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柏峰(陕西省渭南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
顾炎武(1613—1682年),世称亭林师长西席。出生于苏州府昆山县千墩镇(今江苏昆山千灯镇),嗣祖父绍芾劝他“士当求实学,凡天文、地理、兵农、水土及一代典章之故不可不熟究”(《亭林余集·三朝纪事阙文序》),遂幡然觉醒,“退而读书”“于是历览二十一史以及天下郡县志书,一代名公函集及奏章文册之类”,走上独特的治学之路。
江苏昆山的顾炎武纪念馆 资料图片
顺治十四年(1657年),他效仿先贤“北学于中国”(《孟子·滕文公上》),毅然告别了故乡,从此踏上长达25年的访学之旅。
访学太行东西
顾炎武首先抵达山东。途中,经由淮北,遇上连日大雨,“跣行二百七十里,始得干土,两足为肿”(《蒋山佣残稿·答人书》),可见他访学之旅的艰辛。
顾炎武到莱州府掖县落脚。异域初到,不雅观感甚多,有诗云,“海右称名郡,齐东亦大都……登临多感槩,莫笑一穷儒。”(《亭林诗集·莱州》)顾炎武最大的收成,是在任唐臣家读到宋儒吴棫著的《韵补》,于是开始深研上古音韵,完成《韵补正》。他随后到即墨,游劳山,抵济南。
顺治十五年(1658年),顾炎武登泰山,心胸为之开阔。山东是儒家发祥地,顾炎武自然要拜会至圣先师,旋赴兖州至曲阜,拜会孔庙,接着在邹县拜会周公庙、孟庙,也算是文化的“寻根之旅”。
顾炎武在邹平游张氏万斛园,访古碑于郊野;再抵章丘至长山,复至济南,复赴莱州等地,一起收成丰富。次年,自居庸关返邹平后,他静心订正了《邹平县志》。
他为了生存,置田舍于章丘大桑庄。
康熙元年(1662年),顾炎武前往山西,来到有名天下的云冈石窟所在地大同,之后,到浑源州,渡汾河至平阳府。康熙二年,自平阳登霍山,赴太原,至代州,游五台,之汾州,历闻喜县裴柏村落,拜晋公祠,寄托思古之幽情。康熙五年(1666年),出雁门,并在此结识了关中大墨客李因笃,与其商量集资拓荒于雁门之北。在山西,顾炎武结交傅山、戴廷栻等文朋诗友。
康熙七年(1668年),顾炎武由于黄培诗案入狱,在济南府蹲了7个多月的监狱,幸有他做京官的外甥与李因笃等人的相救而获释。
学者赵俪生认为,顾炎武北学,从韶光上大致可以分为两段:将顺治十四年(1657年)至康熙六年(1667年)这11年为他人生中划一个段落,为学取得丰硕的收成:
(一)对山东半岛中部(紧张是青州)一些历史地理情形,结合文献碑碣,进行了一些落实;(二)对明朝蓟辽、宣大“三边”的历史地理形势以及用兵攻守成败的经由,做了一些检讨落实;(三)对太行山(包括北岳恒山)做了“反复”的旅行稽核,有时自井陉口入,有时自飞狐口入,并且对山西有时自北而南,有时自南而北地进行调查。以上这些活动的收成,他考虑情形,分别纳入他的《肇域志》《天下郡国利病书》《日知录》等大型专著之中。有时写成专题小册或其他另种著作如《山东考古录》《谲觚》《金石笔墨记》《营平二州史事》(已轶,仅余《地名记》),以及《北岳辨》等单篇文章。
从顺治十五年(1658年)至康熙十九年(1680年),除在山东之外,顾炎武还北学于河北、京师之地。他6次拜会天寿山,游历了蓟州、遵化、玉田、永平,登上今河北卢龙县西十五里的孤竹山,拜会“耻食周粟”的夷齐庙,并远足稽核山海关。
清代学者全祖望非常讴歌顾炎武治学精神,说:“凡师长西席之游,以二马二骡载书自随。所至厄塞,即呼老兵退卒询其弯曲。或与平日所闻不合,则即坊肆中发书而对勘之,或径行平原大野,无足留神,则于鞍上默诵诸经注疏。”(《顾炎武全集·神道表》)这种“采铜于山”求实求真的治学精神,堪为模范。
“筑山居”于关中
康熙二年(1663年),顾炎武首次入关。在《三侄书》里,他说:“秦人慕经学,重处士,持清议,实与他省不同。”还说,“然华阴绾毂关、河之口,虽足不出户,而能见天下之人,闻天下之事。一旦有警,入山守险,不过十里之遥;若志在四方,则一出关门,亦有建瓴之便。”(《亭林文集》)关中文化氛围好,地理位置也好,不但“绾毂关、河之口”,而且各路灵通,再说如果有险情,也能够立即入山避匿。
顾炎武《行书王维诗》 资料图片
进入潼关,顾炎武以历史与地理学家的眼力打量此关,有诗云:“黄河东来日西没,斩华作城高突兀。关中尚可一丸封,奉诏东征苦仓卒。紫髯岂在青城山,白骨未收殽渑间。至今秦人到关哭,泪随河水无时还。”(《亭林诗集·潼关》)所谓“奉诏东征苦仓卒”指崇祯末年,李自成农人叛逆师与官兵连战潼关的史实,直言明廷不应该逼孙传庭仓卒间出征,甚至潼关之败,遂有“至今秦人到关哭,泪随河水无时还”的感叹。
登上西岳,他写有《西岳》诗,有句云:“四时乘金气,三峰压大河。巨灵雄赑屃,白帝俨巍峨。”极状太西岳之嵬峨。顾炎武过骊山,游长安,至楼不雅观,又折回拜会乾陵,一起写有《骊山行》《长安》《楼不雅观》《乾陵》《关中杂诗》等诗作——这些诗,一是描述了关中的名胜古迹,二是吊古喻今,寓意深远……
康熙七年(1668年),顾炎武折返北京,寓居慈仁寺(今报国寺)。在京期间,叶方蔼出任明史馆总裁,约请顾炎武入史局修《明史》,他作《与叶讱庵书》,斩钉截铁地说:“若必相逼,则以身殉之矣!
”(《亭林文集》)拒不修史,态度何其断交。
康熙十六年(1677年)秋,顾炎武复次入关,与李因笃在明月山前的富平老家韩村落相会。顾炎武在《与李湘北书》里说,他与李因笃“以平生昆弟之交”(《亭林文集》卷三)。在这里,顾炎武与当地的朱树滋等数位学者聚会于村落郊野俏丽的镜波园。
康熙十八年(1679年),顾炎武赴同官(今铜川),拜中宪大夫山西按察司副使寇慎之墓,为之撰写墓铭志,返回太西岳,然后,又出关东行河南,历洛阳、游少林,登嵩山,访梁园……
从康熙二年(1663年)至康熙二十年(1681年),18年间,顾炎武4次入关。在关中,除过从李因笃,还结识了大儒李颙和王弘撰,是谓“关中三友”。在顾炎武看来,关中确实是空想的“将筑山居老焉”之地,而且付诸履行,建新斋于太西岳下。更多的韶光,顾炎武在太西岳下翠影遮阴、群峰映窗、泉水竹林的新斋,专一窗前,心情舒缓地整理自己的著作,一贯至离开关中去河东曲沃。
终老河东曲沃
顾炎武既“筑山居”于关中,为什么溘然决定离开呢?他在《与熊耐荼书》中说:“三峰之下,弟所愿栖迟以卒岁者,而土瘠差繁,地冲民贫,非所以为后人计……故东向而思托足耳。”在这段话里,顾炎武表露出自己的真实思想,关内秦地“土瘠差繁,地冲民贫”,也便是说,经由他在太西岳下的切身感想熏染,这里多为山地,并不肥沃,加之各种差役和赋税繁重,不堪忍受,再说,顾炎武曾经想在华阴买水田四五十亩,估计也难以落实。李因笃表弟也曾劝他说:“长源(按:朱树滋)谓秦俗最薄,劝吾归吴,至于再四”(《亭林文集·蒋山佣残稿·与子德书》),这些都是顾炎武末了下决心远走河东曲沃的紧张缘故原由。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正月,顾炎武到达曲沃,居住浍河之畔的东韩村落,因上马坠地而病倒,去世前,勉力回答李因笃的闻讯,作绝笔五言诗《酬子德二十四韵》。去世后归葬故乡千墩镇。
顾炎武访学路线,紧张沿着山东半岛—华北平原—汾渭平原。“往来弯曲二三万里,所览书又得万余卷”(《亭林佚文辑补·书杨彝万寿祺等为顾宁人征天下书本启后》)。这仅是对他往来鲁、燕和京师之间的描述,不包括晋、陕、豫等地的访学进程。但是就全程而言,顾炎武大致循着我国历史文化发生发展的中轴线行走。他自述道:“比二十年间,漫游天下,所至名山、巨镇、祠庙、伽蓝之迹,无不寻求登危峰,探窈壑,扪落石,履荒榛,伐颓垣,备朽壤,其可读者必手自抄录。”他又说:“每每怀毫舐墨,踯躅于山林猿鸟之间。”(《亭林文集·金石笔墨序》)他的行旅举动步伐极为大略,“比年足迹所至,无三月之淹,朋侪赠以二马二骡,装驮书卷,所雇从役,多有步辇儿,一年之中,半宿旅店……”(《亭林文集·与潘次耕》)终年步履一直,探幽寻微,如此艰辛,却毫无退缩,个中原因,他见告外甥徐文元:“必有体国经野之心,而后可以登山临水,必有济世安民之识,而后可以考古论今。”(《亭林文集·答人书》)如此远大的经济天下的学术抱负,是支撑他为学与远行的倔强信念。
“北学于中国”的顾炎武,终获巨大学术造诣,在经学研究、笔墨音韵学、历史地理学等方面,多有建树,著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金石笔墨记》《亭林诗文集》等皇皇巨著,开清代乾嘉汉学先河。
《光明日报》(2024年03月29日 16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