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传闻与“标签”,走进真实的凉山
认识大凉山,并非一件易事。说她俏丽、富饶,说她贫穷、掉队,彷佛都对。
四川省西昌市邛海边,在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内,矗立有一座巨大的雕塑,姑且把雕塑叫《绳索》。
雕塑前一块石碑上刻着4句话:“一根粗大的绳索,一段弯曲的历史,一个觉醒的过程,一个崛起的时期。”艺术家的设计和4句注释,寓意深刻,发人寻思。
提及大凉山,知道的人该当不少。在人类学家眼里,她曾经是人类保存最完全的奴隶社会活化石;在文化学者眼里,她是拥有上千年残酷文明的神秘之地。
喜好旅游的人,对大凉山更熟习。在他们眼中,凉山有激情亲切旷达的彝族火把节,有俏丽的邛海、瑶池般的螺髻山、浪漫的泸沽湖,还有名列“天下十大大峡谷”深度之首的大渡河大峡谷,更有令国人自满的西昌卫星发射基地。
但对那些不熟习大凉山的人来说,媒体尤其是自媒体中常见的“峭壁村落”“人畜共居”“吸毒”“辍学儿童”等标签,共同构成了一个极度掉队的印象。
拨云见日,让我们走进真实的凉山。
“峭壁村落”到底有多少?
传闻:提及大凉山就想到“峭壁村落”
实情:“悬”不“悬”没有界定标准
这是一道选择题。回答“有”或“没有”,彷佛都精确,也都禁绝确。
先说说“有”的精确性。
四川盆地周边的秦巴山区、乌蒙山区、大小凉山彝区和高原藏区,不仅是“蜀道难”的紧张分布区域,也是四川四大连片穷苦地区。
这里山高谷深,阵势险要,分布着大量的高寒山村落(媒体又称“峭壁村落”),生存环境十分恶劣。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特殊是精准扶贫以来,这些高山村落在媒体宣布中,被称为“峭壁上的村落落”“云朵上的村落落”“高山穷苦村落”“绝对穷苦村落”“极度穷苦村落”等。
近两年,媒体集中宣布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以下简称凉山州)昭觉县的阿土勒尔村落,并形象地称它为“峭壁村落”。
一段韶光里,一说到“峭壁村落”,人们自然想到昭觉县的这个村落;一提及大凉山,人们习气性地遐想到“峭壁村落”。
重新版汉语词典和字典的笔墨阐明看,彷佛说“峭壁村落”也有点靠谱。近两年,大凉山昭觉县、长江三峡、太行山等媒体宣布过的村落,的确又高又陡,符合“峭壁”这一词义,称“峭壁村落”也不算错。
由于峭壁没有高低标准。在中国西部、中部的大山区,这样的高山峭壁村落更不少见。从这个角度讲,中国的峭壁村落很多,大凉山的峭壁村落大概多。
再说“没有”的精确性。
没想到的是,只管各地都承认有高山村落,但《新华逐日电讯》在各地山区县采访高山村落时,除了昭觉县承认这个“峭壁村落”外,各地均异口同声否认:“我们这里没有峭壁村落。”
由于媒体集中宣布过的昭觉县“峭壁村落”,提高了阿土勒尔村落的有名度,带来了社会和政府的大投入,好处多多。而其他地方之以是一概谢绝承认,由于“峭壁村落”成了负面、掉队的代名词。
凉山州交通系统一位干部说:“什么叫峭壁?没有标准,也不是交通术语。”
“峭壁村落是个特例,是媒体加工的特例。四川有多少峭壁村落?没有数据,由于没有对峭壁和峭壁村落的界定。”四川省公路局几位专家明确指出。
实在,不管叫“高山村落”还是“峭壁村落”,它们就在那里。从精准脱贫角度讲,它们不仅是脱贫攻坚的硬骨头,也是基层干部签下“军令状”必须限期占领的“堡垒”。
“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四川基层干部认为,是否叫“峭壁村落”不可怕,关键是要降服“思想上的峭壁”,肃清等靠要思想。只要冲破畏难感情,就能占领“堡垒”,实现精准脱贫。
“人畜共居”咋回事?
传闻:门前一堆粪;墙上不开窗
实情:掉队的居住习气已基本绝迹
“门前一堆粪”“人畜共居”“墙上不开窗”,这曾经是大凉山高寒山区群众上千年的居住习气,也曾是大凉山区给外界最直不雅观的第一感想熏染。
但现在可以肯定地说,经由这一轮精准扶贫的强力推进,这种掉队的居住习气已基本绝迹。这是一个划时期的进步。
探究“人畜共居”背后的深层次缘故原由,绝对不能大略地用彝族群众本色低来片面阐明。
西南民族大学教授乌尼乌且曾见告:“关于人畜共居,是为了安全,是迫于无奈,是出于习气。奴隶主把奴隶与牛羊关在一起,也是为了保护财产。”“过去不开窗户,很大略,高山上要避寒,没有玻璃,哪能开窗?”
“混居有历史缘故原由,在高山上住一起可防冻,防盗。”凉山州民宗委一位干部见告《新华逐日电讯》,过去搞移民迁居、“三房”培植,乃至这几年搞的彝家新寨、易地移民扶贫迁居、屯子危房改造,都是为理解决人畜混居问题。
彝族学者阿古扎摩撰文指出,彝族本来便是一个游牧民族,彝族人称自己的财产为“直渣”,意为钱粮,“直”紧张指马、牛、羊、猪、鸡。“因此在建筑住房的时候,就统一把畜生圈和居住房合为一体,以便于住守和管理,并非不讲卫生。”
追赶当代文明,凉隐士一贯在努力。
紧张的有效办法便是住房改房。州扶贫办原副主任胥国荣曾见告,1982年,一位中心领导来凉山后,首次开始了住房改造。1993年,另一位中心领导察看后,首次提出“人畜分开”等基本标准,连续搞了7年的住房改造。从2003年至2008年的三房改造扶贫工程,累计改了8.5万户。从2009年开始,有14万多户列入了“三房改造”操持。
只管这几次的标准都太低,但却是最受群众欢迎的民生工程。
经由多轮扶贫攻坚,加上本轮正在履行的“精准扶贫”计策和“易地扶贫迁居”方法,凉山彝族群众已经同步跨上了脱贫奔康的快车。
根据这几年的实地调研,说“人畜共居”在大凉山区已基本绝迹,并不过分。完备可以相信,到2020年,彻底告别“人畜共居”绝对有把握。
凉山州甘洛县乌史大桥乡,正在培植家乡的当地群众奋力抬电线杆,向山顶的二坪村落攀登。新华社 蒋作平 摄
“洗洗手”也叫革命?
传闻:“凉山老百姓有很多陋习”
实情:精准扶贫已精准到生活细节
没错,同大凉山高寒山区的“住房改造”一样,这也是一场革命。这是中国在当现代界上规模最大的减贫运动,也是最精准的扶贫方法。
有了好的住房,才能具备养成好习气、形成好风气的物质条件。
凉山地区地理位置分外,南有金沙江,北有大渡河,从东到西是一条条高高的大山。山水阻隔,加上历代战乱、家支争斗、民族隔阂,大凉山便是这样经历了一千多年的极度封闭社会。
1956年1月,老红军、副州长王海民在凉山州第一次劳动人民代表会议上,举铁锤砸锁链,象征凉山民主改革正式开始。
50余万奴隶(个中锅庄奴隶近6万人)得到解放,100%的翻身奴隶和80%以上的劳动人民拥有了地皮、房屋、牛羊等生产生活资料,节制了自己的命运。1958年3月,民主改革取得胜利,标志着凉山奴隶制社会的闭幕。
政治上、经济上的一夜翻身,昔日的农奴“当家做主”,并不代表社会文化的全面提升。
彝族学者巴且日火撰文指出:彝族人“一步跨千年”的结果是,还未能完备舍弃旧传统文化的行囊,行走在当代社会文化的大道上难免有“踉跄”感。
彝族资深学者马尔子等撰文指出:“民改时彝族人口达100万,如此之多,但没有自己的集市贸易……无城无市(封闭)的生活在漫长的岁月中,勾引彝人从穷苦走向穷苦……这便是历史上覆盖凉山彝族整体穷苦的帽子。”
经由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扶贫,部分群众办理了低标准的“酸菜土豆”型温饱。但很长一段韶光内,人畜混居征象依然存在。省民委一位干部说:“老百姓有很多陋习,与当代文明扞格难入,如不洗脸、不洗手。”
1997年,国家民委一位副主任实地察看后评价:“这是原始穷苦。”
1989年,遍访大凉山,仍旧是极度穷苦。美姑县一位干部见告:“目前已在投止制学校中推广三洗,即洗手、洗脸、洗脚。但都比较困难。”
而“不洗手、不洗脸”与其说是“掉队习气”,毋宁说是生活条件极度掉队中逐步形成的。
凉山州彝族学者罗洪兹格曾撰文指出:“饮用的水不是坑积水、便是到几里外去背的水。用水难、饮水难,迫使村落民难以讲究个人、家庭、环境卫生,因此,穷苦和疾病相依相伴。”
要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一个困难的过程。在本轮精准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斗中,凉山州把扶贫攻坚的部分内容形象化为“三建四改五洗”。“三建”即建庭院、建入户路、建沼气池;“四改”即改水、改厨、改厕、改圈;“五洗”即洗脸、洗手、洗脚、沐浴、洗衣服。州内有的单位还称这是“四改革命”“五洗运动”。
这一次是当代意义上的一步跨千年,真的是在冒死补千百年来欠下的课。凉山州把“五洗”作为“养成好习气”的主要内容,解释“精准扶贫”已“精准”到细节上。
“辍学儿童”有那么多吗?
传闻:凉山“辍学儿童”很多
实情:已经没有因贫辍学征象
答案很大略:过去很多,现在已经没有了。
有人说,四川在凉山州履行“一村落一幼”以来,凉山州屯子幼教点的密度,已超过全国所有的大中城市,实属创造理解决“上学难”的奇迹。
教诲状况是反响一个区域文明、进步、开放状况的主要标志,也是衡量一个区域的未来是否充满希望的尺度。
彝族资深学者马尔子曾撰文回顾:“解放往后出生的凉山彝区儿童,最早打仗且打仗最多的汉人当属西席了,这些西席虽然不懂彝语,但从他们的温和的眼神、亲切的笑颜中,孩子们分明感想熏染到了他们并不像父辈所描述的那样,是暴戾恣睢、专割小孩耳朵的坏蛋。相反,他们穿着干净的衣服,举止优雅、彬彬有礼,并且彷佛无所不知。”
有“人类文明工程师”称号的西席,在本日的大凉山,不仅传播知识,而且传播文明。不仅教孩子们洗手、洗脸、刷牙等卫生习气,还传授爱党、爱国、遵法等社会主义核心代价不雅观。
25岁的四川师范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成员李咏翰,到普格县中学报到,看到的是勃勃活气,“真的没想到,这里的硬件传授教化条件,一点不比内地城市中学差。”李咏翰说。
让他更没想到的是,通过信息技能,普格县中学师生与相隔500多公里外的名校——成都七中育才学校,实现了同步直播上课、西席同步备课办公。“借助‘聪慧云’,名师搬到了彝区教室,偏远、闭塞的民族地区孩子,也享受到了优质教诲资源。”李咏翰说。
四川把教诲作为斩断穷苦代际通报的治本之策,凉山教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截至2017年底,3000余个幼教点遍布全州。凉山州在园(班)幼儿24.34万人,学前3年毛入园率达83.35%;责任教诲阶段学生达76.23万人,小学、初中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率达99.54%、93.17%。
凉山职业技能学校副校长李涛说,不仅全校无因贫辍学征象,而且学生有明确的就业方向,能起到“一人读书就业,百口脱贫”的效果。
“短期扶贫靠家当,长期要靠教诲。”布拖县副县长比布有打见告。在2014年四川省两会上,他呼吁在凉山州全面免除3年幼儿保教费和3年普通高中学费、书本费,如今已成为现实。
“教诲会改变70后、80后这代人的后代,使子弟人文化本色得到整体提升,他们会成为未来凉山发展的希望。”比布有打坚信。
“吸毒贩毒”还严重吗?
传闻:吸毒贩毒重灾区,艾滋高发区
实情:源头“治毒”成效突出
答案很肯定,过去不仅有,还曾经很厉害。但据眼见为实,现在已经得到有效遏制。
21岁的小伍(化名),家在昭觉县竹核乡的木渣洛村落,是曾经的吸毒、贩毒重灾区,也一度是艾滋病高发的地区。
小伍从四川眉山市卫生职业学校毕业,目前一边在昭觉县城的一家诊所打工,一边为考取护士从业资格证书而努力。她说,选择学医跟她童年的影象有很大关系。
上世纪90年代,正是竹核乡“毒情”最严重的时候。小伍的姑姑和父亲都染上了毒瘾。姑姑的身体越来越差,10年前就去世了。终年夜后才知道,夺走姑姑生命的正是艾滋病。
家人的拜别带给这个家庭很大的触动,小伍的父亲痛下决心,戒除毒瘾。
就在他父亲暗下决心的同时,一场全民动员的禁毒斗争也在凉山打响。
今年50岁的王洪来自距木渣洛村落20公里的城北乡古都村落。他14岁那年,母亲去世,他打工,后做起皮毛、药材买卖,成为村落里“最会找钱”的人。
而此时的老家古都村落,一些人染上了毒瘾,还有一些人在高额利益的诱惑下走上了贩毒的不归路。
眼看着被海洛因荼毒的村落落越来越冷落,王洪眼里常常涌出泪水。
2005年,王洪斟酌着给吸毒的年轻人找条正道走。那一年,他还递交了入党申请书,成为预备党员,两年后高票当选村落支书。他上任后第一件事便是搞一场民间“禁毒运动”。他召开了禁毒大会,调集村落干部和有威望的老人,制订了村落规民约。
他们组织职员晚上搞突击检讨,创造吸毒、贩毒的立时向警方举报。他还请来“毕摩”,用古老的办法“治毒”。
凉山州公安局一位卖力人表示,当前凉山正把禁毒事情,作为事关凉山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民族出息命运的大事来抓,禁毒事情坚持力度不减、标准不降,推进重点整治地区“去标签行动”。
2017年,凉山对外流贩毒保持严打高压态势,派出了15支小分队赴全国重点地区协作整治清遣外流贩毒职员,帮忙破获毒品案件202起,打处犯罪嫌疑人277人。
如今,凉山州全面开展了禁毒“五大行动”:破案攻坚、外流贩毒整治、堵源截流、收戒转化、预教管控。
民间的禁毒事情也绝不松劲,目前像古都村落这样的民间禁毒协会,已经覆盖昭觉县271个村落,参加协会的家庭达到9.6万户15.2万人。
彝族著名学者张明评价说:“现在凉山彝区各级政府全力以赴办理这同等贫的病根,特殊是利用彝族家支的自治功能对吸贩毒问题进行防治,并在村落规民约中明确规定了家支的禁毒任务,做到家族内部职员无参与贩毒、种毒、制毒征象。这是从源头上管理,成效非常突出。”
凉山在小康路上会不会掉队?
答案很肯定,不会。不仅不会掉队,而且一定能够与全国公民一道,同步完成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
最大的情由,是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不忘初心,牢记义务。”
1935年5月,中心红军先遣队司令员刘伯承与彝族当地首领头子果基小叶丹欣然决定,在彝海子边打鸡吃血酒拜把兄弟。
“彝海缔盟”后,红军顺利通过了彝区,给万里长征增长了光彩的一笔,是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在实践中的第一次表示和重大胜利。
解放后,特殊是1956年的民主改革,终于废除了奴隶制。在1956年中共第八次代表大会上,彝族代表伍精华以《从奴隶社会向社会主义飞跃》为题作大会发言,受到毛主席、周总理等中心领导的赞赏,赢得全场代表雷鸣般的掌声。
几十年来,凉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谱写了从掉队走向进步、从贫穷走向富余、从封闭走向开放的恢宏诗篇。
2014年,随着精准扶贫在全国全面启动,一场新一轮扶贫攻坚战在凉山大地展开。“开局便是决斗,上阵就要冲锋”。在大凉山各地,每天都在发生着“千年巨变”。
喜德县阿吼村落,年近八旬的阿说牛牛老人,在看到政府为她修的新居后,高兴得落泪。她拉着第一布告王小兵的手说:“如果阿妈还在,我一定要把满柜子的腊肉和大米送给她吃!见告她现在过上了想都想不到的好日子。”
王小兵见告,这个高寒山区村落已于2017年整村落脱贫。这两年,20多位姑娘嫁进了这个山村落。村落民们摈弃陈规陋习,过上了“住上好屋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气、形成好风气”的四好新生活。
在凉山州,“干部苦帮、群众苦干”的场景到处可见。全州9000多名帮扶干部、2497名第一布告、280名禁毒防艾和计生专职副布告扎根一线。
据凉山州政府副秘书长、州扶贫和移民事情局局长王永贵先容,2012年全州穷苦人口达94万,约占全省穷苦人数的13%。党中心、国务院提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以来,国家、省级部门加大对大凉山彝区的投入力度,中心、省上财政投入比例每年增幅都在50%以上。
王永贵见告,从2013年至2017年底,全州5年内完成了44万人的脱贫任务。仅仅两年多,“彝家新寨”就让10余万户村落民搬入新居,易地扶贫迁居人口也达到10.16万。
他充满信心地见告:“干部用辛劳指数换来老百姓的幸福指数,从2018年起,未来3年,凉山州有信心完成11个国贫县的摘帽事情。”
从向深度穷苦宣战到向陋习宣战,从住房革命、厨房革命到厕所革命,凉山州开辟了一个又一个精准脱贫的主沙场。这些攻坚战,越今后越困难、任务越艰巨。要获全胜,还有很多堡垒须要占领。
全州穷苦人口从2013年底的94.2万人减少至49.07万人,全州穷苦村落从2072个减少到1118个,个中深度穷苦村落从1350个减少到1002个。这意味着,下一步须要脱贫的高达49万多人,大多数居住在海拔更高、生产条件更差的高寒山区,脱贫奔康的难度更大。而后面的1118个穷苦村落,就有1002个是深度穷苦村落,也便是说险些全部是深度穷苦村落,难度更大是不言不喻的。
既然是深度穷苦村落,作为扶贫的生命线——公路培植,就成为更硬的硬骨头。特殊是大渡河、金沙江两岸的高山村落,险些大多属于媒体所称的“峭壁村落”。修路难,修睦路后保通保暢更难。据2017年6月的一份材料显示,在四川彝区还有9个乡、24个建制村落不通公路,有101个州里、1981个建制村落不通油路或水泥路。要限期完成,任务十分艰巨。
其余,当地政府也复苏地提出,要“看得见”的穷苦与“看不见”的穷苦一起抓,治愚治毒治病治超生“四治并举”。这些哪一项都不轻松。
首先,穷苦程度差不多的山区群众,也就由于收入多几块钱,或多养一只鸡一只羊,没有评上穷苦户,这便是“临界穷苦户”,这部分群众在大凉山估计也有好几十万。他们没享受到一系列扶贫政策,但他们也必须同步奔小康,这也是摆在党和政府面前,须要连续解答好的“考题”。
还没有养成、还正在养成好习气、好风气的群众,这属于精神穷苦,也便是看不见的穷苦,这既离不开穷苦户自身物质条件根本,也离不开社会经济水平整体提升的大环境,也是一项须要久久为功、持续发力加以办理的问题。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在经历了最痛楚的自我革命之后,得到的一定是最伟大的重生。签下的“军令状”,基层干部信心满满,脱贫攻坚的“硬骨头”,一定能啃下,凉山彝族公民在小康路上绝不会掉队。( 蒋作平、肖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