个词来总结2017年。

申文生:全村落福。
这不仅仅是拍了一张照片,而是希望老百姓更加幸福。

新京报:过去一年家乡最大变革是什么?

申文生:俏丽村落庄培植,把进村落公路两边全部绿化,路灯全部改换。

新京报:新的一年有什么欲望和方案?

申文生:村落里以前是安钢旧址,想打造成工矿遗址,开拓旅游项目,把年轻人吸引回来。

新京报:你最关心的社会问题是什么?希望怎么改变?

申文生:村落里的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
想老人有所养,儿童有学上,只管即便改变村落庄面貌。
( 李骁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