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洞见Alex

来源:洞见(ID: DJ00123987)

做人这三种尺度最难把握 休闲娱乐

我们可以不伟大,但我们谦卑;我们可以不完美,但我们正派;我们可以不永恒,但我们坚守底线。

古人云:

“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周遭,则必规矩。

做人,干事,处世,是人生循规蹈矩、不断积累的过程。

45度做人

45度是人鞠躬时身体倾斜的角度。

人活在世上,要俯下身子做人。

以谦卑的态度,对待万事万物,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才能完成一世的修行。

古人云:谦受益,满招损。

弯下腰不是自卑、不是认怂,而是聪慧。

看过这样一个故事:

德国一个叫贝耶尔的小伙子在大学读书时,有机化学家贾拉古教授在当地已是赫赫有名。

有一天,贝耶尔和父亲在一起闲谈,提起了这位教授。

贝耶尔说:“贾拉古只比我大6岁”,言外之意是这个人并没有什么了不起。

父亲听了很不满意,对贝耶尔说:

“大六岁怎么样,难道就不值得你学习吗?

我读地质学时,老师的年事比我小30岁的都有。

我一样恭恭敬敬地称他们为老师,认负责真地听他们讲课。

你要记住,年事和学问不一定成正比。

不管是谁,只要有知识,就该当客气向他学习。

贝耶尔的父亲是武将出身,50岁时开始从师学习地质学。

周围的人对他冷潮热讽,他全然不顾。

通过多年学习,贝耶尔的父亲成了专家,76岁时出任柏林地质研究院院长。

父亲的言传身教,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贝耶尔。

他从此客气请教学问,成了全校最谦逊勤奋的一个。

23岁时,贝耶尔得到了柏林大学博士学位,此后他完成了多项使化学界轰动的研究事情;

37岁时,他出任斯特拉斯堡大学教授,享誉欧洲,慕名求教者不绝于途;

70岁时,他得到了诺贝尔化学奖。

越是成熟的稻穗,越懂得弯腰。
越谦逊的人,越易得到成功。

而居高自傲的人只会伶仃无援,跌入失落败的深渊。

常怀谦卑敬畏之心,用更高的标准哀求自己,用更广博的心胸对待他人,自然会有一道谦善的光芒照耀你人生的远大出路。

90度干事

90度是垂直的,意味着公道、无私,意味着光明磊落、一身正气。

行得正,坐得端,才能“身正不怕影子斜”。

《孟子·尽心上》里说: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做人干事,一定要刚直坦率,要做一个耿直的君子。

《吕氏春秋·去私》里记载有这样一个故事。

春秋期间,有一个叫南阳的地方缺一个县官。

晋平公问当时的中军尉祁黄羊:“你看谁可以当这个县官?”

祁黄羊说:“解狐这个人不错,他当这个县官得当。

晋平公很吃惊,他问祁黄羊:

“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你为什么要推举他?”

祁黄羊笑答道:

“您问的是谁能当县官,不是问谁是我的仇人呀。

晋平公深以为然,于是派解狐去南阳做县官。

解狐上任后,为当地办了不少好事,受到南阳百姓普遍好评。

过了一段韶光,晋平公又问祁黄羊:

“现在朝廷里缺一个法官,你看谁能担当这个职务?”

祁黄羊说:“祁午能担当。

晋平公又以为奇怪:“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

祁黄羊说:

“祁午的确是我的儿子,可您问的是谁能去当法官,而不是问祁午是不是我的儿子。

晋平公很满意祁黄羊的回答,于是又派祁午当了法官。

后来祁午,果真成了能公道司法的好法官。

孔子听说这个故事后说:

“祁黄羊推举人才,对别人不计较私人仇怨,对自己不排斥亲生儿子,真是大公无私!

古人云:宁向直中取,不向曲中求。

90度干事,无欺无诈,内心光明,有力量。

品行端正,做人才有底气,干事才会硬气,才能身正心安梦魂稳,心底无私天地宽。

180度处世

180度是平角,也是一条直线,是指人们处世有原则,守底线。

它既是言行所依据的准则,又是个人的边界。

孔子在《论语》中说道: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

一个人靠不靠谱,看他能否坚守心中底线。

梁启超在生活中便是个非常有原则的人。

1891年,他与李蕙仙成婚。

维新变法失落败后,梁启超开始长达十几年的流亡生涯,李惠仙成了梁家的支柱。

28岁时,梁启超在檀喷鼻香山演讲。

遇见为其担当翻译的何惠珍,两人合营默契。

活动过后,何惠珍就向他表白了爱慕之情:

“今生现代,我之心唯有师长西席......”

“我已有了妻子。
”梁启超明确地谢绝了。

事后,何惠珍动员父亲为康、梁捐了一笔款,并托人设宴向梁启超谈捐款事宜。

席间,梁启超又一次见到何惠珍。

这次,何惠珍提出一个让梁启超心惊的哀求:

“我宁愿下嫁梁师长西席做小。

晚上,梁启超回到寓所,心情久久不能沉着。

他们在奇迹上,确实可以相互扶持。

可是,他和妻子李惠仙这些年来一贯相濡以沫,感情深厚,为此,他非常苦闷。

于是,他连夜给身在日本的妻子写了一封信:

“余归寓后,愈益思念惠珍,由敬仰之心,生出爱恋之念来,险些不能自持......”

梁启超心想,妻子接信后,定会大骂他一顿。

这样,他发热的头恼也好镇静一下。

当他抖动动手打开复书时,怔住了:“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妻子竟然玉成,这桩婚事。

李惠仙说:

“我远在日本,不能照顾,师长西席身边若有个情投意合的何小姐照顾,岂不更好?”

梁启超在妻子的宽容面前惭愧万分,提笔为何惠珍写了一首诗:

“一夫一妻天下会,我与浏阳实创之。
尊重公权割私爱,须将身做后人师。

聪慧的何惠珍立时明白了梁启超的意思,一步三转头地离开了梁启超。

1924年,李惠仙因病逝世。

痴心不改的何惠珍,听到,急忙找到梁启超。

一壁抚慰其节哀,一壁寻机重续秦晋。

没想到,梁启超以“年迈不想再婚”为由,第三次婉拒了她。

何惠珍心有不甘,多次上门。

梁启超都避而不见,万般无奈的何惠珍只好挥泪告别......

在心腹何惠珍面前,梁启超坚守住了原则和底线,令众人敬佩。

粱实秋师长西席评价梁启超时曾说,师长西席学问是第一,道德人品是第一,是名副实在的大师。

底线就像牵动鹞子的那根线。

线在,你就能掌控它飞舞的方向,使它飞得更高,更远;

线绷了,鹞子便没了方向,终极一定坠落。

心有所往,才能心有所止。

只有坚守住为人处世的原则和底线,你的人生之路才会变成自由通畅的正途。

度者,律也,范也。

我们可以不伟大,但我们谦卑;我们可以不完美,但我们正派;我们可以不永恒,但我们坚守底线。

作者:洞见Alex,洞见(DJ00123987)旗下专栏作家。
洞见,不一样的不雅观点,不一样的故事,1000万人订阅的微信大号。
读者经授权发布本文,转载请联系作者。

任务编辑x小艾 值班编辑x寒江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