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王铭禹

位于甘肃河西走廊西真个酒泉市,景象干旱少雨,戈壁广布,耕地资源有限,曾是制约农业发展的短板。
近年来,当地政府充分利用戈壁面积广、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的特点,不断增加科技投入,大力建造日光温室,逐渐发展出了高产高效的戈壁农业,使万亩戈壁滩成为“新粮仓”。

戈壁滩缘何成为新粮仓解码甘肃戈壁农业背后的黑科技 汽车知识

戈壁滩上崛起万亩“粮仓”

深秋时节,河西走廊层林尽染,美不胜收。
在酒泉市肃州区银达镇六分村落的戈壁农业家当园内,一栋栋日光温室整洁地排列在道路两旁,棚内的黄瓜、西葫芦等蔬菜长势喜人。

34岁的丁海是土生土长的酒泉人。
在他印象中,这片家当园过去还是“风吹石头跑,地上不长草”的光景,“一到冬天菜价贵得吓人”,不少人无奈外出务工。

为了生存,“向戈壁要粮要菜”成为当时不少群众的心愿。
银达镇农林中央主任李凯见告,在理解到国内外有不少地方在旱地上种出了粮食和蔬菜后,当地政府组织干部外出多方稽核,开始挖掘这片广袤戈壁滩的潜力。

李凯说,戈壁只管干旱贫瘠,但也有突出上风:昼夜温差大,光照资源丰富,年日照小时数达到3000小时以上;地域广袤,能最大限度阻断病虫害传播。
这些都为蔬菜瓜果供应了良好的成长环境。

从2011年起,银达镇通过庄家自筹资金,政府配套水、电、路等根本举动步伐以及贴息贷款等帮扶方法,在戈壁上建起了第一批温室。

2012年,丁海拿出30多万元积蓄,自建了9个日光温室种蔬菜,当年他就尝到了甜头。
如今,他的温室不仅大规模栽种蔬菜,还成功种出了火龙果、柠檬、无花果等“奇异物”,发展起了采摘不雅观光农业,成为临近城镇居民的网红“打卡”地。

从政府支持,庄家零散培植,到政府勾引,企业、互助社大规模培植,经由近10年景长,昔日的戈壁荒滩已经成为一片片郁郁葱葱的“菜园子”“果篮子”。

目前,肃州区已方案培植了4个戈壁农业家当园,建成日光温室面积2.5万亩,成为西北有名的戈壁举动步伐农业示范县。
环绕蔬菜栽种,当地还发展了育苗、尾菜处理、蔬菜加工等一批高下游家当,不断助力当地农业高质量发展。

“黑科技”助力日光温室提质增效

附近中午,温室内温度不断升高,庄家范立德打开手机运用软件,按下卷帘透风按钮,覆盖在棚顶的保温棉布缓缓卷起,室内瞬间凉风垂垂。

在肃州区总寨镇沙河村落总寨戈壁农业家当园内,范立德向闇练地演示着一座日光温室的智能化操作。
在这款App上,还聚合了水肥一体化、室内温度监测等掌握系统。
通过网络,温室内蔬菜成长、田间管理情形,都可以实时反响到总寨园区技能中央的监测大屏上,可以及时参与管理,当地的栽种专家还可以供应远程技能辅导。

“以前种玉米,一亩地收入1000多元,而一座大棚一年能收成2茬到3茬,收入3万多元。
”10多年前,范立德还乡承包大棚。
如今,他已经成为远近有名的栽种大户,还成立了互助社,带动其他庄家增收致富。

戈壁种菜,水是关键。
肃州区政府将宝贵的祁连山冰川融水,通过水渠、管道运送到园区,再结合膜下滴灌、微喷等节水技能,极大地提高了水的利用率。

总寨戈壁农业家当园管委会主任闫生军算了一笔账,同样种一亩黄瓜,在大田栽种一个成长周期须要用水近3000立方米,而一座温室大棚1.5亩地,利用同样的水量,不仅能快速长出一茬黄瓜,还能套种豆角等作物,产量大幅提升。

闫生军说,目前在一座普通温室大棚内,利用的各项技能达到27项,个中各种专利技能11项。
正是一众“黑科技”的利用,为戈壁持续增产“保驾护航”。

既要种得好,也要卖得好

凭借前辈的科技手段,戈壁日光温室栽种的蔬菜品质高、口感好,市场前景广阔。
然而,好产品不即是好商品,这些品质优质的蔬菜过去很难卖上好价钱。

闫生军说,错峰栽种、反时令发卖,是戈壁日光温室蔬菜的特点。
每年冬春时令,市场蔬菜少,能卖出好价钱,而一到夏秋时令,大量耕地蔬菜上市,温室蔬菜不得不与这些蔬菜“同台竞技”。

“以黄瓜为例,冬季一斤批发价能卖到四五元,而夏天批发价一斤仅1元旁边,还是价钱好的时候。
”闫生军说,关键在于短缺产品认证、品牌培植以及仓储、冷链运输。

李凯表示,产品终极要发卖出去,还是要靠品牌、品质和品种。
种得好弗成,还要具备与之相适应的当代经营模式,包括仓储、冷链运输、产品认证、市场营销等浩瀚环节。
“现在品种的问题能够办理,品质能担保,但品牌问题还要持续加强。
”李凯说。

目前,当地政府正勾引企业、互助社和栽种大户加大品牌、牌号、产品的认证和宣扬,认证各种无公害农产品30多个,戈壁雪润、戈壁绿产、敦煌飞天等名优品牌逐步打响。
一批冷库、仓储、冷链等举动步伐也在加紧培植,增加向东部发达地区发负责度。
戈壁农业正朝着高效、生态、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路子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