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组数字显示:该镇年生产女裤6000余万条,产值超过30亿元。在武汉汉正街衣饰市场,八成以上女裤来自毛嘴。全国三大女裤板块,毛嘴霸占一席之地。“瞄准百亿家当,打造全国女裤之都。”位于江汉平原的小小毛嘴镇,目标远大,口气不小。
这种底气来自哪里?24日,前往探访。
毛嘴、广州、义乌三足鼎立
翻看舆图,毛嘴镇地处仙桃、天门、潜江三地交汇节点,区位上风十分明显。
318国道穿镇而过。走进占地面积1100多亩的服装家当园,一栋栋标准化厂房拔地而起,颇为壮不雅观。
裁剪、缝纫、钉扣、挂牌、打包、装箱……在亿雨轩衣饰公司,二楼偌大的生产车间,电脑数控缝纫机整洁排列,上百名缝纫工动作麻利,布片在手中翻飞。“正遇上发卖旺季,有多少销多少,供不应求。”公司卖力人章家兵忙得团团转,该公司满负荷生产,每天生产女裤4000至5000条,年生产总量130万条。
毛嘴镇副镇长王池灯先容,像亿雨轩这样的服装企业全镇共有153家,目前正昼夜生产,应对旺季需求。据统计,该镇整年生产女裤6000万条旁边,产值超过30亿元。
从全国范围来看,广州的牛仔女裤,浙江义乌的美体女裤和毛嘴的休闲女裤,呈三足鼎立格局,垄断着全国90%以上的中低端女裤市场。“作为江汉平原的一个小镇,能与广州、义乌齐名,并在全国女裤市场霸占一席之地,毛嘴的实力不容小觑。 ”王池灯认为,毛嘴女裤还将拥有更大的舞台。
承接家当转移,毛嘴裁缝还乡
说到毛嘴女裤,不能不提毛嘴裁缝。上世纪70年代,毛嘴镇一家服装厂红极一时。那时,当裁缝是毛嘴镇男女老少最神往的职业。“不风吹雨淋,比干木工泥工强多了。”
鑫兄弟衣饰有限公司卖力人谢松高便是这家服装厂的一员。16岁初中毕业后,他进厂当学徒,20多年来,谢松高先是随着别人打工,后来带着几个工人单干,逐步地自主门户当起老板。“这险些是每一位毛嘴裁缝成功逆袭的轨迹。”谢松高说,在汉正街的服装厂里,来自毛嘴的家当工人霸占半壁江山。据不完备统计,毛嘴裁缝出身的服装企业老板达800多人。
2011年前后,汉正街、长丰村落等服装生产密集区域面临拆迁,不少企业选择易地迁居至四台、盘龙城工业园,基本未出武汉市。“厂里毛嘴老乡居多,把工厂搬回老家去,避免了奔波之苦。”谢松高动了回家的动机,但事关迁厂又谈何随意马虎。
当时,毛嘴镇敏锐地意识到“承接汉正街家当转移的主要机遇”,镇政府应时打出“欢迎老乡回家”感情牌,出台一系列优惠方法,条条回应企业痛点:建筑厂房、拎包入住、免征税收、贴息贷款………面对家乡的盛情,谢松高带着百余老乡把服装厂搬回老家,红红火火地开张了。
紧接着,处于不雅观望中的服装企业老板一个个主动还乡洽谈迁居事宜。2011年至今,从广州、深圳、武汉回迁毛嘴企业从8家增至153家,6年增长近20倍。筑巢引凤激活“归雁经济”。
填补短板,让女人都穿毛嘴裤
“一对夫妻进工厂,一年一辆车,两年一套房。”在毛嘴镇服装工业园,工人开私家车高下班已不是新鲜事。今年初,毛嘴镇船埠头村落,90后夫妻别文霄、蔡珊从武汉还乡在亿雨轩衣饰公司打工,每人每月可挣8000多元。“人为没少,离家近了,每周都可以回家看4岁的孩子。”小两口很知足。“做些钉纽扣的手工活,月收入3000多元,轻轻松松就把钱挣了。”59岁的丁运枝说,农闲时也会到服装厂打工。“高峰时,毛嘴镇有3万工人在做女裤。”王池灯说,随着回流企业增加,家当工人需求激增,就算周边工人都招来了,仍旧捉襟见肘。
除了用工紧缺,毛嘴女裤原创设计能力不敷、自主品牌影响力欠缺等短板日益显现。王池灯表示,该镇正积极与甘肃、贵州等地人社部门互助引进家当工人,推进生产末端自动化。镇里方案投资1.5亿元建筑创展中央,兴建电商物流园区和辅料家当园,引入T台秀和服装展览会,扩大品牌有名度,让女人都穿毛嘴裤。
毛嘴服装企业也在行动,他们成立青年企业家互助同盟,摒弃单打独斗,抱团闯市场,提高抗风险能力。( 张卫华 雷巍巍 通讯员 茅轩)
此稿件为延展阅读内容,稿件来源为: 湖北日报。如创造政治性、事实性、技能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供应稿件的纠错信息。
关注新华网公众号 下载新华炫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